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别以过氧化氢、过碳酸钠和过氧化钙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蒽、芘及苯并芘3种多环芳烃,并对其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讨论及降解产物分析。结果表明,3种氧化剂活化过硫酸钠的效果依次为过碳酸钠过氧化氢过氧化钙。在温度25℃,土与水均为5 g,过碳酸钠与过硫酸钠在水中浓度分别为0.67及1.0 mmol·g-1,反应时间180 min时,蒽、芘和苯并芘的降解率分别为96.8%、93.5%和96.8%。动力学考查结果表明,过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多环芳烃的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且土壤中绝大部分多环芳烃被降解。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用塑料袋装各种食品及食材,将袋口密封起来,以期达到保鲜、使用方便的目的,但塑料袋很有可能会变成我们的"健康杀手"。苯并芘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属于再生塑料袋,使用的着色剂通常含有苯并芘,与食品接触后,可能会转移到食品中,使人慢性中毒。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的一种,多环芳烃有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是广泛存在于食物链和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是目前环境科学领域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对水生环境食物链中多环芳烃的富集及转化过程进行系统地总结有助于未来相关研究的开展。基于此,对水生环境食物链中的多环芳烃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多环芳烃在水生环境食物链中的分布及来源,重点总结了影响多环芳烃在食物链中富集和转化的影响因素,综述了目前多环芳烃在食物链中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提出了水生系统食物链中多环芳烃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15年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和2A类致癌物。论述了加工肉制品中的3种危害因子,即多环芳烃类物质、杂环胺类物质和N-亚硝基化合物,分析了其来源、毒性机理、消减技术并对加工肉制品的安全性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热处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利用一种温度辅助解吸-气流式液相微萃取装置结合溶剂超声萃取,研究了热处理(温度为50~300℃)对土壤中多环芳烃(苊、菲、芘、苯并[a]芘)存留的影响。[结果]在该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时只有极少部分的多环芳烃从土壤中释放出来,大部分被保留于土壤中;200℃以上的处理温度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溶剂可提取性,对多环芳烃起锁定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修复和生物有效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模式识别方法对多环芳烃混合物固体基质室温磷光重叠光谱进行分析,考察了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对多环芳烃混合物SS-RTP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于苯并喹琳、苊、菲啶、咔唑和芴等多环芳烃任意组合混合物能够很好地区分开来,这表明RBF神经网络在复杂多环芳烃混合物定性分析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刘莉  陈玉成  于萍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289-6291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危害、处理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本研究对有关中国农业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90篇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得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多环芳烃采样点数和平均浓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并对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土壤已普遍受到多环芳烃污染,且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各区域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华北地区污染较重,西南地区污染最小。(2)我国农业土壤中PAHs以中高环组分为主,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烧源,包括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本研究可为中国农业土壤多环芳烃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简要探讨、分析了多环芳烃(PAHs)与土壤颗粒吸附的机理以及相关研究现状,对水蒸气剥离法脱附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净化后土壤中多环芳烃浓度的理论解以及多环芳烃脱附过程的部分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Peclet数Pe,传质参数β、反应器内停留时间γ等对脱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海霞 《北京农业》2011,(15):197-198
多环芳烃(PAHs)是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苯环用不同的方式聚合而成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稳定且持久,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有致癌、致畸以及致突变的危害。农药和肥料中也含有多环芳烃,使得有机农场生产的蔬菜中也存在了大量的多环芳烃,人们对多环芳烃的监测也日益重视。以西宁市的蔬菜基地为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来对蔬菜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16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可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危害人类,多毛类动物是已知能够蓄积大量多环芳烃的物种,有关多毛类动物解毒代谢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作为多环芳烃监测指标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多毛类动物如何代谢蓄积在体内多环芳烃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毒性响应及代谢研究,多毛类动物对多环芳烃的代谢类似于脊椎动物,分为两个阶段,参与第一阶段代谢的酶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磺基转移酶被认为是第二阶段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类,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多毛类动物对复合多环芳烃以及低剂量多环芳烃长期暴露的毒性响应研究,同时增强对不同多环芳烃的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房妮  俱国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425-1426
多环芳烃(PAHs)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成为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阐述了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微生物修复的原理、优缺点、影响因素、强化措施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中典型PAHs垂向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模拟灌溉条件下,再生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土柱模拟试验,以再生水中多环芳烃萘、菲、芘为对象,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典型土壤为试验介质,对再生水连续灌溉时多环芳烃的迁移情况以及土柱出水中DOM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土壤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不能单纯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很好地描述,组成复杂的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增强,萘的实际阻滞因子超过理论值约7倍;多环芳烃在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存在界面效应,土壤有机碳含量差距越大,界面效应越明显;孔隙水流速以及孔隙尺寸增大,会造成固相上多环芳烃的解吸,发生二次迁移。微生物活动能促进多环芳烃的迁移。[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基于地下水质量安全的再生水灌溉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纪旺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34-37,54
多环芳烃是典型的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中很难被生物降解和利用。多环芳烃的老化作用、非水相基质的形成都会降低多环芳烃的生物有效性。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理化性质、多环芳烃与土壤接触时间、多环芳烃性质和环境因素等。对于评价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来说,目前有许多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对多环芳烃吸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土壤矿物而言,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壤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机理和特性,同时也期望能从综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不仅降低环境质量还会危害人体健康。植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的技术,也是当前生物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许多实验证明植物能够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植物对多环芳烃的直接作用、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植物修复的效率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对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筛选、修复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并对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堆制条件下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及堆制材料的C/N质量比对污染土壤中难降解的四环到六环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以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堆制材料中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堆制法对6种难降解的多环芳烃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降解能力随着环数的增加而降低;多数多环芳烃的去除率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的污染浓度下,堆制材料的C/N质量比为25:1时比40:1时去除率高。在堆制的升温期和高温期,多环芳烃的浓度有所提高,在降温期和腐熟期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DOM及pH对典型PAHs在土壤中迁移影响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因素很多,通过柱实验模拟研究了溶解性有机质(DOM)浓度及pH对多环芳烃在土壤中迁移及转化的影响,以氯离子做示踪剂进行校正,探讨了不同浓度DOM及pH对多环芳烃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校正后的多环芳烃迁移速率随着DOM浓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与空白柱对照可得低浓度的DOM由于累积吸附与共吸附作用对多环芳烃的迁移起抑制作用,随着DOM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DOM形成表面活性剂胶体束,多环芳烃进入胶体束内部,从而迁移速率加快。当pH为6、8、10时多环芳烃的迁移速率与空白柱相比均较大,且pH为8、10时多环芳烃迁移速率大于pH为6时的迁移速率,由此可见pH会影响多环芳烃迁移速率,其原因为pH的改变会影响DOM所带电荷的电性,当pH升高到中性或碱性时由于空间排斥理论,DOM的迁移会加快,从而影响多环芳烃的迁移速率。  相似文献   

20.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复合污染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土壤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开展两者复合污染研究。对于农业环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论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土壤环境中的各自行为及其产生途径、复合污染体系中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污染物跨膜、代谢和脱毒过程中的互作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