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小萼子柿饼中分离得到的两株霉菌污染菌S1产黄青霉和S2黑曲霉为原料,利用食品防腐剂二氧化氯、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和紫外处理技术对其进行生长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等食品防腐剂均可抑制霉菌S1、S2生长,并且二氧化氯的抑菌效果最好;霉菌S1产黄青霉在二氧化氯30 mg/L、10 min时抑菌率达到99.76%,霉菌S2黑曲霉在二氧化氯30 mg/L、15 min时抑菌率达到90.82%,50 mg/L、15 min时抑菌率达到99.37%,能在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紫外处理技术可抑制霉菌S1、S2生长,照射时间为10 min时,对霉菌S1产黄青霉和S2黑曲霉的杀菌率分别达到93.85%和76.65%,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敏  黄林  程新  涂国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1012-1015,1049
试验以玉米芯粉为唯一碳源,通过富集培养定向筛选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产木聚糖酶较高的霉菌菌株X-1,经初步液体发酵木聚糖酶活高达724.63 U。依据《真菌鉴定手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er)。同时对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6.0;在70℃保温30 min后酶活力仍为90%以上;在pH3.0~7.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酶活仍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3.
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和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自然环境筛选出可用于饲料工业加工用途的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株。【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定向筛选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18株产木聚糖酶菌株,挑选其中5株进行摇瓶发酵。对产酶最高的菌株S8-3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株发酵液的木聚糖酶活性高达628.43 U•mL-1;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在70℃保温30 min后酶活力仍为60%以上,在 pH 3.0—7.0内稳定性较好。【结论】预期该菌株产的木聚糖酶具有用于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玉米致腐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玉米中分离纯化的优势霉菌进行鉴定,并在一定梯度的温度和湿度中进行培养,测量每日菌落和芽管生长速度,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中的优势霉菌为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黑曲霉为35℃;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25和35℃;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湿度为70%,黑曲霉为80%;在自由水情况下,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5%、79.2%和85.1%。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生防绿色木霉菌M1M2,研究了木霉菌菌株M1M2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光照、pH及其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并采用平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其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M1M2最适培养基为糖浆培养基,最适生长和产孢条件为温度25~30℃,pH 5,24h全光照,其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对向日葵黄萎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抑菌率为100%。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新疆北疆早熟棉区黄萎病病菌的菌落类型及培养特性,于棉花黄萎病发病高峰期采集北疆早熟棉区典型发病地的病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为菌核型;25、20℃分别为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33℃时绝大部分菌株仍能缓慢生长,并产生少量孢子;p H值在4~9范围内菌株均可生长,p H值在5~7范围内菌株生长较快;6.25%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65℃、10 min,37.50%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60℃、10 min,56.25%的菌株致死温度、时间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颖  邵红 《饲料博览》2000,(3):21-22
用马铃薯葡萄琼脂(PDA)板和察氏培养基(CCM),从自然界和饲料中分离出6种8株霉菌,分别是产黄青霉1株(9908),米根霉1株(9917),米曲霉1株(9935),高大毛霉1株(9939),黑曲霉2株(9930,9934),绿色木霉2株(9916、9942)。其中产Cx酶高的菌株是9930、9934,产C1高的菌株是9930、9934、9942。  相似文献   

8.
