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分析了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并指明了存在的问题。立足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及新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通过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及学生因素等方面的探索,明确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内容。基于未来导向的愿景,明晰新型农林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结构的应然要求,揭示当前农林人才培养及农业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问题。通过探析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典型例证,探寻核心课程六大领域与博雅教育“七艺”、中国“六艺”的历史渊源以及人文与涉农学科的整合与链接,并基于校本基础,构建了“六类八门十学分”的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南农八门课)。鉴于此,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在农林院校中的作用;“通特”结合,构建“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基于未来导向,知识与能力链接;优化支撑要素,重视通识核心课程实施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中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承载着育人与育才的双重任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未来为导向,明晰新时代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和完善通识教育。文章结合通识教育发展理念,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基于学生视角对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大学生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总体是满意的,在今后的改革与实践中,应将整合性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挖掘农业院校自身特色,完善问题引导下的“实践+课堂”二元教学模式应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推动高等农业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卓越农林新才"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全国29所农林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工作进行研究,解析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思政教学建设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促进思政、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四项举措,以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农林院校育人水平,为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推动高等农林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新农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大多是按教育部、教育厅、高校或学院的要求,自上而下、供给式的发展。本文基于研究生需求的视角自下而上对"新农科"建设进行分析,再融入研究生培养的每个阶段,使得"新农科"建设发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改革功能等多种功能,对进一步助推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立足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全过程育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农林院校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综合构建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队伍建设评价示范体系,建立了以点带面教学建设评价与示范新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了制度保障建设,为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科特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考核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建设面临培育卓越农林新才及建设"金课"的新要求、新挑战.该文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为例,根据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通过改革过程性考核方式及期末考试内容、新增线上考核方式、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培育卓越农林新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农科是世界高等农林教育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在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发力点。新农科的教育理念扎根于中国大地,必然打上"三农情怀"这一中国本土特色的烙印。试从"三农情怀"视角探讨新农科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阐释"三农情怀"内涵要义,促进对新农科教育理念的认同,通过强化个体四大使命的时代担当责任、培植以四个面向为己任的价值导向、筑牢三条改革路径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彰显中国心世界情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表达"三农情怀"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价值意蕴,从时间、空间和载体三重维度来构建"三农情怀"教育贯穿新农科建设的体系,旨在推动我国新农科建设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是新农科和新工科相互融合的学科专业,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本科院校是高等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的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通过对3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农林本科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从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布局、教学组织模式、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核心课程与实验实训环节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对当前农林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人才分类塑型,推动教学组织创新,深化通专教育融合等农业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高等农林教育迫切需要强化以新农科建设为主线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农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应融入对"农匠"精神的培养,"农匠"精神具有技艺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培养"农匠"精神可以采取专业素质教育升级与通识教育融通,产业、科研与专业教育融通,多维度的教育资源与素质教育融通的机制,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整合多重教育行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新农科”背景下有效提升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探究了基于“新农科”的动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农科”人才等方面的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目前我国农林院校在通识课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通识课程应当兼顾"通"和"专",以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并符合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要求。目前在农林院校开设"农业法律和政策"这一通识课程不仅是依法治国方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优化我国高校农业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农业法律和政策"通识课在农林院校的开设,应在课程方案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和要求、所占学分、教学具体内容和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加以精心设计,从而有效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林人才,而专业认证是目前国家"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的一环。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解决林学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生态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围绕专业认证"五度",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基本形成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转的教学团队、合理优化的师资队伍、创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2所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承担院校的专业建设为例,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通过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成要素的运筹,不断强化基于强基固本,提高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新农科建设新范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我国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新的使命,“新农科”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调研分析“智慧牧业”新业态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需求,将畜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创建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提出了新农科背景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智慧畜牧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大学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解剖学是农科院校畜牧学及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公认具有知识点杂乱、枯燥乏味以及难于理解掌握等特点。在综合性大学农科教学改革进程中,如何探索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与通识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适应农科专业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分析综合性大学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期推动农科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深度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农林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食用菌栽培作为现代农林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课程的改革优化,对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的新三农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食用菌栽培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旨在推进食用菌栽培课程的革新建设,为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农林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农林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通过对农林概论课程教学新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推进农林院校农林概论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普及农林科技知识,推动农林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