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3株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鉴定及其生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剖检表现为典型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雏番鸭和雏半番鸭中分离到3株菌-F98062、F98073、F98074.根据培养特性、形态观察、染色特性及血清型鉴定均血清Ⅱ鸭疫里默氏菌、将以上3 里默氏菌按常规方法进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血清Ⅱ型的三株不同鸭疫里默氏菌,其生化特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中以鸭疫里默氏菌2型对我国养鸭场造成的危害最大。本试验通过从山东、广西、四川等地分离的20株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的生理生化、药敏试验发现:这20株2型菌分离株其生理生化特性一致;分离株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绿都肠乐、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敏感度较高。将20株分离菌株培养物分别接种15日龄健康雏鸭,每只颈部皮下注射1.0×106CFU/ml,观察10天。结果表明:20株分离株对15日龄雏鸭致病性差异较大,致死率从0到100%不等,其中sd-5株致病性最强,致死率为100%;其次分别为sd-4(致死率80%)和hy-2(致死率70%)。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信阳市送检的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病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根据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结果分离出6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经平板凝集试验确定出血清1型1株,血清2型2株,另外3株未定型;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樱桃谷肉雏鸭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为鸭疫里默氏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雏鸭为研究对象,开展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试验,分别测定感染组和对照组1、2、3、5、9、14 d等不同时间段的体质量、小肠各肠段的长度以及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基因MUC2和MYLK的表达量,探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对鸭生长发育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5、9 d体质量显著降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5 d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长度显著降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 d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显著增加;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MUC2和MYLK表达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表现为下调,而在回肠MUC2的表达量表现为先下降再上调,MYLK的表达量表现为先下调再恢复至对照水平。综上,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会减缓鸭的体质量增长和小肠生长,引起鸭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鸭疫里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病机制,从河南地区某鸭场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疑似鸭疫里默菌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从中分离到1株细菌。对分离的病菌进行形态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琼扩试验和血清型鉴定,鉴定为鸭疫里默菌3型。药敏实验表明鸭疫里默菌对头孢噻肟、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20日龄天府肉雏鸭的葡萄糖(GLU)、胆固醇(TC)、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S)6个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1 d后,少数雏鸭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感染3 d后大部分感染雏鸭开始发病。感染后3 d为发病死亡的高峰期,而感染7 d后未见新的发病鸭只,耐过鸭开始进食,与病情发展相一致。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后雏鸭6个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变化,GLU、TC、LDH和ALT在感染后第3天均明显升高,在感染后期逐渐回落接近正常值。[结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属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方祥福 《农技服务》2006,(11):42-42
