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12-16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2)秧田与本田比例:中苗1:70-9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70-90m~2。按照机插秧320—350盘/公顷用秧量育秧。  相似文献   

2.
一育秧技术 1 壮秧标准 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12-16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 2育秧前准备 (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  相似文献   

3.
一、育苗前准备1.秧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连年培肥,消灭杂草。纯水田地区,可采用高于田面50cm的高台育苗;苏达盐碱土地区,育苗床应设隔离层。2.秧本田比例。中苗1:80~100,1hm2本田需育秧田100~120rn2。3.整地做床。提倡夏施农肥,秋整地做床,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15e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小棚开闭式育苗,床宽2.0~2.8m,棚高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棚盘育苗机械插秧,具有省种、省工、省秧田、省成本、提高成秧率、便于运输和管理、缩短插秧期、增产效益比较明显等优点。(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9-12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活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秧田长期固  相似文献   

5.
正一、旱床育秧技术(一)苗床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地势较高,水源较好,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冬闲地或菜园地,其中以头年已经培过肥的菜园地为最佳,不宜用稻茬田。(二)苗床培肥头年秋收后,按苗床与本田比例要求留足苗床地,施足腐熟农家肥,翻耕空闲或种植蔬菜,育秧前浅耕细耙。(三)苗床面积要根据秧龄确定苗床面积。秧龄25~30d的,每667m2本田应准备苗床10~15m2;秧龄40d以上的,  相似文献   

6.
正1培育壮秧技术1.1壮秧的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1.2育苗前的准备1.2.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偏酸性或中性的园田地、旱田地做永久性秧田,连年培肥地力。秧本田比例为1:100。1.2.2大中棚规格以中棚育秧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育秧。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业》2012,(2):14
一、育秧前准备工作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良好,土质疏松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地块建设育秧大棚;大棚规格为55米×6米×2.1米;大棚与本田比例为1:(70~80),棚与棚之间开好1米×0.5米的排水沟,棚内秧床要整平,育秧前清除棚内杂草,棚内中央留一条40厘米~50厘米的过道,有条件的可铺设水泥砖过道,以方便后期棚内管理工作;棚内中央离地70厘米处挂好温度计,以观测棚内温度。  相似文献   

8.
塑盘机插秧省栽插拔秧用工,减少拔秧伤根;能实现田平浅栽,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秧田与本田面积比例为1﹕100以上,可节约育秧成本。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苗床地的选择。选择向阳、通风、交通方便、田面平整、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地。犁耙细碎,整理平整。  相似文献   

9.
正1.壮秧标准秧龄35~40d,叶龄4.1~4.5叶,株高17cm左右,100株地上干重4g以上。2.秧田地选择及大中棚规格2.1秧田地选择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方便能建造大中棚的地方做新基质育秧田。2.2秧本田比例人工手插秧和机械插秧均以1:100倍计算。2.3大中棚规格大棚高1.8~2.2 m,宽6~7 m;中棚高1.5 m,  相似文献   

10.
一、育秧管理 1.选地整地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秧床10平方米,秧田与本田比例为1:25-35,每隔70-80厘米插1根弓条,弓条长度约2米,棚高30-40厘米,棚内床面宽1.3-1.4米.1平方米秧床施腐熟农家肥6~7千克、磷酸二铵100克、尿素10克、硫酸锌5克、硫酸钾50克,将肥料与土充分搅拌,打碎土块,整平床面.  相似文献   

11.
一、育秧前准备工作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良好,土质疏松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地块建设育秧大棚;大棚规格为55米×6米×2.1米;大棚与本田比例为1:(70~80),棚与棚之间开好1米×0.5米的排水沟,棚内秧床要整平,育秧前清除棚内杂草,棚内中央留一条40厘米~50厘米的过道,有条件的可铺设水泥砖过道,以方便后期棚内管理工作;棚内中央离地70厘米处挂好温度计,以观测棚内温度。  相似文献   

12.
1、育苗 (1)秧田选择及床土配制 全部采用大棚育苗,大棚宽10米以上、长50米以上.秧、本田比例1:80-100,每公顷本田需秧田面积100-120平方米.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中性旱田地做秧田,纯水田在本田采用50厘米高台做苗床,进行秋整地秋做床,秋施农肥.采用夏天备苗床土,用15公斤壮秧营养剂与1000公斤床土混拌均匀,平施在40平方米的苗床上.  相似文献   

