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明显。本文从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泥鳅的放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利用食用菌废棒养殖蚯蚓,再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既能充分利用稻田的生产潜力,又能利用养过蚯蚓的菌棒料土为稻田施肥。起到既节约饲料、肥料和农药,又可减轻水体的富养化程度,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和水稻的质量的功效。利用蚯蚓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是充分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食物链原理,变废为宝、良性循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生产出了绿色农产品,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栖于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较易饲养.在农村家家有稻田,在稻田中养殖泥鳅,种苗及饲料比较容易解决,养殖方法简单,经济效益较高,而且不影响水稻产量,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态养殖模式.稻田养泥鳅单产每亩高达1000~1200kg,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绍山 《农技服务》2014,(11):157-157
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显著。正值浙江省推出五水共治,泥鳅养殖技术的完善对于进一步加快浙江省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渔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稻田养殖泥鳅之稻田的选择条件、田间的改建方法、水稻的品种选用、鳅苗的放养处理、日常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稻田养鳅技术,主要包括泥鳅养殖、水稻抛栽与管理、水稻与泥鳅的收获方面.试验证明采用该技术能获得较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鳅以发展水稻为基础,兼养泥鳅,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效益高的种养结合模式。据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试点稻田养鳅,以人工投喂饵料为主的,每667平方米产泥鳅200公斤以上;以稻田天然饵料养殖的,可以产泥鳅约50公斤。一、田间工程建设1.稻田准备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冷浸水、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强、周围没有污染的壤土或黏土稻田,面积以便于管理和投喂为原则,一般3300平方米左右为一  相似文献   

7.
一、适时捕捞秋季,当水温降至12~15℃时捕捞泥鳅最为适时。池塘养殖的泥鳅,可在捕捞前3天把水慢慢排干,将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开排水沟,使泥鳅往沟内集中,然后用手抄网捕捞。对潜入泥中的泥鳅,可翻泥捕捉。稻田养的泥鳅,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没于田侧沟道中形成数道"田埂"。待油菜秆溢出甜  相似文献   

8.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 ,耐低氧 ,分布在水田、池塘、湖泊水域中 ,适宜稻田喂养。湖区稻田养鳅就是充分利用水田资源 ,通过增放泥鳅苗种 ,加强投饲管理 ,实现水稻、泥鳅互利的一种人工种养新模式。1 养殖意义 1.1 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泥鳅的养殖和药用价值较高 ,出口  相似文献   

9.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建设、施肥管理、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泥鳅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虫害防治、泥鳅捕捞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在辽宁省已开展多年,稻田一般亩放苗5000尾,放苗规格5厘米以上,亩产量2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在4000元左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成熟,现将有关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一、稻田的选择与建设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3~5亩为宜。稻田要求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1.
无公害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185-186
从对稻鱼互利的分析、养殖田块的选择与改造、泥鳅苗种投放及泥鳅、水稻生产管理等各方面,总结了无公害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2.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国际市场称泥鳅鱼为“水中人参”。泥鳅对水体的适应性强,繁殖较容易,成活率高,养殖方法简单,经济效益较好,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泥鳅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两种,稻田养泥鳅可以作为稻田生态渔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本文着重介绍下稻田泥鳅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利用稻田来养殖泥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虽然利用稻田来养殖泥鳅需要挖一些渔沟,会使得地形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泥鳅却可以用来去除杂草以及一些落水害虫,进而达到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田泥鳅养殖技术,包括养殖场地选择、池塘处理、水质管理、鳅苗放养、鳅苗管理、水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并对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养殖户进行稻田泥鳅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17,(1)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民利用稻田人工繁殖饲养泥鳅,并通过饲养鸭子采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鸭粪既可肥田,又可成泥鳅的营养饵料,一举多得。同一块稻田,既栽了水稻,又养殖鸭子和泥鳅,效益比过去单栽水稻提高近3~4倍,还可使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产品品质明显提高。1.种鳅选择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有机泥鳅更加味美营养  相似文献   

16.
李玉芳 《农技服务》2011,28(5):681-681
从稻田改造、水稻栽培、泥鳅苗种培育、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捕鳅及种鳅越冬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合当地气候和种植方式的稻鳅共生养殖模式,为推广生态养殖稻田泥鳅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设两个试验点,各用0.667公顷稻田作为实验基地,每间隔50cm开挖一条养殖沟进行稻田泥鳅生态养殖,对养鳅稻田的标准、养殖密度、饲料投喂技术、水质管理、捕捞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并形成标准化的养殖模式。【结果】结果表明在水稻产量不减产的前提下,泥鳅每亩可销售逾100kg,养殖的效益每亩基本超过1500元。【结论】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效益明显,可以显著增加农民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泥鳅池塘精养技术和稻田养殖技术,以期为农户养殖泥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