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农场是上海市松江区主要经营模式,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松江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家庭农场培训的现状和培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传统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进而提出健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强化激励保障制度、优化配套扶持政策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上海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2016年至今,灯塔市已连续4年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灯塔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灯塔市农业农村局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整个培训我们以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主,主要参加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培训。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这就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科技培训是广大农民与先进的科学技术间的桥梁和纽带,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石家庄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分析,在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论述了在人力资源、资金筹措及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制约发展的人的问题、资金问题和政策问题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更好地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十三五"期间,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这条主线,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保障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下面以霍山县  相似文献   

6.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理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职业的培训现状,例举了我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崇明区先后建立了12所农民田间学校,涉及粮食、蔬菜、林果、水产、花卉、畜牧、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通过合理布局、统一管理、定期培训、落实责任等工作举措,12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了新型职业农民3 000多人次,通过继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000多人,并开展引导性培训3 000多人次。为进一步推进田间学校发展,崇明区需加大对田间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培训内容多样化,加大培训人员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正>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有利于通过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组织,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廊坊市近年来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技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廊坊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2012年廊坊市永清、大城两县列入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围绕本地种植、养殖、农技  相似文献   

9.
正为加快职业农民培育,今年以来,我国大力开展部级层面示范性师资、农业企业家培训,省级组织农业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培训,市县级组织新型经营主体骨干、产业扶贫带头人等培训,构建起立体化培训新格局。这是笔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0.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还不成熟,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以下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培育策略:立足小农户,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注主体带头人,增强主体发展活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保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生代职业农民;同时建议以基层组织公益化服务为基础,积极扶持建立各类市场化服务主体。  相似文献   

11.
<正>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以何种方式培育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层农业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黄骅市农业局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育  相似文献   

12.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是社会共识,二者关系密切,必须融合发展。本文作者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8月22日,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水稻种植专业三班开班,此班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水平。共有65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为期15天,8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作为农业经济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逐渐表现出迫切的农业科技需求。为此,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科技需求,从加强农业科技供给、培训及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旨在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科技需求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核心问题.从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趋势等三个方面阐明江苏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以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五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阐述了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训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营建优良的政策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提出并实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顶层设计方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同时有利于通过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组织,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廊坊市近年来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技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廊坊市积极争列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本人就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推动培育进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提出几点看法,望大家指正。一、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现状嵩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1家;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2家,其中市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4家;家庭农场217个。(二)产业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  相似文献   

19.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重大战略问题的必然要求。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昭平县分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主体,从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成效。该文介绍了昭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占敏 《河南农业》2016,(25):20-20
正自2014年以来,内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县农广校为主,其他学校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年来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 150人,催生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辐射带动农户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工作成效(一)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从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