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大力提高玉米产量,既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保障。玉米正常生长如果缺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通常称之为"缺素症"。一、症状1.玉米缺硼元素的主要症状玉米前期缺硼,幼苗展开困难,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上部叶片脉间组织变薄,呈白色透明的条状纹,叶薄、发白,  相似文献   

2.
玉米生长如果缺营养元素,其生理代谢就会发生障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通常称之为"缺素症"。本人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对玉米缺素症的诊断、原因及防治总结如下:1缺氮症状:苗期缺氮植株生长受阻而显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田常见影响产量的表现有早衰、空秆、秃顶、缺粒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空秆俗称"公子包谷",是指玉米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不能长大的现象。秃顶是指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缺粒有两种:一是果穗的一面有若干行由基部到顶部都不结实,俗称"半边包谷",主要是花丝向一边下垂,影响正常授粉而形成半边无籽粒;二是满天星缺粒,即果穗上籽粒东一颗西一颗,俗称"癞子包谷"。1形成原因1.1种植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田常见影响产量的表现有早衰、空秆、秃顶、缺粒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空秆俗称"公子包谷",是指玉米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不能长大的现象。秃顶是指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缺粒有两种:一是果穗的一面有若干行由基部到顶部都不结实,俗称"半边包谷",主要是花丝向一边下垂,影响正常授粉而形成半边无籽粒;二是满天星缺粒,即果穗上籽粒东一颗西一颗,俗称"癞子包谷"。1形成原因1.1种植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5.
玉米空秆就是植株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能正常发育;秃顶是果穗顶部不结实;缺粒是果穗结实不饱满,呈缺行和满天星缺粒两种现象.玉米的空秆、秃顶、缺粒是生产中常遇见的,给产量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玉米果穗的缺粒有多种,主要是果穗顶端缺粒(也称秃尖),或果穗顶部的玉米子粒较正常粒小,且颜色发白或黄白色,情况严重的占整个果穗的一半,大大降低了玉米田的产量.其次是果穗侧面缺粒,即果穗的一侧自上而下整行没有子粒.第三是"满天星"缺粒,即玉米子粒很少,且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没有规律,俗称"狼牙".  相似文献   

7.
一个正常的玉米雄穗通常能产生2000-3000万粒花粉,远远超过雌穗正常授粉的需要。但是,在开花期间气候异常或管理不当,会造成花粉失去活力、花丝无法吐出或千枯、雌雄花期不遇等,从而产生秃顶、缺粒现象,这不仅降低玉米产量,而且对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提高其结实率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8.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玉米秃尖缺粒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所以预防玉米秃尖缺粒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腐植酸可溶性液态有机肥在鲜食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其和常规复合肥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的玉米生育期、适口性均没有差异,产量间差异也不大。常规复合肥作基肥施用,玉米长势长相好;液态有机肥作基肥施用,玉米出现叶色偏黄及缺肥早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粮食产量中,玉米产量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玉米生长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粮食丰收的产量。而在实际的春季玉米的种植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中后期,其受病虫害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对春玉米在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实施"一喷三防"的技术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与粮食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风险是指由于多种灾害因子造成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低于预期正常产量所产生的随机不确定性。根据山东省统计资料,在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风险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全省粮食生产情况、各种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以及农田成灾率与粮食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且发生频率最高。山东省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总量变化的首要因素,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在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影响着粮食作物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农田成灾率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明显影响,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自然灾害是山东省目前主要的粮食风险影响因素,对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几年,山东粮食总产量应该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业种植体系中,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来源,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对于我国的粮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要针对不同的种植密度和品种进行分析,探索其对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玉米的株高、穗长、空杆率进行因素探讨,探寻科学的玉米种植策略,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出更多的意见,提升玉米产量,保障我国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是全球性的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是禾谷类作物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在我国粮食及饲料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则极大提高了玉米产量。1.紧凑型玉米育种方向1.1产量是衡量品种的重要标准。经多年实践研究证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玉米生产中经常发生果穗缺粒现象,影响玉米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分析玉米缺粒现象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助力玉米增产增收。1玉米缺粒表现顶端缺粒:有的果穗顶部的玉米籽粒较正常粒小,严重的占整个果穗的一半。果穗侧面缺粒:果穗的一侧自上而下整行没有子粒。"满天星"缺粒:俗称"狼牙",果穗上子粒很少,呈散乱分布,没有规律,严重时,果穗上只有零散的或不明显的籽粒分布。  相似文献   

15.
夏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常常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而阻碍玉米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其品质和产量,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表现。1缺氮症状表现:玉米苗期缺氮表现为生长缓慢、矮瘦、叶色黄绿、抽雄迟;生长盛期缺氮主要表现为老叶从叶尖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型,叶缘仍保持绿色而略卷曲,最后呈焦灼状而死亡。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8—2009年重庆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结果,结合重庆玉米生长期(3~8月)的气象资料,以及试验点地形条件,采用K-means和CART模型,研究了氮、磷、钾缺施条件下(Nn、Np、Nk)山地玉米产量对生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缺施条件下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缺钾、缺磷条件下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缺氮条件。氮、磷、钾不同缺施条件下生态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区别:缺氮时,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土壤气候地形,土壤碱解氮含量成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缺磷时,气候的重要性高于土壤和地形,日照是相对重要的因子;缺钾时,气候因子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降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ART模型解释了氮、磷、钾缺施条件下玉米产量总变异的65.7%、79.8%和83.8%。  相似文献   

17.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研究了山西北部地区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中早熟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与缺素处理比较,配施氮磷钾处理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进一步根据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玉米产量数据拟合三因素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发现玉米产量最高时对应的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68 kg/hm~2、137 kg/hm~2、135 kg/hm~2。  相似文献   

18.
小麦、稻谷以及玉米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而玉米也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的年产量大约占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杂交技术,使得我国的玉米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大省,是我国的"玉米之乡",并且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吉林省种植玉米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60%以上,并且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玉米产量就有  相似文献   

19.
玉米晚播对产量的影响及应变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丘陵地区玉米晚播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的夏玉米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在6月10目前完成播种,6月20日后播种的玉米,不能满足其生长对积温的需要,难以正常成熟,影响产量。提出对晚播玉米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调节,对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豫西地区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拜城县正播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情况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状况,在拜城县特设置正播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减少了化肥用量,但没有降低玉米产量;提高了氮磷肥的利用率,但没有增加钾肥利用率,这是与农民习惯施肥的钾肥用量较小有关;缺素处理都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玉米产量,其中缺氮影响最大,其次是缺磷,缺钾影响最小;耕地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为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