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适宜宰后成熟时间提高牦牛肉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宰后成熟时间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该研究采集牦牛背最长肌,真空包装后进行成熟排酸,成熟期间取样测定pH值、剪切力、持水能力、色度,并通过标准化和动力学模型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除了黄色度b*以外,其余品质指标均在21d的成熟过程中有显著变化(P0.05)。相比于7 d成熟,延长至21 d的长时间成熟可将牦牛肉剪切力显著地降低47%(P0.05),并将蒸煮损失和红色度a*分别显著地提高28%和32%(P0.05)。通过对比线性函数、指数函数、二次函数对牦牛肉品质变化的预测效果,结果发现二次函数预测模型与牦牛肉宰后品质变化具有相对最好的拟合度(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0~0.98),其中pH值、剪切力、加压损失、亮度L*值随时间的变化函数呈现出凸函数特征,而蒸煮损失和a*值则呈现出凹函数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牛肉品质宰后预测中常用的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而言,二次函数更适用于牦牛肉品质变化的预测,而将牦牛肉宰后成熟时间延长至21 d可有效降低牦牛肉剪切力。研究可为牦牛肉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牛肉嫩度影响的主成分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加热温度及时间对不同部位牛肉嫩度的影响,该研究以夏南牛肩肉、外脊和米龙3个部位肉为例,分别代表牛胴体前、中、后躯部位肉,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熟度牛肉嫩度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剪切力测定法和质构剖面分析测定了6头夏南牛3个部位(肩肉、外脊、米龙)4个加热温度(70、80、90、100℃)6个保温时间(0、30、60、90、120、180 min)的剪切力值和质构指标,对不同加热处理牛肉的蒸煮损失、剪切力值、硬度、黏附性、弹性、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6.53%、24.43%、8.62%,分别代表牛肉的咀嚼特性、抗压特性和剪切特性,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58%,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熟度牛肉的评价过程中,以剪切力值作为主要载荷的第3主成分在肉品嫩度综合评价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并不能代表肉品嫩度的全部信息,因此不能把剪切力值作为高熟度牛肉嫩度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与内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与肉品质地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加热温度和时间对牛肉嫩度综合得分影响较大,当肉块中心温度小于80℃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牛肉嫩度综合得分整体变化比较平稳;而当肉块中心温度高于80℃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牛肉嫩度品质综合得分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中心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得分值越低。运用主成分分析减少了牛肉嫩度品质的评价指标,简化评价流程,为高熟度牛肉嫩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牦牛肉宰后成熟嫩度预测模型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肉宰后初始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会对宰后成熟期间牦牛肉嫩度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该研究有助于牦牛肉成熟及嫩度改善理论的完善。为了明确宰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牦牛肉嫩度形成的影响,该研究选取18头公牦牛,宰后取背最长肌,在4℃条件下储藏成熟,测定pH值、糖原含量、依钙蛋白酶活力(calpain activity,CA)、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gmentation index,MFI)、肌节长度、肌纤维直径和剪切力,并通过动力学分析确定部分指标的变化幅度和速度参数。然后采用"刀切法",筛选出4个变量作为预测因子:依钙蛋白酶活力下降速率(RCA)、pH值下降幅度(EpH)、pH值下降速率(RpH)、糖原下降速率(RGlu),并通过线性回归构建宰后6 d剪切力的预测模型,所得预测方程拟合度R2=0.703。经过验证,预测方程可给出与真实值相差极小的预测值。通过预测模型,可以根据牦牛宰后3 d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宰后6 d牦牛肉的剪切力实现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4.
娟犏牛(Bos taurus)是通过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Bos grunniens)所产的后代,其产奶量高于牦牛。为探究娟犏牛乳品质与牦牛乳差异,对泌乳高峰期娟犏牛与牦牛的乳汁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串联质谱(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两种奶的乳清和乳脂球膜(MFGM)蛋白差异,结果表明,利用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泌乳高峰期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中共鉴定到651个乳清蛋白和990个MFGM蛋白,筛选出乳清差异表达蛋白(DEPs)145个,其中娟犏牛奶比牦牛奶上调71个,下调74个;筛选出MFGM DEPs 160个,其中娟犏牛奶比牦牛奶上调78个,下调82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泌乳高峰期娟犏牛奶乳清与MFGM DEPs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是固有免疫应答,定位的主要细胞成分是胞外间隙和胞外区,而乳清DEPs主要参与的分子功能是蛋白质同源二聚体活性,MFGM DEPs主要参与的分子功能是鸟苷-5’-三磷酸酶(GTPase)活性。娟犏牛奶乳清与MFGM DEPs参与的重要免疫途径是补体与凝血级联。综上可知,娟犏牛奶中丰度较高的主要乳清和MFGM DEPs在促进钙磷吸收、免疫保护和免...  相似文献   

5.
