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素配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分别为4∶6、5∶5、6∶4、7∶3)均可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产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6∶4产量最高,增幅达27.65%;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为7∶3产量最高,增幅达115.55%;且机插秧产量高于手插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在6∶4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高于其他处理;机插秧在5∶5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在7∶3处理条件下穗粒数最高;手插秧和机插秧对照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高。手插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在氮素配比为6∶4达最大;抽穗开花期,手插秧与机插秧在氮素配比6∶4与7∶3处理条件下叶片、茎鞘、植株氮素含量较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在不同氮素配比条件下机插秧均高于手插秧,且2种种植方式均以氮素配比7∶3为最高;氮素偏生产力,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为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7∶3最高;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手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5∶5与6∶4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氮素配比6∶4最高。因此,种植方式对氮素配比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最佳施氮配比分别为6∶4和7∶3,此时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鄂州市商品有机肥配施氮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产值。在追施氮肥69 kg/hm2的条件下,基施商品有机肥4 500~6 000 kg/hm2能够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建议对施用有机肥的农户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引导和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增产、培肥地力和有效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商品有机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进行了本试验。结果表明,产量K2K1CK,经济效益K2CKK1。从产量、效益、培肥地力三者综合考虑,宜在施用商品有机肥500 kg/亩的基础上,减少农户常规施肥的50%化肥用量,才能达到化肥减量增效和培肥地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稻田化肥减量,根据太湖地区有机物料资源的特征,选取本地区典型地力田块,开展植物源有机肥在稻田生产应用效应的研究。以当地常规施肥措施(有机无机复混肥追施配方肥)为对照,比较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植物源有机肥(菜籽饼与豆粕源有机肥)施用对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干物质形成与积累量、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当地常规施肥措施,植物源有机肥施用下水稻产量显著增加11.2%,结实率显著增加5.9百分点。植物源有机肥施用下水稻干物质质量较当地常规施肥措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至成熟期显著增加7.5%。与当地常规施肥措施相比,植物源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的水稻吸氮总量和氮素收获指数无明显变化,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显著增加6.0%;水稻吸磷总量降低4.8%,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收获指数显著增加8.5%和6.7百分点;水稻吸钾总量增加18.2%,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11.3%和2.4百分点。由此可见,与当地常规施肥措施相比,稻田中植物源有机肥施用具有更好的稳产性、养分均衡性,养分利用效率较高,在中等地力及以上的稻田环境下施用植物源有机肥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20%和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分别增产2.37%和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处理能增加水稻年平均产值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值的效果次之;③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的作用最好;④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还可提高土壤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以上结果,认为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优质水稻高产保优施肥技术,以优质稻丰优香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处理1,只施用化肥;处理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3,油枯+农家肥+沼液;处理4,柳叶秋牌有机肥+沼液;处理5,蚓粪氨基酸有机肥+沼液),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处理5,其中处理2和处理1的水稻产量均高于750kg/667m2,且与处理3、处理4和处理5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1较其他3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略有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以处理3、处理4、处理5最佳,其次是处理2,该4个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处理1的稻米食味品质显著变劣。施用化肥(处理1,处理2)能提高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仅施用化肥(处理1)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2)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显著减少,这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3年4-7月在兴国县高兴镇进行了稻田不同农作制度地力培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水稻产量,有利于中低产田地力培肥,因此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是培育高产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4种常用有机肥在相同氮素条件下对有机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有机稻生产用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有机稻米栽培模式下,设置不同有机肥种类的处理,分析有机稻的生长农艺性状,了解不同的施肥种类对有机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农家收集的单一有机肥养分配比不均衡,分蘖成穗率、结实率较低,产量低于施用化肥处理,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的肥力保持。[结论]商品有机肥既有农家肥的保肥特性,又可平衡养分配比,施后各农艺性状优于单一农家肥处理,产量与施用化肥相近,适用于有机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培肥新增耕地土体,提高新增耕地土壤养分水平,保障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生产,通过在有机重构土体上施用不同肥料,组成肥效试验,探究不同肥料配比对土体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土体有机质含量增加量最大,p H最低,更利于水稻生长;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商品有机肥配施土体硝铵态氮含量最高,有利于速效氮的培肥,对新增耕地的培肥效果最佳;施用氯化钾处理土体速效钾含量高于施用硫酸钾处理。  相似文献   

11.
