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对玉米危害很大的病害,玉米灰斑病在多雨潮湿季节较易发生.尤其在连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块更易大面积发生,造成玉米减产。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对玉米危害很大的病害,玉米灰斑病在多雨潮湿季节较易发生.尤其在连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块更易大面积发生,造成玉米减产。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  相似文献   

3.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对玉米危害很大的病害,玉米灰斑病在多雨潮湿季节较易发生,尤其在连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块更易大面积发生,造成玉米减产.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因此,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应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在红河州山区和高海拔、雨水多的地区近几年发生突出,危害重,损失大,遇到种植感病品种易绝收,为从生育期上避开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找到适合红河州高海拔地区和多雨多湿往年发病重地区的播种时期,以减少灰斑病的发生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5.
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环境因子。描述玉米灰斑病季节流行曲线(S型曲线),Gompertz模型比Logistic模型更切合实际。灰斑病的发病条件试验结果显示,此病害与玉米品种的抗性、土壤类型和种植形式等的关系密切,而与生育期、种植密度、地势和施肥的关系不密切。通过秋翻春耙和间套作种植形式等措施可有效地减轻玉米灰斑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玉米灰斑病在红河州山区和高海拔、雨水多的地区发生严重、危害大、造成损失大。为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从全州常种玉米品种和云南农业大学及部分州(市)选育推广的一些品种中选出91个玉米品种进行抗病试验,从中选择出兴黄单892、海222、北玉16号、北玉2号、海禾1号、海禾2号、红单3号、红单6号、屏单4号等17个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以适于在红河州高海拔和多雨水、玉米灰斑病发生重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达到抗病高产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在多雨潮湿季节较易发生,尤其在连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块更易:大面积发生,造成玉米减产。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12,(11):32-32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抱叶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在云南省玉米灰斑病曾严重发生和流行,2007年个旧玉米灰斑病发生面积2.8万亩,造成大部分山区玉米绝收。在云南省的文山州、玉溪地区、保山地区等都有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农药防治,而化学防治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现在提供一种能够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玉米早播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然诱发病圃法鉴定云南省231个玉米新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普通锈病、纹枯病和穗腐病4种病害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玉米灰斑病品种126个、抗普通锈病品种100个、抗纹枯病品种34个、抗穗腐病品种220个,并鉴定出20个品种对4种病害都表现出抗性,为云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示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滇西南暴发的玉米灰斑病现已传遍云南大部分地区,该病对滇西南全部玉米地方品种及云南省已往种植的绝大多数杂交种均能感染并导致严重减产。经多年观查研究,在滇西南至滇中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海拔1 750 m以上的玉米生产区域,海拔越高危害越重。发病严重区域的气象特点是温凉湿润环境,即7~8月月降雨量160~180 mm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平均气温18~20℃,20℃以下较有利于发病。这与中国北方玉米灰斑病发病规律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表明,某些相同寄主如M017Ht1、沈137,在中国北方鉴定是高抗玉米灰斑病的,但在滇西南地区则表现感病,这表明中国事实上已存在玉米灰斑病病原的不同生理种群,亟待深入研究。同时,在云南玉米灰斑病严重危害地区,只能推广应用在当地经试验鉴定证明较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1.
灰斑病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上一种重要的病害。文章分析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并从农业和化学角度对灰斑病的防治进行了综述。文章综合分析并深刻认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分析整理防治措施,为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一、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是我县玉米种植史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成为影响我县玉米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一)推广抗病良种玉米品种间的抗病存在明显差异,应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二)保健栽培控病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可起到控制减轻发病和提高产量的作用。1、适期播种,错开危害关键期,从而减轻发病,减少损失。2、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条件对玉米灰斑病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 maydisTehon&Daniels)属世界性病害,近年来对中国玉米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尤其已给中国北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目前关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抗性遗传、品种资源抗性评价等方面。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病原菌的变异、致病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观察,旨在为其生理分化及生物学多态性研究奠定基础。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江滨农场大豆灰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黑龙江省江滨农场降雨多、雨季长,气象条件适宜大豆灰斑病发生,为此江滨农场于9月上旬对全场所种植大豆5个主栽品种的灰斑病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今后大豆抗病品种的选用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1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条件及危害大豆灰斑病是  相似文献   

15.
孙丹 《吉林农业》2010,(7):76-76
1.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侵染源。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一般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灰斑病重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Tehonand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据资料记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内曾有报道发现此病,但发生很轻。1991年辽宁省丹东市突然爆发此病,此后.省内各市陆续发生。1995年铁岭市玉米制种田发生此病,很快波及到玉米生产田,但发病程度不重。近两年,此病发展迅速,玉米生产田中一些常规品种发病程度加重,已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危胁。铁岭市是玉米主产区,玉米灰斑病的为害.将直接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为此玉米灰斑病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1.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侵染源.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一般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在参试的18个玉米品种中,既抗灰斑又抗大斑兼抗丝黑穗三大玉米风险性病害的品种有:陕单2001、正大999、奥利10号、农科大8号、丹玉69号;现代1号、长单48号、华玉5号抗灰斑病和大斑病,但感丝黑穗病;安森7号、安玉2166两品种高抗灰斑病,但中感大斑病;潞玉6号、陕单22号中感灰斑病,但抗大斑病;正大12号中抗灰斑病,登海605中感灰斑病,但两品种均高感大斑病;敦玉518、临奥1号、登海11号均属高感灰斑病的品种;秦奥23号中感灰斑病、中抗大斑病,但高感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9.
水稻、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5.33万hm2(水稻3.2万hm2、玉米2.13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5%,以稻瘟病、玉米灰斑病为主的病害,严重威胁大春粮食作物生产安全。为控制病害流行发生,腾冲植保站一直坚持开展水稻、玉米品种抗性监测,筛选适宜腾冲种植的抗病良种,明确主推品种的抗病性、丰产性及适应性,为全市品种布局及病害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三江平原大豆主产区设立气象观测站,监测2005~2010年6年中7月、8月(大豆灰斑病易感期)日降水量,同时在气象站周围种植易感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45号,定点定株逐日调查和记录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初步确定三江平原大豆灰斑病易感期降水量对大豆灰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与7月上旬、下旬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8月下旬遇到较强降水,易发生大豆灰斑病,严重时将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