13.
一、育秧棚的建造 建育秧大棚:建造南北走向,高2.2—2.5米、宽6-8米、长度根据所需秧田面积确定的育秧大棚。本田育秧要建高出地面50厘米以上的高台集中秧田,确保旱育,本田地距离近,可在庭院建棚育秧。  相似文献   

14.
育秧工厂化是现代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安全和经济育秧切实可行的育秧方法。我们在1978年温室育秧试验基础上着重进行了:(1)温室无土育秧;(2)有土秧;(3)薄土秧;(4)有土中秧等四种育秧方法试验。以田间保温湿润秧为对照。试验分三期育秧,即4月15日、5月5日和5月16日。秧令期:无土、有土和薄土秧均为10~15天,有土中秧为30天。供试品种:丰锦、黎明及黎A×C57。试验重点研究温室各类秧苗的生理生态及本田生育特点,为全面推广温室育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早籼稻温814为材料,在本田泥浆和本地黄泥土2种营养土中育秧,设置壮秧剂不同施用量进行试验,测定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后,2种育秧土的秧苗综合素质优于不施壮秧剂的对照。采用本田泥浆育秧,施用壮秧剂处理的水稻产量比不用壮秧剂的对照增加15%~38%;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施用壮秧剂90~105 g·m-2,比对照增加791和545 kg·hm-2,增产99%和68%。综合考虑,使用本田泥浆和本地黄泥土育秧,壮秧剂的最佳施用剂量分别是60~75和90~105 g·m-2。  相似文献   

16.
<正>1培育壮秧a.苗床地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便于管理的旱田地块作育苗田。b.建育秧棚采用大棚育苗,棚架采用玻璃钢或钢架结构,大棚宜南北走向,一般为长20m、宽5~8m、中高1.8~2.2m。每公顷本田需秧田80~100m2,应按本田面积确定秧田面积的大小。一般在3月中旬提早扣膜,使床土提前融化。  相似文献   

17.
一、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杂草少,土质肥沃疏松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或旱田地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连年培肥,消灭杂草.纯水田地区,可采用高台育苗.秋整地、秋打床、秋施农肥,以便抢农时,早育苗.每667 m2秧田备20 m3草炭土,打碎过筛装好盖严防雨、雪,放在背风向阳处备用.秧本田比例以大苗1∶20,中苗1∶100为佳.  相似文献   

18.
钵体育苗机械摆栽技术主要特点是大棚旱育、钵体育苗、培育壮秧、机械摆栽、适时收获。其具体技术如下:1、钵体育苗1.1、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适熟、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第三积温带可选择龙粳20、龙粳25、龙粳27、龙粳14、空育131、绥粳3号等品种。1.2、建育秧棚:大棚棚型高,覆盖容积大,昼夜温差小,保温性能好,防冻能力好,管理方便,容易培育壮秧,所以应采用大棚育秧。规格一般宽6-6.5米,拱高1.8-2米,以人能在棚内站立作业为宜,长度根据本田面积确定。1.3、整地作床:提倡秋整地、秋备土、秋做床、秋打孔、  相似文献   

19.
正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壮秧产量高,培育水稻壮秧是水稻优质高产的基础。为了提高育秧的质量,现对抓好水稻育秧关键技术措施作研究探讨如下:1按照育秧类型不同,狠抓水稻育秧苗床的准备水稻肥床旱育秧:苗床应选择排水良好的旱地或水稻田。常规湿润育秧、塑盘抛秧育秧和机插秧育秧秧池应选择靠近大田和水源的稻田。肥床旱育秧苗床、塑盘抛秧育秧推广应用"壮秧营养剂",在播种前1~2天按产品标准使用量施入苗床。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培育壮秧 1.正确选择苗床,坚持肥床育秧。苗床地应选择在水源方便,杂草少,土层深厚、肥沃,粘性较强的中性和微酸性离抛秧田近的田地块、每667平方米本田需苗床地面积15~20平方米.苗床按厢面宽1.2米,长度依本田面积大小需苗床面积多少而定,一般每厢苗床长度以不超过10米为宜。苗床间距40~50厘米,便于田间操作和管理。苗床土需在播种前30天深翻20厘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