宰前因素对黑切牛肉发生率及牛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规范宰前管理,减少屠宰后DFD(黑切)牛肉的发生率,通过测量牛胴体背最长肌的pH值和温度,探讨了经过不同宰前处理的杂交牛DFD肉的发生率,建立了宰前因素与牛肉品质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待宰24h时DFD肉发生率最低,宰前不混群的待宰方式和安静、温湿度适宜的待宰环境能有效降低DFD肉的发生率;夏季DFD肉的发生率要高于冬季;也可以由牛肉的品质推测此肉牛宰前的状况以及可能影响此牛肉品质的宰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两段式冷却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两段式冷却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以20头杂交牛胴体(延边牛×西门塔尔牛)按试验设计进行两段式冷却(温度-13~-15℃、时间2 h,风速3 m/s,随后转入常规冷却间至24 h)和常规冷却处理(温度0~4℃、时间24 h)相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表明:两段式冷却处理加快胴体温度下降速率,减缓pH值下降速率,显著降低胴体冷却质量损失,使肉的色泽鲜红,提高肉的剪切力,对背最长肌的保水性无影响。可以认为在肉牛屠宰加工流程中,单独采用两段式冷却处理能降低肉的嫩度,但随时间的增加,剪切力值会有所降低,建议应用时结合电刺激处理来同时改善肉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苹果加工品质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为了探讨苹果品种间理化品质的差异,给选育新品种和苹果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采集了30个苹果品种为试材进行模式识别分析。该试验所用苹果在2011年8-10月份按照苹果可采成熟度(九成熟)在辽宁省兴城市国家种质资源圃进行采集。试验测定了单果质量、体积、密度、果皮颜色、硬度、糖酸比、维生素C等20项理化品质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苹果品种和品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0个品种苹果的密度、果型指数和含水率3项指标未表现出差异。对剩余17项品质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依据主成分解释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了6个主成分反映原变量的82.3%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主要综合了可滴定酸、糖酸比及固酸比的信息即口尝品质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综合了L值,a值和b值的信息,命名为颜色因子;其余主成分依次为甜度因子、质构因子、内在品质因子和果个大小因子。结合主成分得分图直观地显示了苹果品种和理化指标间关系:辽伏、理想、早金冠和瑞光分布在PC1和PC2的正向区间,糖酸比和固酸比值较大、口感好,但是果皮颜色较绿,是品质较好的早熟苹果;寒富、赤阳和红富士依次落在PC1和PC2第四区间,食用品质好、果皮颜色较红,是较为常见的晚熟苹果。分布在第二区间的普利阿姆,白星,Pvma果皮颜色绿且口感酸涩,不适宜鲜食,这些品种可能较为适宜进行加工。第三区间品种固酸比、甜酸比取值较小但是果皮颜色红,为选育果皮颜色受消费者喜爱且内在品质好的早熟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持。聚类分析将30个品种苹果分为5类,聚类结果与主成分得分图结果基本一致,该试验初步判定30个品种苹果是否适宜鲜食,为苹果品种选育和加工应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苜蓿蛋白对仔猪和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比较苜蓿蛋白(AJPC)对仔猪和肉仔鸡的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蛋白对仔猪和肉仔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肉仔鸡日粮中用苜蓿蛋白替代豆粕和棉粕蛋白10%以下时,苜蓿蛋白对肉仔鸡生长和采食量没有不良影响;替代50%以上时,对采食量和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苜蓿蛋白替代仔猪日粮中的棉粕和菜粕蛋白100%时,对生长有显著改善(P<0.01),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2%和4.8%。  相似文献   

9.
