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工林在保护香港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工林为纯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工林的改造对于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 a生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进行间伐套种处理,套种密度为1 665株/hm~2;以不间伐林分为对照,比较间伐套种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及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间伐+套种3 a后,与未间伐林分相比,尾叶桉间伐林分植物的科、属和种数分别增加了78.6%、116.7%和100%,马占相思间伐林分相反。DCA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主要聚集在尾叶桉间伐林分,马占相思未间伐林分物种数次之。与未间伐相比,间伐+套种措施显著提高了尾叶桉林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及草本层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5);但马占相思间伐+套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未间伐林分(P0.05);物种多样性指标总体表现为尾叶桉间伐林未间伐林,马占相思未间伐林间伐林。套种树种在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分中的早期生长表现良好,树种间生长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在保护香港自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工林为纯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人工林的改造对于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 a 生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进行间伐套种处理,套种密度为1665株/hm2;以不间伐林分为对照,比较间伐套种后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及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间伐+套种3 a后,与未间伐林分相比,尾叶桉间伐林分植物的科、属和种数分别增加了78.6%、116.7%和100%,马占相思间伐林分相反。DCA 分析结果显示,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主要聚集在尾叶桉间伐林分,马占相思未间伐林分物种数次之。与未间伐相比,间伐+套种措施显著提高了尾叶桉林乔木层 Shannon-Wiener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及草本层的丰富度和 Shannon-Wiener 指数(P <0.05);但马占相思间伐+套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 Shannon-Wiener 指数均显著低于未间伐林分(P <0.05);物种多样性指标总体表现为尾叶桉间伐林>未间伐林,马占相思未间伐林>间伐林。套种树种在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分中的早期生长表现良好,树种间生长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差异。【方法】选择立地条件和林龄相近的5种典型林分,进行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调查,计算其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林分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来衡量林分之间的物种相似性。【结果】1)人工林(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的草本优势种均为蕨类,如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人工林的优势灌木主要为耐荫的常绿种类,如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川黔尖叶柃Eurya acuminoides;天然次生林优势灌木为喜阳的先锋种类,如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川莓R. setchuenensis。2)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余4种林分,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37、4.6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20、1.29,Simpson指数分别为0.63、0.67。3)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4种林分之间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 0.05),4种林分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亦无显著差异。4)3种人工林之间(杉木林和柳杉林、杉木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柳杉林和杉木柳杉混交林)的相似系数分别为19.35%、23.60%和21.95%,大于其他林分之间的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结论】1)在四川盆周山地西缘5种典型林分中,天然次生林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2)杉木林、柳杉林、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4.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地处滇东的富源喀斯特地区典型人工林即华山松纯林的幼树阶段、始材林阶段和成熟林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针阔混交林的始材林阶段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选取其调查样地,依调查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其中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分析了华山松人工纯林各生长阶段及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华山松人工纯林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各生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在始材林阶段达到最大,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幼树阶段,灌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多样性最小值出现在成熟林阶段.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都低于华山松人工纯林的始材林阶段;而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则比华山松人工纯林始材林阶段高.华山松人工纯林幼树阶段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大于草本层,进入始材林阶段后为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并大于乔木层.华山松-麻栎人工混交林始材林阶段草本层和灌木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化不大,而以乔木层为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黄柏山林场4种典型人工林中设置样地,对林下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掌握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特征。研究表明:1)檫杉混交林林下植物丰富度最高。2)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各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类型都呈现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说明乔木植被类型对于林下物种及其多样性影响较大。在营造人工林时,树种的选择对于其可持续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3)4种类型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草本灌木。可能由于4种林分的郁闭度都较高,影响了灌木层生长,同时也为草本层喜阴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在黄柏山林场的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适当进行抚育间伐,增加林内透光度,以利于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不同林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为深入了解不同林龄杉木林下群落多样性、群落演替以及对其生态效益提供理论技术支撑,采用典型抽样法,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龄(3、7、13、17 a)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共40科53属60种,3 a林物种总数最多,17 a林最少,两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增加产生明显波动。杉木人工林下灌木层中粗叶榕Ficus hirta、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在各林龄中均有分布且占较大优势,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在17 a林下占绝对优势;林下草本层中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和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在各林龄均有分布,3 a林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17 a林以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占绝对优势。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 a和7 a林均大于草本。灌木与草本的Pio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杉木林林龄增加,林下物种群落的共同物种和群落相似系数逐渐下降,17 a林下群落与其他林龄群落相似度低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臭冷杉-红松林和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臭冷杉-红松林8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66种,隶属34科56属,阔叶混交林6块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77种,隶属33科62属。从不同群落类型同一植被层看,臭冷杉-红松林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小于阔叶混交林,两种群落类型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而草本层差异明显,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仅臭冷杉-红松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略高。从同一群落类型不同植被层看,两种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其中臭冷杉-红松林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略高于乔木层,而阔叶混交林中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在油松林皆伐后植被恢复和发育阶段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分结构稳定、发挥更高生态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经营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时序研究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一致的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32年中龄林、40年近熟林、53年成熟林)和皆伐后不同时间(5、10、24 a)的天然更新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土壤水分间的相关性。【结果】1)皆伐前后6种林分样地共出现灌木植物21种,草本植物65种,不同样地林下植物组成存在差异。胡枝子在各林分样地均有出现,且重要值均> 20%,在灌木层优势地位明显;草本层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18种,其次是蔷薇科和禾本科,分别为6种和4种。