目前认为鸭“白点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Ⅲ型。番鸭最易感,其他品种鸭均有发生。番鸭发病又以雏番鸭较多,具有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常并发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等,使死亡率高达70%~90%。我部近年来采用中西药物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死亡率下降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鸭疫里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病机制,从四川地区某鸭场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疑似鸭疫里魔菌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从中分离到1株细菌。对分离的病菌进行形态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琼扩试验,鉴定为鸭疫里默菌。药敏实验表明鸭疫里默菌对头孢噻肟、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从湖北省武汉郊区和监利市两地的发病雏鸭分离纯化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通过对该菌形态学鉴定、生化试验、细菌16S rRNA的快速鉴别诊断证明了4株细菌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各选一株HBSPX和HBJL,进行了16S rRNA目的片段的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这两株细菌与其他鸭疫里默氏杆菌的16S rRNA同源性高达99.4%和98.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BSPX株对阿莫西林、先锋Ⅵ高度敏感,但HBJL株对氯洁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后鸭肠道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方法测定鸭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2、3、5、9、14 d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个小肠段肠黏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并计算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1~9 d后,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厚度和肠绒毛高度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明显下降;隐窝深度在3个小肠段的变化不同;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值在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3个小肠段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感染鸭疫里默氏菌显著影响了鸭小肠形态结构,该研究为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是以低硒玉米—豆饼作为基础日粮进行喂饲实验。将一日龄北京雏鸭分为三组(Ⅰ、Ⅱ、Ⅲ)。Ⅰ组,雏鸭在喂饲基础日粮的同时,混饲维生素 E(10mg/kg 日粮),并肌肉注射维生素 E(醋酸生育酚注射液,按30μg/10g 体重);Ⅱ组,雏鸭喂饲同一基础日粮,只混饲维生素 E(同Ⅰ组),而未做肌肉注射;Ⅲ组,雏鸭亦喂同一基础日粮,混饲维生素 E(同Ⅰ组),并加硒(Se)0.2ppm(亚硒酸钠态硒)。在实验的八周期间,以不同途径补给维生素 E(口服或肌肉注射)。结果表明,Ⅰ、Ⅱ组缺硒雏鸭的发病率分别为28.3%和55%,死亡率为6.6%和20%。喂低硒基础日粮的Ⅰ、Ⅱ组雏鸭于实验的第18天出现了临床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食欲减退、生长不良、运动障碍、贪血和下痢。肉眼和显微镜检查时发现,与缺硒有关的特征性病理损害:1.肌胃、心脏及骨骼肌的肌病(Myopathy);2.渗出性素质和肌肉出血,常见于皮下(胸下,腿侧)和肌间。尤其在大多数病例见有心包腔内积聚大量的渗出物(54.7%);3.出现胰腺变性、坏死,但未见有胰腺纤维化。以上这些变化中,以肌病为最突出,其出现顺序,首先是肌胃(平滑肌),其次是心肌,再其次是骨骼肌。上述诸项病理变化,在朴硒的第Ⅲ组雏鸭中均未出现,同时补加0.2ppm 硒明显地促进了雏鸭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合用于加工成成酥花生的加工型品种.[方法]以泉花10号为对照,对10个花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性进行对比试验,以便进一步进行成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结果]汕油188、06F6-1的抗旱性、抗倒性、抗病性均较强.对照的有效分枝数最多,其次是06F6-4和汕油188.06F4-51的饱果率最大.各品种(系)的双仁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657、06F6-6、06F6.1、06F64、06175-2、06F6-5、对照、汕油188、06175-5、06F4-51.0657的百果重最重,百仁重最高,其次均为汕油188.各品种(系)的出仁率除06F5-5外均在60%以上.汕油188、06F5-2、0657和06F5-5分别比对照增产37.3%、28.1%、17.5%和6.2%,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汕油188、0657的综合性状优良,可以继续参加龙岩市成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3.
加工型花生品种(系)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适合用于加工成咸酥花生的加工型品种。[方法]以泉花10号为对照,对10个花生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丰产性进行对比试验,以便进一步进行咸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结果]汕油188、06F6-1的抗旱性、抗倒性、抗病性均较强。对照的有效分枝数最多,其次是06F6-4和汕油188。06F4-51的饱果率最大。各品种(系)的双仁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657、06F6-6、06F6-1、06F6-4、06F5-2、06F6-5、对照、汕油188、06F5-5、06F4-51。0657的百果重最重,百仁重最高,其次均为汕油188。各品种(系)的出仁率除06F5-5外均在60%以上。汕油188、06F5-2、0657和06F5-5分别比对照增产37.3%、28.1%、17.5%和6.2%,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汕油188、0657的综合性状优良,可以继续参加龙岩市咸酥花生加工型品种(系)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4.
