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对种植侧柏、欧李、柠条、苜蓿和油松5种植物后土壤水分含量、孔隙度、容重、比重,以及3个深度(表土、20和40 cm)处剪切力进行测试。[结果]5种植物措施中,土壤水分含量、孔隙度、容重和比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分含量为14.19~17.00 g/kg,孔隙度为42.07%~57.50%,容重为1.08~1.23 g/cm3,比重为2.09~2.77 g/cm3。不同植被间土壤剪切力表现为表土20 cm处40 cm处,其中表土为0.53~1.43 kg/cm2,20 cm处为0.83~1.52 kg/cm2,40 cm处为1.00~1.68 kg/cm2。同一深度不同植被间40 cm处无显著差异,表土和20 cm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5种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差异显著,但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种类无特定的响应。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目的和立地条件来选择植物种类和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黔西北关门山小流域选取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分布与残留特征,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施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木林地坡面表层土壤全磷含量总体高于乔木林地,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分布规律。在坡顶、坡中和坡脚3个位置,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总体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表层最高,坡中和坡脚处0~60 cm土层全磷含量高于坡顶;乔木林地坡中和坡顶处土壤剖面全磷分别在80~100 cm和60~80 cm土层附近出现累积现象,但坡脚没有。5种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以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果园土壤剖面全磷含量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玉米地最高,乔木林地最低。在0~80 cm土层中,乔木林全磷残留量最低,仅为1 783.7 kg/hm~2,果园全磷残留量最高,达3 4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效磷残留量以灌木林地最低,撂荒地最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刘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43-8144
为了进行有效的耕地表土剥离,以安徽省为调查区域,主要调查的土壤类型有淮河平原区的黑姜土、黄姜土、白姜土、面砂土、两合土、淤土,江淮丘陵区的李岗马肝土、马肝田、黄白土田,沿江平原区的潮砂泥田、菜园泥骨土,皖南丘陵山地的泥质田、紫砂泥田.研究表明,淮河平原区耕种土壤砂姜黑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25 cm;淮河平原耕种土壤潮土的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30~40 cm;江淮丘陵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30cm;沿江平原区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5 ~35 cm;皖南丘陵山地耕种土壤的平均耕作层厚度为15 ~20 cm,土壤可剥离的厚度为20 ~25 cm.  相似文献   

4.
松辽平原表土剥离技术体系——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时肥力较高耕地表层土壤资源的浪费,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结合松原市24个土壤亚类按土壤质量特性分为4个土壤质量等级,再根据土壤质量等级与表土剥离(主要指耕作层土壤剥离)类型的对应关系,将松原市划分为7个表土剥离类型,得出松原市不同表土剥离类型的不同剥离厚度。结合松原市多年开展表土剥离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与实际情况,将松原市的表土剥离分为4种模式,分别为挖掘压占大量耕地的砖厂模式、油井泥浆无害化场地模式、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线性工程取土场模式及涵盖工业建设和民用建设等的城市建筑场地模式,确定剥离的详细技术流程及注意事项。对保护吉林省黑土资源、生产高端绿色食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昆明地区山地主要人工林类型的土壤耗水特征,以昆明市周边的麻栎、蓝桉、干香柏、华山松、云南松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对其旱季初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范围内,5种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蓝桉林麻栎林干香柏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群落总盖度、乔木郁闭度和苔藓、枯落物层盖度与0~30 cm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林地类型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关系密切且土壤水分利用层均在0~100 cm土层;坡向对蓝桉和干香柏林地的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明显,坡位对蓝桉、干香柏和华山松林地土壤水分影响较为显著,表现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  相似文献   

6.
为表土剥离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行以及土地复垦技术优化提供支撑,也可为表土剥离与利用技术规范的出台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田间模拟试验的方法,在分析土壤重构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的重构技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分层回填重构处理可有效保持不同土层土壤的各营养成分含量,而混合回填重构处理将不同土层均匀掺混,土壤中各营养成分含量也随之被均匀化处理,分层回填更能有效确保复垦后的耕地质量及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复垦重构过程中对回填表土的机械压实效果受压实次数和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共同影响,容重增大效应与含水量正相关;压实1次或3次可使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迅速增加,而3次压实后对土壤进一步压实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土层也基本达到稳定沉降状态实践中;可根据回填区重构土壤类型与状况、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覆土工艺与程序。  相似文献   