氨基酸水溶肥施用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水溶肥浸种以及分蘖期、破口前5~7 d和抽穗期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处理(T3),秧苗期、破口前5~7 d和抽穗期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处理(T5),氨基酸水溶肥浸种以及秧苗期、分蘖期、破口前5~7 d和抽穗期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处理(T6)水稻产量较高,分别达8 355 kg/hm~2、8 259 kg/hm~2和8 313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T1)显著增产7.2%、6.0%和6.7%。这可能与上述时期喷施氨基酸水溶肥能提高水稻千粒质量有关。与T1处理相比,各水溶肥施用组合均能显著增加齐穗期叶片、成熟期穗氮含量和分蘖盛期至齐穗期茎鞘氮素累积速率;T3、T5、T6处理显著增加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及氮素转运率,并提高水稻氮素回收利用率。水稻产量与抽穗前营养器官(茎鞘、叶片)氮素累积量、抽穗后叶片向穗的氮素转运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通过施用氨基酸水溶肥增加水稻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以及叶片氮素向穗转运,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其中以秧苗期、破口前5~7 d和抽穗期喷施3次氨基酸水溶肥(T5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3.
测土配方施肥在水稻高产创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克明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02-103
在水稻高产创建中,应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兼用,氮磷钾等配合施用,因土确定其施用配比。水稻施肥品种、数量、时期、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水稻施肥量化管理技术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的平衡施肥技术,在水稻上开展了商品有机肥应用效果和施用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条件下,施用商品有机肥对水稻有较明显的增产作用,水稻主要生长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较常规施肥有显著提高,同时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土壤肥力中等田块,水稻施用商品有机肥2 250 kg/hm~2、尿素162 kg/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试验,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用量,分析同等施氮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成熟期干物重、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水稻直播条件下,苗期防涝排水会增大稻田氮素流失风险,适当调整氮肥基施和追施的比例,可降低这种风险。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180、75、105 kg·hm-2的条件下,以江汉平原稻田氮肥习惯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6∶4∶0)为对照(CK),另设7个氮肥基追比的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T1,4∶6∶0;T2,4∶4∶2;T3,4∶2∶4;T4,2∶6∶2;T5,2∶4∶4;T6,0∶8∶2;T7,0∶6∶4),开展田间试验,实测不同处理下氨挥发损失、氮径流损失和水稻成熟期的产量。结果表明:T7处理总氮径流流失最小(8.79 kg·hm-2),T3处理的氨挥发损失最小(11.90 kg·hm-2),T7处理总的氮素损失最小(22.89 kg·hm-2),T4处理的产量最高(9 270.0 kg·hm-2)、T5处理的产量次之(9 150.0 kg·hm-2)。综合考虑氮素损失和水稻产量,推荐基肥、分蘖肥、穗肥中氮素的施用比例为2∶6∶2或2∶4∶4。  相似文献   

18.
在中低产田种植邢麦6号,其它栽培管理方式相同,通过6种不同施肥模式进行试验,为邢麦6号在中低产田栽培过程中施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麦6号在中低产田栽培过程中,增施有机肥对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大有益处;根据本年度数据,处理4(秸秆还田,施用纯氮18 kg/666.7 m2、五氧化二磷8 kg/666.7 m2、氧化钾8 kg/666.7m2,另施用有机肥100 kg/666.7 m2,其中氮肥基追比例为4∶6)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性基施模式下,探讨缓控释肥与速效氮的合理配比,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以南粳9108为试材,开展2个稻季的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缓控释肥与速效氮比例(缓控释肥∶速效肥=80%∶20%、65%∶35%、50%∶50%),研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增产0.11%~11.69%,其中80%缓控释肥+20%速效肥、65%缓控释肥+35%速效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缓控释肥占比越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越高。水稻成熟期,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3个配施处理水稻茎蘖数2年平均分别增加1.35%、0.72%和0.42%。配施处理2年水稻4个时期平均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比处理间差异,发现速效肥比例越高,对水稻前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反之,对水稻后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与常规施肥相比,2年试验中3个缓控释肥配施速效肥处理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