电子鼻在牦牛肉和牛肉猪肉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索电子鼻对肉类掺假识别的可行性,利用电子鼻对牦牛肉、牛肉和猪肉样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analysis,PLS)。结果表明:几种肉类在电子鼻传感器上有不同的特征性响应图谱,电子鼻能够有效识别猪、牛肉;同时电子鼻能够识别不同部位的牦牛肉和普通牛肉;但不能识别不同部位的猪肉。在牛肉馅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猪肉馅时,电子鼻也能进行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电子鼻响应信号和猪肉馅掺入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9762),PLS模型预测误差在1.27%~7.00%之间。试验证明电子鼻可用于肉类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籽粒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小麦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属中蛋白品种,其主要品质性状中,淀粉含量最高且变异程度最小,蛋白质含量次高变异程度居中,脂肪含量最低但变异程度最大;蛋白质、脂肪和产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品质含量地域分布总体呈北方较南方高而稳定的特点;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品质可由3个主成分解释,一般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最低,北方麦区氨基酸品质优于南方麦区,表明北方气温日较差大更利于提高氨基酸含量;脂肪组分脂肪酸品质可由4个主成分解释,一般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最高,饱和脂肪酸十五碳一烯酸含量最低。温湿条件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可通过调整开花-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蛋白质或氨基酸品质,通过调节开花-成熟期最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脂肪或脂肪酸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对象, 研究了饲喂沼渣源配合饲料对猪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添加不同量的沼渣对猪屠宰率和胴体长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降低了瘦肉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P<0.05), 显著提高了背膘厚.饲料添加沼渣显著降低了肌肉颜色和熟肉率, 显著提高了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值, 且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明显;同时, 添加沼渣对肌肉失水率、pH无显著影响, 但大理石纹评分对照组和沼渣组差异显著.对猪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 添加沼渣显著降低猪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 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 猪日粮中添加沼渣降低了胴体品质、肉质性状以及营养价值, 如果将其应用到生产中, 需要解决胴体品质、肉质和营养价值下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吊挂时间对蛋鸡与肉鸡宰后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国内禽类清真屠宰企业提供数据指导和帮助,该文采用两因素可重复裂区试验设计,以淘汰蛋鸡和AA肉鸡(arbor acre broiler,AA broiler)2个鸡种为主区,5个吊挂时间(0、30、60、90、120 s)为裂区,研究吊挂时间对淘汰蛋鸡与AA肉鸡宰后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吊挂时间的延长,AA肉鸡在吊挂90 s时,体温变化、宰后24 h pH值、红度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显著增大,自由水含量、肌酐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含量显著减小(P<0.05);当吊挂120 s时,淘汰蛋鸡宰后24 h pH值、红度值、蒸煮损失显著增大,IMP含量显著减小(P<0.05).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鸡种对体温变化、亮度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结合水含量、不易流动水含量、自由水含量、IMP含量影响显著(P<0.05),吊挂时间对体温变化、红度值、滴水损失、蒸煮损失、自由水含量、IMP含量影响显著(P<0.05),鸡种与吊挂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红度值、滴水损失、自由水含量、IMP含量影响显著(P<0.05).根据研究结果,建议AA肉鸡适宜的吊挂时间为12~60 s,淘汰蛋鸡适宜的吊挂时间为12~90 s,研究结果为提高宰后鸡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鑫  闫玉雯  朱迎春 《核农学报》2021,35(10):2352-2360
为探究超高压(UHP)处理对低盐牛肉乳化肠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低盐牛肉乳化香肠(食盐添加量1.4%)为研究对象,以未经UHP处理的C1组(食盐添加量2.8%)和C2组(食盐添加量1.4%)为对照,比较了不同压力(100、200、300、400 MPa)对低盐牛肉乳化肠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UHP处理降低了处理组乳化肠的菌落总数(TVC)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当压力≥200 MPa时,乳化肠的TVC和TVB-N值均显著低于C1和C2组(P<0.05);随着压力的增大,蒸煮损失先减小后增大,100和200 MPa处理组乳化肠蒸煮损失最低,分别为3.00%和3.97%,且均显著低于C2组(P<0.05);与C2组相比,UHP处理使低盐乳化肠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产品的咸味分数,对多汁性、总体风味及总体可接受性具有改善作用;UHP处理促进了脂质氧化,当压力为300 MPa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值最高;亚硝酸盐含量不受UHP处理的影响,且符合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要求。综上,UHP处理能够改善低盐牛肉乳化香肠的品质特性,这为低盐肉制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Selenium (Se) is an essential nutrient with multiple human health benefit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ietary source of Se is beef. The Se content of beef varies, and cattle fed a high selenium diet may have Se concentrations in beef that are well above average. Such beef is potentially a unique supplemental source of dietary Se. To examine factors affecting Se accumulation in beef, 16 steers (initial wt 374.4 +/- 33.7 kg) were taken from seleniferous or nonseleniferous areas and fed in a 2 x 2 factorial design with diets high or moderate in Se (11.9 or 0.62 