为了初步了解历山自然保护区土壤青霉菌种类及分布,分离获得有益真菌种类资源。采用稀释平板法、土壤平板法,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通过纯化培养和形态鉴定,将各个菌株鉴定到种。研究获得374株青霉菌株,共鉴定出12种青霉菌。发现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是历山自然保护区土壤青霉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鉴定1株嗜酸真菌,研究其所产嗜酸酶。[方法]利用寡营养嗜酸(pH 2.5)选择性培养基,从江西某铀矿浸铀体系中分离到1株异养菌,记为RBS-6,利用其菌落形态和分子指标rDNA-ITS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了其胞外糖苷水解酶。[结果]该菌最适生长pH值为4.0,属嗜酸性真菌。RBS-6的rDNA-ITS序列与瓶霉属真菌 Phialophora sp. CGMCC 3329(GU 082377)同源性最高,达到98%,故RBS-6为瓶霉属真菌(Phialophora),将其暂命名为Phialophora sp. RBS-6。该菌株可产α-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等6种糖苷水解酶,这些酶的最适pH值在3.0~4.0,为嗜酸酶,其中的β-葡聚糖酶最适pH值为3.5,最适温度为50℃,在50 ℃保温60min,仍有58%的酶活力,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结论]该研究鉴定了所得菌株为嗜酸瓶霉属真菌,其为极具产嗜酸酶潜力的新型菌株,该结果丰富了瓶霉属真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21株分离自海洋环境的放线菌中筛选出1株放线菌菌株AC08F5,该菌株对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NQ菌株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分子鉴定,将其鉴定为链霉菌属。试验对该菌株的活性物质对热、pH和紫外照射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70℃以下、pH值4~10条件下抑菌活性相对稳定,并具有很强的抗紫外线照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海南发生的茄子棒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4~30℃、pH值7~9和完全光照为该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最适条件,菌株在常用真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影响不显著。病原菌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3.
从腐败的纤维质中分离筛选得到10株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与实验室保存的9株菌株一起做产酶发酵,其中B2酶活性最高,为24.4 U·mL﹣1,经菌种鉴定为黑曲霉,其β-葡萄糖苷酶最适合的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65℃,在pH值3.0~10.0较稳定;温度稳定性较好,在65℃保温120 min后仍有61.6%的相对活性;终浓度为5 mmol·L﹣1的Fe2+和Mn2+对酶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该酶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使其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从南宁市平菇栽培原料、污染菌包、污染菌种和霉变子实体中分离青、绿霉菌,获得菌株47个,采用形态学比较观察和rDNA ITS1-5.8S-ITS2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鉴定出侧耳木霉、绿色木霉、哈茨木霉、桔青霉、托姆青霉和短密青霉6个种.6个菌株均在40℃以上死亡,湿度在40%以下不能生长,pH值高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木霉菌T05-1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木霉菌T05-1种类,明确其生防机制和发酵条件,采用形态学鉴定、抑菌试验和液体发酵的方法,对分离自辽宁省锦州市蔬菜根际土壤的的木霉菌T05-1进行了鉴定、抑菌作用及发酵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T05-1经形态学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对病原菌的生防机制分别属于重寄生、抗生等作用,碳源为葡萄糖时T05-1菌丝生长最快,碳源为蔗糖时产孢量最大,氮源为蛋白胨和硫酸铵时产孢量最大,氮源为硝酸铵菌丝生长最快,温度为25℃,pH值为6~7有利于木霉菌T05-1的生长及产孢。因此绿色木霉T05-1是一株生防作用较好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枸杞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研究了环境条件对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营养生长、分生孢子产生与萌发的影响, 同时, 对其致死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为: 该菌营养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均为10~35 ℃, 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30 ℃; 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 营养生长最适pH为5~6, 分生孢子产生最适pH为3~4; 光照处理对该菌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 但对孢子产生略有促进作用; 该菌在含有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上能良好生长, 且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 最适pH为7 0; 光照条件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分生孢子在1%麦芽糖液滴中萌发率最高; 饱和湿度下和水滴中分生孢子萌发最好。致死温度为60 ℃30 min或65 ℃5 min。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大豆疫霉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河子、阿勒泰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共分离到5个疫霉菌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供试的新疆大豆疫霉各菌株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最适于菌丝生长的pH值为7左右;其菌丝在胡萝卜、V8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V8汁、CA和大豆汁培养基上都能产生大量的卵孢子.生理小种鉴定表明,供试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毒力公式,它们与当前国内外所报道的53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公式均有较明显差别,可能属于新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耐热性纤维素降解细菌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酶学特性。[方法]采用刚果红法从腐烂秸秆与腐殖质土壤样品中分离纤维素降解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属,并对该纤维素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筛选到1株纤维素酶活性高的菌株NP29,经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生物。对该菌所产纤维素酶酶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酶反应的最适pH为4.5,最佳反应温度为65℃,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37℃、pH7.0的条件下,该菌株在发酵36 h后纤维素酶活性可达1.8 U/ml,且产酶量与细菌生长密切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