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持续低温对彩叶树木枝条内渗透物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4种彩叶树木在-20℃低温持续胁迫下离体枝条内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为揭示离体枝条生理特性和判断树木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处于深休眠的紫叶矮樱,美国红栌,鸡爪槭,元宝枫为试材,离体枝条在保水条件下,使用冰箱提供-20℃低温胁迫,3次重复。结果表明:4种彩叶树木枝条内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出升高的变化,升高幅度分别达到93.56%,162.45%,114.95%,57.19%;美国红栌枝条内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余3个树种表现出一直升高的变化,试验末期含量显著高于第3天;紫叶矮樱和鸡爪槭试验期间游离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美国红栌和元宝枫第15天含量显著高于第3天。综合分析认为,彩叶树木离体枝条在-20℃低温胁迫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紫叶矮樱抗寒性略高于其他3个树种。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水分条件下元宝枫幼苗的生理变化,试验选用6对叶龄的元宝枫幼苗作为材料,采用人工控水处理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元宝枫幼苗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元宝枫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元宝枫幼苗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通过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调整,有效地防止质膜氧化的伤害,适应不同水分环境。元宝枫幼苗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为基质饱和含水量的20%~60%。  相似文献   

3.
对12个桂花品种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先降后升、最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是先升后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结合越冬表现,抗寒性较强的品种有晚银桂、朱砂丹桂等,而金球桂和堰红桂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11种常绿阔叶树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南市常见的11种常绿阔叶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树种叶片的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种常绿阔叶树种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表明膜透性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国强 《绿色科技》2022,(5):148-150
为研究干旱对杞柳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正常灌水为对照,设置了3种干旱程度,研究了杞柳生长特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显著影响杞柳的正常生长,干旱胁迫下,苗木的鲜重和含水量显著降低,保护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升高;SOD、CAT、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在短期...  相似文献   

6.
以引种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为材料,测定自然降温过程中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邓恩桉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关系。结果表明:自然降温过程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升高,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75.27%和86.26%,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只增加了4.42%。渗透调节物质的增加是邓恩桉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chinensis)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湿度条件下低温层积处理过程中红豆杉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变湿层积处理能有效打破红豆杉种子休眠。不同湿度层积处理的红豆杉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脱氢酶和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含量都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低温层积处理过程中第1阶段高湿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第2、3阶段低湿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低温冻害对杉木的影响、探索杉木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以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苗为材料,在4℃条件下进行低温处理,研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等与低温响应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 POD 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随着胁迫的进行其含量一直升高。说明了高活性的 POD 和高浓度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有助于杉木体胚再生植株抵抗低温环境,但低温会破坏细胞膜结构,因此产生大量膜脂过氧化产物-MDA。  相似文献   

