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河北省人社厅、财政厅日前共同印发了《河北省2018年度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岗位+技能+劳动力"的培训模式。全年将免费培训2万名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和静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际调研收集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社会、政策四个方面选取相关变量,分析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职业技能、家庭需照顾人数、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密切来往的亲友数量、乡镇企业数量、政策支持力度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存在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家庭距县城远近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存在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柳娜 《甘肃农业》2013,(20):41-42
传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本文在全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灵台县星火乡罗家坡村的村情实际,探索出了适合本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四种模式。以期为灵台县星火乡罗家坡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提供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转移的主要形式,但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瓶颈"因素,为此,加强各种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地方高职教育在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中有其独特优势,高职院校应在培训宣传、培训理念、培训功能、培训内容及培训模式等做出相应的对策,完善地方高职教育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5.
陈成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32-236
近年来,创业潮、县域经济与特色乡镇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家庭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 动力选择就地转移。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倾向 选择异地转移,女性更倾向于就地转移;未成年子女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中有未成年子女 的家庭更可能选择就地转移;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地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 倾向于异地转移。当前,要促进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就地转移,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 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桑刚强 《新农村》2012,(11):53-55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长兴县雉城镇农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中有46.2%是在县内就业。这表明,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培训,把农村劳动力资源就地就近转化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生产要素,已成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面貌改变的客观需要。因此,成校在劳动力培训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宣传先行,多形式激活劳动者培训热情(1)学校长年采用网站、有线电视、横幅、标语、宣传手册等手段,大力宣传国家在培训、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为配合雉城镇、开发区征地拆迁工作,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新区征地拆迁工作到哪里,学校的宣传、培训报名工作就到哪里,大大方便了群众,深得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今后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的工作方针及指导思想是 :与时俱进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把以往就地就近的转移思路调整为“内消外转除障碍”的转移思路 ,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健全劳务信息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劳务市场  相似文献   

9.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建德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到2007年底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1.6万人,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0.7%;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4万人;失地农民培训3120人;后备劳动力培训944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3057人。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瓶颈.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高职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高职院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而开展培训的基础和优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