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家知道,农副产品因其土里土气、源于自然而被人们称之为"土货"。近几年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尽管是水灵灵、活鲜鲜的原汁原味的产品.却因为脸面不美而卖不上好价钱,有的甚至仨核桃俩枣论堆大甩卖,百分之百绿色食品的上等货卖出低价钱的尴尬局面。大家知道,食品讲究色香味美,货物  相似文献   

2.
红枣变身计     
一个农民,20年如一日做枣,将传统仨核桃俩枣的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2009年产值4.5亿元!  相似文献   

3.
睿智创富之一:"亏"本甩新货,掺"旧"拉高获利润。刘威志是个服装批发商,同行给他取了个绰号——"傻佬",因为他做生意  相似文献   

4.
“快来看啊!省里剧团来咱村演出来啦!”一传俩,俩传仨,村民们奔走相告,小村沸腾了!9月17日,省戏曲剧院民间艺术团应梨树县蔡家镇文化站站长的邀请,来到新村村、马家村文化惠民送戏演出,受到5000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2013年6月,省戏曲剧院民间艺术团曾经来过蔡家镇的8个村进行文化惠民演出,那时二人转艺术家们吃住在百姓家里,晚上在文化大院与村民共同联欢,  相似文献   

5.
<正>芋头哥周华斌在五金店做过学徒,流浪过,在迪吧做过马仔,去工地搬过砖头,后来进入互联网行业做起"码农"。在微博正盛的时候,芋头哥放弃5位数的工资做起农民,转型进入生鲜电商,实现了3个月销售20万斤芋头的业绩。"芋头哥",真名周华斌,不是因为他长得像芋头或者爱吃芋头,是因为他的产品之一是芋头,所以在他学新媒体营销时,取了这个绰号。但也就是这个绰号,帮他在微博火了一阵儿,也让他成功转型做新媒体电商。从"码农"到农民芋头哥从互联网行业跳去做农民,别人说他是个有着码农典型性格的文艺青年,但实际上,他是个很自我的屌丝。最早的时候,他  相似文献   

6.
“飞毛腿”是四叔的绰号。四叔的这个绰号得于70年代初。那时的四叔才进“而立”之年,年轻气盛,加之他身高腿长、肩宽膀圆,要仪表有仪表,要力气有力气,是全村公认的标准的男子汉。那时我正在读小学,每到星期假日,我总喜欢粘住四叔,他下田干活我也跟着,我觉得跟他在一起是一种荣耀。我曾经亲眼看着他在一次雷雨即将来临时为生产队抢场,盛黄豆的大麻袋,别人两人抬一袋,他一人一袋扛起就走,完了别人捶腰揉腿直喊累,他只是拍拍手伸伸胳膊,接着就把我扛上肩往家跑。我还曾经目睹  相似文献   

7.
致富金点子     
金点子1冬闲爷仨刨树墩据山东农村大众报报道济阳县太平镇西冯井村村民于维贤和他的两个儿子,利用冬闲刨树墩,卖给木材加工户,一个月的时间就挣了3000多块钱。在农村的田边地头、沟沿渠旁,有很多人们锯树时遗留的树墩子,而在本镇就有数家收购树墩的木材加工户。刨树墩,不需本钱  相似文献   

8.
正宁远县水市镇农业水利事务中心主任周火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20年来,他扎根在农技一线,指导生产、传授科技,尽管无比艰苦,他仍乐在其中。当地农民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泥腿子"专家。2017年他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最美农技员"。他让湘春豆"多子多福"2003年,宁远县从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引进湘春豆13号、15号、26号等系列品种,由周火玲负责湘春豆的示范推广和种子繁殖。他从早到晚都在实验田里,一  相似文献   

9.
浙江温州有个不到30岁的小餐馆老板,叫刘根生,因为精明能干,人送绰号"小牛根生".开餐馆6年,他依靠承包企业员工集体用餐业务,如今一个月盈利5万多元.  相似文献   

