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今,相对于城市的节俭风盛行,农村人情开支的名目却越来越多,人情链条越拉越长,礼金越出越重,人情消费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到底是什么导致农村人情支出越来越高,人情歪风越刮越猛?究其原因,人人都是"人情消费"的推手,也是"人情礼灾"的受害者。被这股变味的风气裹挟着的农村,亟待修正价值导向,让人情往来早日回归淳朴的本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来就是个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人情消费是人们人情往来的具体表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目前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情消费在农村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呈现了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人情消费在农村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发展状况,而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一直以来都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最大比重,文章以吉林省长岭县、梅河口市和抚松县周边村落进行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风俗习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情消费的影响,再根据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着重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利弊得失,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村人情消费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情、讲究礼数的国家。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人情往来人们实现了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情风却愈演愈烈。人情消费出现了形式多样化、消费频率不断加快、消费支出比重过大以及消费方式呈现货币化趋向的现状。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为了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沿袭良好的传统文化习俗,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引导,媒体倡导农民合理消费,农民加强自身的规划与管理,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农民自身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农民人情消费才能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5.
从消费内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五个方面,研究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的现实表现,发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现象,人情关系发展过度化,分析其变迁原因并提出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情消费,指的是在自愿情况下,因为人际关系而非自身的直接消费支付给他人的支出,有时也称为随礼。它长期以来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中.在农村尤甚。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礼尚往来思想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使农民人情礼俗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现象正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人情消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手段。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情来往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加,消费方式的货币化日趋明显,人情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大。出现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情消费攀比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引导农村人消费回归理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市场分析送礼讲究体面,而在春节期间更是送礼的高峰期。无论是个人送礼,还是单位送礼,如果对所送礼品有个好的外包装,送礼者不仅自己会看着满意,而且接  相似文献   

10.
李春燕  胡浩 《农业考古》2012,(3):106-110
人情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适当规模的人情消费,对于加深亲友感情,深化亲友关系,表达心意等都很有益处。而过度的人情消费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人情消费既是一种文化及传统,又是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1.
对河北省曲周县城镇与农村住户收入与支出差距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相对支出差距、绝对支出差距以及生活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主要结论是:(1)曲周县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中第一产业占到了约2/3;(3)从生活消费差距结构看,存在3个刚性变化趋势,一是食品消费差距刚性下降,但在生活消费差距中仍然占有23% ̄74%的份额;二是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和其它消费差距刚性上升,它们是城乡差距的外在表现特征;三是衣着、居住和家庭设备消费差距刚性平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理财意识的提高,中国农村人情消费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基于对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进行取证,结合农村独特的社会特点,以农村的人情往来为切入点,结合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逐步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差异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瑛  郭素华  陈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18-12221
以安徽省为例,依据2004~2009年《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分解,分析了各类消费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食品和居住消费支出的差异变化是引起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影响不大。据此,提出了缩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农村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二是完善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三是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变迁,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功能日渐趋向庸俗和变味的情况,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的畸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吴爽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211-212
通过对农村消费支出和纯收入这2个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统计分析表明:农村消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西农业学报》2022,(6):211-212
通过对农村消费支出和纯收入这2个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统计分析表明:农村消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105-107
文化消费是衡量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影响要素,是文化消费的物质保障。建立了江苏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的相关性非常大,显著性高。如果收入增加1个单位,文化消费支出相应增加0.154个单位。最后,从农业经营收入、非农业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三个方面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文化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一直被视为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总结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选取了可能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12个因素,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食品性消费支出是影响其消费支出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农村居民互联网意识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互联网+"农业转型,将有助于实现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的提升,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府支出对扩大农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到底会产生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再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本文运用可变参数模型就1992~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4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1995~2006年,政府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挤入效应,且这种挤入效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总体来看政府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情感维系、道德支配、理性权衡三个理论纬度对现代农村人情的存在形式及原因展开分析与描述。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转型期农村人情发生的几个变化特征:(1)名目繁多、金额攀升、形式发生异化;(2)人情圈扩大,且重心由血缘圈向地缘、业缘圈转移;(3)"情感型"人情退居次席,"工具目的"型比例不断上升;(4)契约关系的发展,这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体现,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本文对人情的现代价值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