2)不同林分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皆伐前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皆伐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伐后10 a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分别为1.40、0.61、1.24和0.74,与53年样地差异不显著。皆伐后不同时间的天然更新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与伐前53年样地的差异不显著,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影响较大。3)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较一致,表现为伐前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伐后5~10 a仍保持较高水平,伐后24 a出现下降,经相关分析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草本层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伐前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林分密度降低、光照条件改善有关,伐后主要与油松天然更新及种间竞争有关。依靠油松天然更新恢复的林地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在皆伐10 a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建议在此时对油松更新苗进行人工抚育、降低密度以维持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3个人工杨树林下植物群落调查样地及原始无林滩地资料为基础,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江河滩地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栽植后植物多样性升高了,且不同林龄人工林的植物种类及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3年生的人工林多样性指数最高,8年生的人工林均匀度最高。说明滩地造林明显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但随着林分的郁闭会限制其下植物的生长,导致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可见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左右着林下植物的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桉树、马尾松、红锥3种人工林在人为活动影响下植被恢复能力及生长规律,在广西苍梧县共青林场设置了固定监测样地,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这3种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010~2012年间,3种人工林的林下灌木层种类数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草本层则呈现持续递增趋势;②3个群落的植物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即: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林分的各指标大小排序为:红锥林>马尾松林>桉树林;③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方面,3种人工林植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低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380个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中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4种主要森林群落的典型样地调查,对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的下木层物种数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但下木层各指数在各林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杉木林下草本层物种数指数最高,松林草本层各项指数都最低。从时间格局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指数随年龄变化各不相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物种数在幼龄-中龄-近熟阶段趋势一致,均为先大幅增加然后略有下降,两种针叶林型的物种数都相对稳定;4种主要群落类型的乔木层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再增加,且显著高于同年龄级的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随时间各异,但都极显著高于同年龄级针叶林的指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指数高,是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的理想群落与目的群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不同林龄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少,珍珠梅种群在群落中居于优势地位.草本层物种较为丰富,水金凤在幼龄林、中龄林中优势性显著,成熟林的优势种为林茜草.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以地下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地面芽和高位芽,1年生草本植物和地上芽植物较少,林间具有藤本植物,其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丹江口库区不同类型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择伐抚育前后林下植物多样性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抚育后,灌木层主要的优势物种变化不大,而草本优势物种则变化较剧烈。不同类型马尾松林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松柏混交林中密度马尾松林低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密度马尾松林低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择伐抚育致使针阔混交林和高密度马尾松林的灌木层多样性降低,松柏混交林、中密度马尾松林、低密度马尾松林则呈现升高趋势。针阔混交林和低密度马尾松林草本层各指数均整体降低,高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则呈现升高趋势,可见择伐抚育导致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波动较大。同时,松柏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灌木层草本层,而高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低密度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则是草本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15.
以扎兰屯地区3种不同密度33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下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系数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下共出现植物11科29属31种。草本层物种组成、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均先增加后降低。各指数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与林分密度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下共有种减少,相似系数降低。人工林密度为1 751.89株/hm2时,林下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达到最高,表明此密度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丘陵区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对其人工中龄林及近熟林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用辛普森(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龄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人工近熟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中龄林林分其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工中龄林随年龄的逐渐增大其群落植物种类逐渐增多,林分进入近熟林后,其植物种类变化不很大;同时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普遍呈现出近熟林高于中龄林的趋势,较为明显的是灌木和草本;对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应根据不同林龄合理调整种群结构,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条件,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桉树、马尾松、相思三种人工林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人工林层次结构分明,各层优势植物种类基本相同。12a生尾巨桉人工林与12a生马尾松林和10a生马占相思林比较,在林分生长量(胸径、高、蓄积量)、林下植物种类、组成结构以及分布等数量上占优势,而马尾松林和马占相思林的下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相对占优势(其生物量与其总生物量之比)。综合分析表明以尾巨桉林生态环境最好,而马尾松林和马占相思林之间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6,(2):62-67
通过在太岳山好地方林场接石沟地区设立标准样地进行调查取样,研究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中有维管束植物74种,隶属于32科60属,幼、中、近、成4个龄组群落垂直结构上植物种类分布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2)乔木层以华北落叶松纯林为主,灌木层主要物种为蔷薇科和忍冬科植物,草本层优势种主要有蛇莓、大油芒、细叶薹草等。3)林龄的变化对物种组成和物种重要值的影响明显;幼、中、近、成4个龄组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成熟林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值最大,最稳定;近熟林中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值最大,最稳定。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吕梁山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植物种类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侧柏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39种,隶属于16科33属.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Evenness指数和Richness指数,对不同林分密度级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侧柏人工林林分密度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为:①林分密度的变化对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影响不大,当密度为2 250株·hm-2时,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②林分密度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林分密度为1 375株·hm-2和2 250株·hm-2时,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大,群落相对稳定.③除密度为3 000株·hm-2的林分外,其余4个林分密度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④研究区的侧柏人工林造林密度选择2 250株·hm-2或1 375株·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八达岭林场16种林分类型水源涵养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多样性特征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沟油松林、杂木林和黑桦林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在其他群落类型中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一致;多样性指数在刺槐残次林、侧柏黄栌混交林、油松林、元宝枫林和华山松林中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华北落叶松林群落内部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