10.
绰号在乡村社会中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村地域情调,也是人们透视和了解乡村社会生活面貌的窗口。首先,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区,人们彼此熟悉了解,根据人们的外貌、生活习惯、性格品行、职业等特征产生了不同类别的绰号,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表现力。其次,由于乡村社会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绰号以贬义居多并集中分布在中老年男性人群。另外,作为乡村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对于具有维系乡村熟人社会、提供道德约束、反映社会变迁等具有较为鲜明和突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马大鞭     
这里说的马大鞭,是一个人的绰号。此人姓马,是人们常说的又粗、又壮、长得不高且黑的车轴汉子。人们之所以称他为马大鞭,主要是因为他打一手好鞭。一支马鞭到了他手中,那是蛟龙出水,游龙翔天。好到什么程度?不仅鞭无虚发,指哪打哪,而且鞭的威力惊人。有人作过试验,要他用赶马车的鞭子抽打磅秤,放上100斤的砣,他一鞭下去,秤砣高高扬起来;放上200斤的砣,一鞭下去,秤砣还是高高扬起来……一直加到580斤。  相似文献   

12.
金子也变质?     
唐德宗建中元年,凤翔有名叫宋仁的村民在翻土地时挖出了一口大瓮,揭开盖子一看,竟是满满一瓮金光灿灿的马蹄金。他忙叫也在翻地的哥哥宋光来看。宋光一看激动不已。好一阵后,宋光才对弟弟宋仁说:"太好了!咱们俩这下可发了!走,咱们抬回吧!""这可不行!"宋仁拦住哥哥说:"这翁金还不知是哪家的祖宗留下的,如若咱们私自抬回去,那是要违犯科律的啊!"  相似文献   

13.
长岭县长岭镇蔬菜村有一个董家菜园子。它是菜农董宝森仨兄弟20个年头用心血和汗水铸就成的。 今年54岁的董宝森,在土地承包时,仨兄弟分了一个菜园子,9亩地。头  相似文献   

14.
让孩子独立     
<正>田老师您好!我儿子都升初中了,却总要跟我腻在一起,我到哪里他都想跟着。连睡觉也想跟我同床,说自己一个人睡会害怕。他在班上的绰号是"妈宝",因为他开口闭口就是"我妈妈说……"大部分的事,一定要问我的意见。他很容易落泪,几个男同学总是拿他开玩笑。我的儿子很孝顺,很多事都想帮我忙,可我希望他认真念  相似文献   

15.
农民笑星     
他从事乡村文艺工作30年.江湖上传言有搞笑三招.人送绰号“泰州赵本山”,他就是农民笑星王锦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猎头NO.1     
《百姓》2003,(9)
1993年3月,纪云注册了中国第一个猎头公司,到现在已经10个年头了。那时候,中国根本没有猎头公司,人们对于“猎头”一词还很生疏,因此纪云被称作“中国猎头NO.1”。独创一份工作给自己 1978年,初中毕业的纪云当时的抱负还不是很远大。家里哥儿仨,他是老大,想的最多的是早点儿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中专。于是,纪云上了北京电力学校电厂热能动力专业,两年后毕业留校当了老师,主讲金属材料力学。那时,他才18岁。  相似文献   

17.
邵阳县岩口铺镇岩田村农民王保修现年63岁,老伴61岁,育有俩儿俩女,都已成家立业,家境很好。提起王保修老两口子,远近村民除了羡慕,便是佩服,"勤劳、苦干、巧干"是村民对王保修的一致评价。"他家是我们镇的首批奔小康示范户。"组长王长保说。种植1.3公顷水田,犁田、耙田、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从不请工,在一般人眼中已是一项大农活,但王保修老两口子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晚上,哥白尼和他的老师沃依策赫教授一起散步,边走,师生俩边谈论着天文学问题。"孩子,我想考一考你,你说,目前天文学的根本问题在那里?"教授问。"老师,我觉得神学家们所说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旋转,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农民暗器王     
在200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录制出版的<中华武术展现工程>系列光盘中,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位列其中,他就是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的杨正清.他凭借出神入化的飞镖表演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精妙绝伦:他还是郑州国际武术节上软兵器——绳镖项目的冠军,人送绰号"千镖手":无论是日常用的筷子、螺丝刀,还是农家院里的玉米秆、铁钉、硬土块,他都能像打飞镖一样百发百中击中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0,(4)
正1月20日上午,河北省乐亭县真武庙村的一个樱桃温室,在洁白如雪的樱花装点下格外富有生机。花丛中,十几位50岁左右的老农正腰挎喷壶,手持喷枪,小心翼翼地为每朵樱花授粉。温室的主人是35岁的姜骏鹏,他正和朋友赵永爽、杨建涛交流技术问题和销售经验。"别看他们仨年龄不大,可在庄稼行儿里各有‘绝活儿’,我们这些‘老把式’可真落伍喽!"一位老农边对记者说着,边掏出一张写明日期的卡片挂在枝上。"这一棚树的花开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