9.
以乌兰沙林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随气温变化,测定其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与抗寒性的关系。沙棘在低温条件下,相对含水量较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短时的降温相关不密切;沙棘应对低温能力较强,渗透调节系统稳定,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酶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丙二醛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不宜单独用作沙棘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激素及低温层积处理北五味子种子,研究其胚率及贮藏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激素及低温层积处理可促进胚形态、生理后熟及贮藏物质代谢,其中6-BA 50 mg·L-1、GA3 200 mg·L-1处理的胚率、可溶性蛋白、总核酸、裂口率和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以灌木柳2个无性系(盐敏感型JW9-6和耐盐型JW237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水培盐胁迫(0,3,6 g/L)条件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2 h,1,3,7,10 d)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灌木柳2个无性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受盐胁迫影响的变化趋势相似,在3,6 g/L盐处理下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并随着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在盐处理3 d时显著高于对照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3 g/L盐处理下未出现明显变化,6 g/L盐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并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相同盐质量浓度处理条件下,JW2373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均高于JW9-6,表现出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元宝枫、火炬、爬山虎3种秋色叶植物为试材,研究了秋叶变色时期叶片花青苷的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种秋色叶植物花青苷的含量决定叶片的着色程度。3种秋色叶植物花青苷含量随叶片着色呈上升趋势,火炬和爬山虎花青苷的上升速率比元宝枫快。SOD活性随着叶片着色逐渐下降,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秋色叶植物叶片着色。POD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植物中POD活性与花青苷相关性不一。PPO活性随叶片着色而逐渐上升,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PPO是秋色叶植物叶片变色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扁桃花蕾的低温应激反应机制,以鹰咀扁桃大蕾期花蕾为试验材料,对花蕾进行4、-2、-4和-6℃低温处理,每6 h取样1次,观测24 h内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变化,分析比较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及抗寒性。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时间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糖/总糖值先升高后降低。花药、花瓣和花萼在-2℃处理下24 h、-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即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鳞片在-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才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抗寒性由弱到强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自然降温状态下杨树枝条抗寒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索出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寒性杨树品种,筛选辽育1号杨、新疆杨、84K、辽河杨等1年生扦插苗开展自然降温状态下枝条内渗透调节物质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月份,各品种在自然降温状态下枝条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有所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其中以辽育1号杨的增幅最明显,含量最高,降低幅度最为缓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降温状态下也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以辽育1号杨最为明显。辽育1号杨的抗寒能力最强,适合北方的自然低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占相思树对低温冻害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以盆栽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PNE17868家系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下树苗生长发育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冻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延长,植株细胞电导率显著升高,细胞膜ATPase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亦不断升高,表现出耐寒植物较典型的生理特点,说明该植株有明显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寒性。在零下低温(0~-6℃)胁迫下,植物细胞防御系统的保护酶类(CAT、POD、SOD)的活性先是升高,然后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这表明了马占相思PNE17868家系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温度日益降低(0~-6℃)条件下体内保护酶仍能维持较高的活性水平,减轻了由膜脂过氧化引起的膜伤害,是植物提高抗寒性、免遭低温冻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紫叶李1a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源激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I从含量在-10~-15℃之间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处理温度降低,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在-15、-30℃达到高峰,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温度前期逐渐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紫叶李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为-20.17℃。以上结果表明在细胞膜受到伤害之前,植物体内各种保护系统已经启动,提高了组织抗寒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然降温过程中曙箣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研究了曙箣竹抗寒能力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曙箣竹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温度为11℃时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出现峰值;随着温度的下降,丙二醛含量(MDA)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20℃时MDA含量最高,仅8℃时与其他处理温度呈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在8℃时达最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W"型趋势变化,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POD活性除在20℃时最大并与5℃之间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4个温度处理间均呈显著差异。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曙竹叶片的半致死温度为-2.16℃,此温度可能是曙箣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节点,低于此温度叶片生理活动将受限。此外,曙箣竹主要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来适应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美国红枫叶色表达期间相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美国红枫品种"秋天火焰"(Acer × freemanii′Autumn Blaze′)和"白兰地"(Acer rubrum′Brandywine′)为试材,研究美国红枫变色期叶片中叶绿素、花青苷与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叶片变色期,秋天火焰和白兰地叶片中花青苷含量随着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天数的增加逐渐升高,25~30d左右变化平稳,30d后急剧下降;白兰地叶片中花青苷、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秋天火焰;秋天火焰叶片中叶绿素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5**),可溶性糖与花青苷含量为显著正相关(r=0.714*);白兰地叶片中叶绿素与花青苷含量为不显著负相关(r=-0.333),可溶性糖与花青苷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r=0.905**).  相似文献   

19.
以云锦杜鹃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下银杏叶片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研究了2年生盆栽银杏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叶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随着温度的回落,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银杏对短期变温做出了快速反应,即银杏叶中上述渗透调节物质代谢的水平和途径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对变温较敏感,对前期升温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可溶性糖和Pro对变温的敏感性较差,但对后期高温的渗透调节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