mg Se/kg diet). Diets contained 50% alfalfa, 25% wheat, and 25% corn on a dry matter basis. All dietary Se was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e in the high Se diet was primarily from high Se wheat and alfalfa hay. A loin muscle biopsy was taken at the start of the trial to determine initial Se content of beef. Steers were slaughtered after 14 weeks of the trial, and edible carcass (round, sirloin, shoulder clod, and ribeye) and orga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iets did not affect growth or feed intake (P > 0.05), and Se toxicity signs were not observed. Different cuts of meat had similar S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Se content of all cuts was increased by both high dietary Se and high Se background. Except for liver and kidney, Se in tissues was increased by seleniferous background (P < 0.02) and high dietary Se (P < 0.001). Kidney Se concentrations of animals fed the high Se diet were lowest in animals from seleniferous areas (P = 0.04), suggesting a possible adaptation to the high Se diet.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attle fed diets high in Se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ll accumulate substantial amounts of Se in the beef without developing signs of Se toxicity and that prior Se status regulates Se accumulation in some organs. They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management practices may be altered so as to make beef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dietary Se.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运输季节对猪宰前应激及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该文以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对象,测定了夏、秋和冬3个季节运输条件下猪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细胞系数以及宰后猪肉温度、p H值、保水性、色泽和剪切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季运输猪血液中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葡萄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夏季和冬季组(P0.05),胴体表面皮肤损伤也显著降低(P0.05)。运输季节对宰后猪肉胴体温度、p H值、色泽及保水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秋季运输相比,夏季运输猪宰后45 min胴体温度、滴水损失率、L值显著升高,a*值和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冬季运输猪宰后猪肉a*值增加(P0.05),但滴水损失率与秋季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猪在秋季运输能显著降低宰前动物应激,提高宰后猪肉品质,夏季和冬季如能对运输环境分别进行防暑和保暖处理可能会对猪应激反应和猪肉品质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屠宰行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缓解生猪宰前运输应激,改善动物福利以及提高猪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压静电场下不同隔距冻结-解冻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低压静电场(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LVEF)辅助冻结-解冻对牛肉品质的影响,采用牛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探究与静电场发生板隔距分别为15、30、45、60 cm处(试验组,冻结温度为?18℃,解冻温度为4℃)和自然冻结-解冻(未施加静电场,对照组,条件同上)肉样冻结-解冻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对比分析了温度曲线、色泽、解冻汁液流失、汁液中蛋白含量、蒸煮损失及质构特性等指标变化,显微观察肌肉纤维组织中的冰晶形态和肌肉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试验组牛肉在冻结过程中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时间较短,组织中的冰晶较对照组体积小、数目多、分布均匀;肉样解冻速度较快,解冻后肉色更新鲜,咀嚼性、嫩度较高,解冻汁液流失率、汁液中蛋白含量及蒸煮损失率均显著降低(P0.05);扫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试验组肉样解冻后肌肉微观结构遭破坏程度较轻,肌纤维束排列相对紧密。其中,与静电板隔距为30 cm处冻结-解冻的肉样亮度值、红度值和色彩饱和度值分别为39.47、21.77和23.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74、17.76和20.73(P0.05);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及解冻汁液中蛋白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降低4.18、8.28、0.7个百分点,咀嚼性增加32.68 N,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场辅助能显著缓解牛肉在冻结和解冻过程中的品质劣变,提高解冻牛肉品质,肉样在与静电板隔距为30 cm处冻结-解冻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李升升  孙璐 《核农学报》2020,34(3):532-538
为研究熟制方式对牦牛平滑肌食用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牦牛平滑肌分别在水浴熟制(方式1(80℃、60 min)、水浴熟制方式2(100℃、60 min)、蒸汽熟制(100℃、60 min)和高压熟制(0.20 MPa、10 min)4种条件下熟制,测定不同熟制方式下牦牛平滑肌蒸煮损失、热收缩率、剪切力、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牦牛平滑肌经水浴熟制方式1处理后剪切力较大;经水浴熟制方式2处理后其蒸煮损失和热收缩率较大;经蒸汽熟制其胶原蛋白含量较高;水浴熟制方式2和蒸汽熟制方式下其硬度和咀嚼性均大于水浴熟制方式1和高压熟制。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水浴熟制方式1下牦牛平滑肌的肌纤维和肌束膜受热收缩明显;水浴熟制方式2和蒸汽熟制方式下其肌纤维和肌束膜边界清晰,肌束膜膨胀存在于肌纤维之间,肌纤维有明显裂痕;高压熟制方式下其肌纤维断裂程度较大。本研究结果为牦牛平滑肌的精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