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提高全省农业植物检疫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综合素质,2018年4月17日~18日,省植物检疫站在长春市举办了"全省农业植物检疫依法行政文明规范执法培训班",各市(州)、县(市、区)植物检疫(植保检疫)站检疫科科长共63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邀请省法制办处长李树生就"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规范程序文明执法"进  相似文献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将广泛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法治思维是法治中国背景下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并善于运用的重要思维方式,脱贫攻坚工作要从底线思维、规则思维和效率思维三个维度坚持法治思维的指导。对脱贫攻坚存在的法律规范缺失、扶贫对象参与不够、法律监督薄弱和长效机制不足等现实法治困境,要加快立法进程,规范扶贫程序,加强监督制约,立足长效治贫,做到依法治贫。  相似文献   

3.
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对规范民族地区农村治理模式、营造农村良好法治气氛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更高水平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治理方式单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强化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执法人员法治能力,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基层社会矛盾和多元利益冲突呈现一些新的特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是实现国家社会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建设平安中国的客观需要。通过探讨培育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培育多元主体治理能力、培育基层民众法律意识,营造基层法治文化氛围等提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44-246
建设法治乡村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法治乡村建设对于完善我国的农村法律制度、健全农村法治化发展有着显著意义。目前,乡村中存在着基层权力行使不规范、法律规章不健全、乡村治理方法落后、法律服务不健全的问题。应通过强化基层权力使用、完善法律规范、创新乡村治理方法、构建多元化乡村法律服务促进法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中,有利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优良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治理主体权责不明确、治理规范关系不协调、治理过程运行不规范、治理环境不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构建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完善乡规民约,形成协调统一的治理规范关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乡村问题,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结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善于运用这些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新标准、新要求。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培育法治文化;注重法治观念的更新;以制度创新促成法治信仰的形成。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其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所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徐煜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39-10342
环境审判体制改革是在法治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推动环境正义,在法治正当性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一场环境司法改革。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保障人权,但实践中存在的良性违法现象带来的问题却是深刻的,长此以往,必不利于法治权威的维护。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维护法治的权威是法治建设的主题,对改革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对于环境审判体制改革,需要充分地运用法治逻辑的优势,以科学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环境审判体制改革,维护司法的权威,强化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宿迁市作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是江苏省精准扶贫任务的重中之重。要实现精准扶贫法治化,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克服法律规范保障不健全、行政执法不规范,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着重从健全法律规范体系,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内容,评估法治效果四方面实现精准扶贫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正>脱贫攻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乎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有必要了解相关的扶贫法律知识,以期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扶贫款物"碰"不得案例:某村被认定为相对贫困村,上级财政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6,(8):108-109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作指导帮助下,八年来,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加大法律培训、提高法治素质、推进依法治疫,队伍人员放下思想包袱学执法,逐步走出不懂、不想、不敢的传统习惯意识。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法治意识逐步提高、法治规范逐步提升、法治能力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是国家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回应,也是实现农村基层有效治理的必然途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利益分配格局重新调整等各类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给农村治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和冲突,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涪陵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访问题逐渐突出。要处理好涪陵农村信访问题和成功化解矛盾,要以法宣传,用法治意识引导农村群众表达信访诉求;以法治理,用法治思维方式解决农村群众的信访问题;以法行政,用法治秩序规范农村信访工作流程;以法驱动,用法治制度完善农村信访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而法治社会则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作为规则之治,法治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在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要路径,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层基础、打通法治中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法治中国实施以来,相关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县域社会法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法治意识不强,其中包括公权力行使者和公民个人对法治建设认识不足,以及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对此,必须在提高法治意识和保障法律服务供给上做文章,为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效能。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在社会建设中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概括和深入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理念也经历了“国家(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改变。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近年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宪法制度的入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民本思想。建设法治农业,就必须以切实可行的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为建设法治农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法律专业基础;必须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本思想,自觉地将农业法治工作统一于为"三农"工作服务的实践活动;必须牢固确立现代法治的新理念,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找准农业部门职能定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既不越权,也不失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法治工作新机制,把农业法治体系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提升水平、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提高素质"上来,努力造就一支"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专职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必须努力消除制约农业行政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切实有效地解决这种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问题,确保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需要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在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该三种作用的内容和形式有各自的特点。法治的引领作用主要是法律精神和原则对作用主体的目标影响;规范作用是具体法律规则对作用主体行为的影响;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执行与适用推动共同富裕向前迈进并取得实际效果的积极影响。三种作用还因作用主体及法治环节的不同,分别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是高校两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性思维和程序正当性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意识观念。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应当进行合理的法律课程设计和安排,以适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