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水产》2012,(12):41-41
11月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课题1——“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及迁地保护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了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的验收。这标志着历经30年研究,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了成功,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将变为现实。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所就开始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近15年来,长江所利用养殖的280多尾成年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并于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10月28至30日,长江所对人工培育成熟的子一代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  相似文献   

2.
廖时权 《内陆水产》2004,29(12):25-25
近日,四川省从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传来消息,中华鲟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11月3日晚上23时开始,该所长宁基地的中华鲟人工受精卵孵化开始生出鱼苗,第2天,已出苗约6000尾。这标志着国家‘级保护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内塘驯养全人工繁殖成功。这将为我国中华鲟的放流、种群复壮和长江水生动物增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 由湖北省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和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继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之后,将孵出的39.5万尾鲟鱼苗在环道里经20多天的饲养  相似文献   

4.
<正>12月10日,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技术及迁地保护研究"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曹文宣院士担任。与会专家听取了工作进展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现场查看,一致确认中华鲟及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同意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14,(12):33-33
<正>2014年10月27日,记者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了解到,10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这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而2014年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历史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口2500-3000公里。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科技信息     
全人工繁殖"水中大熊猫"首次获成功10月1日上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发布消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以不再  相似文献   

8.
《水产养殖》2013,(1):17
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一组子一代中华鲟亲鱼全人工繁殖条件下,成功产下受精卵21万粒,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培育出子一代。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连续4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前3次繁殖获得受精卵数量分别为4万枚、5万枚和10万枚。产卵规模已经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子一代成功繁育出子二代中华鲟,这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2011,(2):66-67
2010年12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实施了中华鲟和日本鳗鲡PAT标志放流活动。此次共放流野生中华鲟8尾、日本鳗鲡2尾,试图利用PAT标志技术揭开中华鲟入海洄游及日本鳗鲡繁殖行为之谜,为有效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和突破日本鳗鲡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水利渔业》1988,(4):20-25
本文回顾了鲟鱼人工增殖技术研究的历史,并着重概述了近几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本文还介绍了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生产的工艺流程,同时,提出了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09,(11):46-46
文汇报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湖北宜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研究基地获得重大突破。日前,该研究所养殖的子一代中华鲟个体成功催产并授精。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不再依赖稀有野生亲鱼,这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鲟子二代苗种规模化培育不仅是实现中华鲟子二代放流的重要环节,而且可以为全人工繁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次试验对出膜15天,尚未开始摄食的中华鲟子二代苗种进行为期54天的培育,使其渡过了苗种早期的关键阶段,培育成活率达到了91.48%。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 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 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 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 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 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上午,秋高气爽,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在宜昌市江段,向长江投放了十二万尾二点五厘米的中华鲟仔鱼。这是研究所取得了人工繁育中华鲟  相似文献   

18.
《淡水渔业》1984,(6):M002-M002
<正>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和四川省水产研究所协作进行的长江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的繁育特性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中华鲟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介绍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和人工饲养技术,中会鲟的饲料和营养。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长江第一个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站的建设情况,概述了实施救鱼措施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及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表明中华鲟研究所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的尝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