7.
征地中的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征收、征用耕地时,对耕层表土进行临时性或永久性剥离,是征地管理和土壤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土地利用方式。本文结合项目用地类型分析、权益补偿分析、城乡统筹用地和人地关系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用地中表土剥离的适用性、剥离前的征地补偿、工程费用测算、剥离与存放的操作方式、运输与贮存的方式选择与布局设计等问题,提出"三迁一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利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有机质与海拔高度、全氮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海拔、土壤深度、植被类型、气温、降水量对土壤有机质有着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海拔高度2500 m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略有降低再增加;在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20 cm土样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呈显著性差异,而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差异不显著;海拔、土层深度、全氮含量、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植被类型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寒温性灌丛草甸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由于植被生长良好,群落结构复杂,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土壤有机质随气温的增加而减少;随降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探明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对该区土地与土壤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选择红枣林地、7年撂荒草地、农地、30年撂荒草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7年撂荒草地农地红枣林地30年撂荒草地,且在0~2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在元谋干热河谷对桉树林、银合欢林、灌丛、草地和裸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0~100 cm土壤剖面的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桉树林、银合欢林、灌丛、草地和裸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在0~100 cm土壤剖面变化规律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主要由土壤质地决定。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造成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滨海台地5 种典型林分类型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岛滨海台地5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森林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次生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大,相思林土壤容重相对最小,椰树林土层间变异系数最大,木麻黄林最小。5种不同森林类型表层土壤(0~10 cm,10~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增大趋势,其他层次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和非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变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递增状态,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差异性显著。5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pH都呈酸性或微酸性,木麻黄林与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pH值差异性显著。5种森林土壤全N含量在土壤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不同森林类型间全N、全K含量差异性显著,全P含量差异性不显著。同一森林类型0~10 cm土壤全N与其他层次显著性差异,说明滨海沙土表层更利于N素循环。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市平原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母质类型等因素,基于经典统计学、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插值法,从点与区域两个方面对不同土壤深度(0~25、25~50 cm)重金属Cr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及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看,不同土壤深度重金属Cr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区域比较以海淀和丰台平均含量为最高;空间分布上,不同土壤深度(0~25、25~50 cm) Cr含量水平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其分布以城区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从单因子评价看,处于警戒线以内的区域面积仅占研究区总体的19.16%(0~25 cm)和14.81%(25~50 cm),存在明显富集现象。不同功能区重金属Cr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中排序均为都市生活区 > 农业保障区 > 水源保护区,且对不同土壤深度Cr含量存在显著性影响;种植模式及母质类型对不同土壤深度Cr含量无显著影响,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成果可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一步治理和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木兰林区不同林分类型的针叶林林下0~10cm、10~20cm、20~40cm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的针叶林林下土壤p H值在6.20~7.04,不同深度土层、不同林分的土壤养分含量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5种主要的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同一土壤类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均存在很大差异。5种土壤类型茶园0~20cm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20~40、40~60和60~80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说明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作用明显。5种土壤类型茶园同一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黄壤〉紫色土〉潮砂土〉红壤;0~8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253.29t·hm-2)〉紫色土(134.17t·hm-2)〉黄壤(132.44t·hm-2)〉潮砂土(102.95t·hm-2)〉红壤(46.28t·hm-2);土壤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相似。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孔隙度比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氮与土壤水分、p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荒漠化草原表层土壤含水量反演状况。【方法】以2014年和2015年的3期MODISL1B数据构建地表温度Ts-植被指数NDVI的特征空间,拟合出特征空间的干、湿边方程,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TVDI与同期野外不同深度的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TVDI估测土壤水分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TVDI与各层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以上。TVDI模型对研究区0~10cm、0~20cm、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反演相对误差均不大,且相对误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TVDI模型的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中,3期0~1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在10%左右。【结论】TVDI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内土壤表层0~10cm深度的含水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6.
杂草在不同的掩埋深度的影响下的发芽情况。这个实验是在温室和田地里,在温度饱和和大量含水的土壤条件下和在壤土地和黏质土里生长需要0~13cm不同的深度。掩埋的深度,土壤的表面积水的存在和掩理的最大深度为10cm时都影响出芽。在土层为0~5cm深度,壤土地的湿度饱和在45~92%时都有许多发芽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红壤坡耕地表土资源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2014年4月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设置花生盆栽实验,通过0、10、20、30和40 cm 5种不同表土回填厚度(分别以C0,C10,C20,C30和C40代表),分析不同表土厚度下对表土质量、土壤抗蚀性影响。结果表明,表土回填厚度在0~40 cm,随着表土回填厚度的增加,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0.99、2.01、2.26、2.77和2.84,且C30和C40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分别为5.75、6.83、8.24、12.70和8.62;故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回填厚度为40 cm时,其保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磷含量、氮磷比及磷密度分布情况,以期揭示土壤全磷分布特征,估算土壤磷储量。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在剖面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同一样地全磷在土壤剖面无明显分布规律。(2)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全磷、全氮、氮磷比均为中等变异。(3)不同样地土壤磷密度相差很大,介于130.07~442.69 g/m~2之间。(4)4种类型森林土壤磷含量总体上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类型森林同一土层土壤磷含量存在差异。吊罗山土壤平均全磷含量为0.192 g/kg,0~100 cm土层土壤磷储量平均值为21.5 t/hm~2。(5)吊罗山土壤磷含量空间异质性中等,4种森林0~5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3%~56%,0~50 cm土层与50~10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完善和规范有机认证技术体系,基于有机产品标准和有机认证的环境要求,开展了茶叶有机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评价的采样方法研究。针对有机茶园土壤性质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不同采样深度、采样密度和采样点布设等对茶园土壤pH、重金属等指标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有机茶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树根系集中分布的20~30 cm土层pH值较低,有机质含量较高。采集0~30 cm的土壤进行检测能更加客观地反映茶园土壤环境适宜性;供试茶园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PbHgCuCrAs,其中重金属Pb、Hg等存在外源性输入,在土壤表层0~10 cm聚集;通过不同采样密度获得的土壤环境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建议对较大规模的茶场进行分区采样,并增加送检样本数量。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毕节撒拉溪镇下小寨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土壤中砾石含量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砾石含量与土壤总容重、细土容重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总容重、细土容重未表现出一致的大小顺序。不同土层林地细土容重、总容重与菜地、玉米地、人工草地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退耕地40~100 cm各土层细土容重、总容重与林地细土容重、总容重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减少人为干扰,采取休耕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