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晚播小麦主茎叶龄总数、幼穗进入伸长期、护颖分化期时的主茎叶龄数及株高、穗粒数、千粒重;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适宜基本苗、穗数和肥水运筹。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17-18719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覆膜麦的晚播极限为封冻前,比霜降至立冬播种的适宜覆膜麦出苗时间晚,主茎叶片少,分蘖时间短,穗分化前期差距大,生育期推迟.因此,介绍了相应的栽培措施,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减少因晚播而引起的减产.  相似文献   

4.
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高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冬前不同主茎叶片数的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并制定出高产条件下的相应播期、适宜基本苗、穗数和肥水运筹.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晚茬小麦的生育特点1、冬前苗小、苗弱。晚茬麦由于从播种至越冬前积温低于500℃,主茎叶片少,单株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次生根较少,麦田总体表现为苗小、苗弱,与适播期相比,整体表现较差。2、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晚茬麦春季穗分化开始比适播麦要晚,但是春季生育进程快,有  相似文献   

6.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一、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冬前苗小、苗弱。小麦从播种至主茎上形成5叶1心的壮苗约需0℃以上积温550℃以上,习惯上把从播种至越冬前的积温低于420℃播种的小麦,称为晚播小麦。10月中上旬播种的小麦,多数年份只有一片叶出土,也称为"一根针";10月中下旬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能出苗,称为"土里捂"。根据∑T=50+20+10n(n为播种深度),当120℃>∑T,冬麦即立针,∑T<50℃冬麦种子未完成吸水膨胀等生理生化过程,所以冬麦土里捂的播期应定在120℃>∑T<50℃的积温里,否则不能完成春化或以出土。2.春季生育进程快、时间短。据观察,同一品种在适期播种和晚播情况下,晚播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晚、时间短、发育快,到幼穗分化的药隔形成期可以基本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且播种越晚,穗分化持续时间越短。因此小麦穗粒数少。  相似文献   

7.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晚播小麦生长特点是生育期短 ,冬前个体生长量不足 ,春季生长快 ,幼穗分化迟 ,时间短 ,中后期幼穗分化速度加快 ,前期灌浆速度快 ,干物质积累多 ,但灌浆期短 ,千粒重变化大。根据晚播麦特点提出了提高播种质量加强中后期管理 ,以肥补晚 ,以质补晚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淮北地区小麦生产,进一步探究本地区小麦的播种适期,江苏(新沂)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于2021-2022年选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淮麦33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的试验,播期设置为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5日和11月15日。结果表明,播期能显著影响小麦生育进程,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依次延后,但是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播期越晚,主茎叶龄越小,单株分蘖数、总茎蘖数、大于3.1叶的大分蘖数、大于4.1叶的大分蘖数和单株次生根越少。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9.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条件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上一般把小麦播期迟于播种适期10d以上的称为晚播小麦。苏北淮南地区在11月中旬后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及冬季不能形成有效分蘖,只能依靠主茎成穗。主茎成穗比例占80%左右,形成独秆栽培。通过对晚播小麦的观察总结,其每667m2产量达400kg的技术关键是在选择适宜小麦品种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高效施肥以充分发挥主茎穗的生产潜力,实现足穗大穗。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产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关中,黄淮麦区大面积种的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和具有高产性状几个品系的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提高单棱分化速率,增加单棱分化数目,延长二棱分化时期,是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发育基础,促进分蘖穗与主茎穗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同步分化,是形成穗匀发育基础,也可做为育种实践的相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2个春性品种、3个半冬性品种的穗部维管束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1)小麦穗部大维管束数随小穗位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个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减少1个,该大维管束进入同一穗轴节片节上着生的小穗中。顶小穗一般有3~5条大维管束,可认为顶小穗是由3~5个未能完全分化的小穗联合构成。(2)小穗上各位小花维管束数目随小花位上升而递减。第1,2朵小花一般有5~7条分支维管束进入,它们与小穗轴直接相连;第3,4朵小花有3~5条维管束分支,其中1条是下位花维管束的分支;第5朵小花以上各位花均只有3条维管束,且自上而下依次相连于邻花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下烯效唑拌种对小麦生育进程与小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川农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S3307不同浓度拌种对不同播期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3307除使三叶期随浓度的增加而提前外使其它各生育时期均退迟;使幼穗分化从小花到药隔的分化历期显著延长;增加了结实小穗数,提高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冬小麦(Triticum activum L.)地膜覆盖增加穗粒数是由于促进了小花的分化和发育,覆盖提早了小花原基分化时间,延长了小花分化发育持续期,提高了分化速度,显著增加了小花原基数量覆膜还促进了上位小花的退化,从而改善了中下位小花的营养条件研究还表明:覆膜植株体内的碳、氮营养充足,碳氮比高,这为小花的分化和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较多小穗基因型幼穗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较多小穗基因型与正常穗基因型比较,小穗数目的增加是由穗分化时期的增长和速率的增加决定的,其速率的作用大于时期的作用.在较多小穗基因型内,同一组合内不同基因型间小穗数目的差异,主要由穗分化的速率决定.认为较多小穗基因型普遍具有高的分化速率,并随穗分化速率的加快而小穗数逐渐增多.选育高穗分化速率基因型是解决较多小穗晚熟问题和提高育成品种单穗粒重及其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8.
内源激素对小麦可育小花数的调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可育小花数目存在较大差异的13个小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在小花发育过程中,研究了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与每小穗可育小花数和单穗可育小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均参与了对小花发育的调控,不同程度地影响可育小花数。在顶小穗形成之前,激素通过调节顶小穗形成来对可育小花进行间接调控;而顶小穗形成之后,激素直接调节小花的发育。激素之间的比值(尤其是ZT/IAA和ZT/ABA)对可育小花数目的调节作用大于其绝对量的调节作用,激素对上位小花的调节作用又大于其对下位小花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态导入外源DNA对小麦H_0、H_1代粒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小麦生长锥伸长期和小花突起期,在小麦茎间下居间分生组织中注射外源DNA,受体小麦当代出现供体小麦的性状。显性目的性状出现的频率比隐性目的性状出现的频率高1.6倍。当代变异性状可在H_1代部分遗传,平均变异性状的遗传频率达82.6%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