吴桂银  周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00-10701
[目的]研究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无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雏鸭180只,随机分成6组,即中药治疗组Ⅰ、中药治疗组Ⅱ、西药治疗组Ⅰ、西药治疗组Ⅱ、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7日龄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全部鸭只接种鸭肝炎病毒。7和10日龄分别给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口服1ml中药蟾甘口服液和金刚烷胺口服液,连用5d。[结果]中药治疗组Ⅰ、中药治疗组Ⅱ、西药治疗组Ⅰ、西药治疗组Ⅱ的存活率分别达93.3%、86.6%、73.3%和63.3%,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蟾甘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66 F1 hybrids, produced by 3 double low self-incompatible lines and 22 varieties with a North Carolina Ⅱ (NCⅡ) crossing design, were tested for their heterosis in Wuhan, China during two growing seasons from 1999- 200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F1s and their parents for yield per plant and seed oil content. Mid-parent heterosis of these two characters ranged from 5.50%-64.11% and from 1.55% -7.44% respectively. Heterosis for seed yield per plan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eed oil content. For yield components, heterosis of total number of siliques per plant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seed number per silique and 1 000 seeds weight. Significant genotype-by-year interaction was found for seed yield per plant. Results from correlation and combining abil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arental effects on its F1 hybrid depended on characters, seed yield per plant was affected by both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effects, and seed oil content was affected mainly by additive effect. When designing hybrid programme, parents might be selected by GCAs and variances of SCAs of parents for the characters affected by both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effects, and by the sum of GCAs of female and male parents for the characters mainly affected by addi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16.
野败型水稻广亲和不育系064A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粳型广亲和系02428与籼型广亲和系培矮64的杂种F#-1进行花培,在80余份花培系中选出一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作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对野败型质核互作不育系珍汕97A作核置换,育成了野败型广亲和不育系064A。064A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广亲和性强,配合力高。其中与粳型恢复系9512组配的F#-1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优势非常明显,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贵州芝麻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贵州芝麻种质资源保护、形态分类、品种遗传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聚类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37份芝麻种质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田间鉴定考察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7 8~1.595 3,形态类型丰富;1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7.14%~52.80%,以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52.80%),花冠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7.14%),遗传变异丰富;不同性状间表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37份贵州芝麻种质资源聚为4个类群,第I类群有7份资源,第Ⅱ类群共有22份,第Ⅲ类群有5份,第Ⅳ类群有3份,各类群间性状差异明显,其中第Ⅱ类群占供试材料的59.46%,种质资源数量多,变异范围大,遗传类型丰富。聚类结果与资源材料地域来源和分布无直接关系,主要与材料的性状表现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棉属A ,D ,G 3个染色体组合成的四元杂种 [(亚×比 )× (陆×夏 ) ]F1的植物形态性状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杂种F1变化最大的是花器 ,遗传了比克氏棉的红花基部有紫红大斑的性状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构型为 2n =52 =35.62Ⅰ +6.13Ⅱ +0 .38Ⅲ+0 .12Ⅳ ,并且染色体在后期Ⅰ向两极分开的时候 ,出现了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20.
60只四日龄AA肉鸡和60只一日龄天府肉鸭各分为三组,分别喂给缺钙(鸡Ca0.02%,P0.71%;鸭Ca0.129%,P0.65%)、缺磷(鸡Ca0.95%,P0.30%;鸭Ca0.80%,P0.366%)和正常对照(鸡Ca0.95%,P0.71%;鸭Ca0.80%,P0.65%)日粮,进行比较病理学观察。其结果:鸡鸭钙缺乏和磷缺乏特征性肉眼变化见于肋骨,是实验观察中获得的最新成果。钙缺乏,鸡肋骨增粗变圆,质软弯曲呈“V”字形,鸭肋骨内表面出现佝偻珠;而磷缺乏时,鸡肋骨头肿大呈串珠状,鸭肋骨质软弯曲突入胸腔。长骨组织学变化,缺钙鸡鸭相同但与缺磷鸡鸭明显不同,前者骺生长板之增生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和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多;缺磷鸡鸭长骨骺生长板之肥大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增生。临床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血清钙含量(缺钙鸡鸭)和磷含量(缺磷鸡鸭)及骨灰分、灰分钙磷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为鸡鸭缺钙和缺磷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讨论了临床症状与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