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适合大面积高产的冬小麦播量,以山东省主栽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取大区试验设计,设置75、150、225、300、375、450 kg/hm2共计6个播量处理,研究不同播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300 kg/hm2以内有利于培育健壮个体,促进叶、蘖、根的同伸性;随着播量的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济麦22在鲁西南地区的适宜播量为150~225 kg/hm2,最佳播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2.
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材,研究其在鲁中地区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和穗数先增后减,穗粒数逐步递减;随播量加大,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2011~2012年度气候条件下,最适宜播期是10月7日,济麦22最适播量(基本苗)是180万株/hm2,泰农18是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潜力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的差异,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烟农1212、济麦22和济麦229为材料,研究3个品种群体动态变化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以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越冬期至拔节期小麦群体总茎数表现为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开花期和成熟期群体总茎数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分蘖成穗率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②越冬期至拔节期烟农1212和济麦22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济麦229;开花期和成熟期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③开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④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穗粒数表现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千粒重为烟农1212、济麦22济麦229;烟农1212的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0 893.44 kg·hm~(-2)。烟农1212品种无效分蘖少,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强,收获指数高,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大田条件下小麦宽幅精播适宜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8个地级市下属县区设置5个播量梯度,研究大田条件下宽幅精播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全生育期单位面积茎数显著提高,单株分蘖减少,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成穗率降低;随播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量150 kg/hm~2较播量75 kg/hm~2产量显著提高,播量提高到225 kg/hm~2增产不显著。综合认为,本试验区域内适宜播量为150 kg/hm~2,基本苗适宜范围为257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青杂5号为供试油菜品种,研究机械条播条件下填充物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物对油菜出苗率、成苗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的油菜出苗率最低,为23.96%,相应的油菜群体密度28.50万株/hm2,生育期127.40 d,产量3 008.15 kg/hm2;炒熟的油籽225 kg/hm2作填充物的油菜出苗率最高,为43.00%,相应的油菜群体密度48.08万株/hm2,生育期122.47 d,产量2 676.13 kg/hm2。油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株产量和全株有效角果数随着播量增加呈减小态势,株高也随播量增大降低,生育期随着播量增大而缩短,相反,分枝部位增高。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播量4.5 kg/hm2,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基本保苗数28.79万株/hm2,产量为3 920.20 kg/hm2;产量次之的处理是播量6 kg/hm2,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基本保苗数38.78万株/hm2,产量为3 853.53 kg/hm2。提出针对北方寒旱区油菜机械化播种适宜推广的播量为4.5~6.0 kg/hm2,选择尿素12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填充物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国麦3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冬小麦国麦301的推广应用,以国麦301为试验材料,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播期播量对国麦30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指数随着播期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随着播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逐渐升高;播期播量对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播期在10月10日、播量在1.78×10~6株/hm~2时,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都最大,分别为15 569.14、15 476.43 kg/hm~2;播期播量对成穗数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成穗数是影响产量大小的主效因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均呈先略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呈先降后略升的趋势,而与播期播量对成穗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可见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成穗数间呈负相关;保证国麦301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9日,播种密度范围为2.0×10~6~3.43×10~6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高产的适宜播量,实现产量与效益相统一,在该区域内南部(邯郸临漳)、中部(石家庄赵县)和北部(保定涿州)各设定1个试点,选择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南部区域为鲁原502,中部区域为轮选103,北部区域为农大3432)为试材,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播量设150.0、187.5、225.0、277.5和300.0 kg/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各试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趋势略有不同,随着播量增大,临漳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穗粒数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赵县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逐渐增多趋势,穗粒数呈逐渐减少,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涿州试点的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呈逐渐增多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河北山前平原区南、中部试点冬小麦均以播量为225.0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8 376.0和8 358.7 kg/hm2;北部试点冬小麦在播量为262.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8 163.0 kg/hm2,但与播量为225.0 kg/hm2时的产量(8 109.0 kg/hm2)相差甚小。总体来看,河北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量为225.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谷子夏播区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济谷14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苗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了不同留苗密度(67.5万和90.0万株/hm2)和施肥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济谷14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留苗密度对产量影响不大。在试验期内,高密度处理的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始终>低密度处理,且差异随着谷子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灌浆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不同施氮量与留苗密度下,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山东谷子夏播区有利于发挥济谷14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留苗密度67.5万株/hm2、孕穗期追施氮肥(纯N)75 kg/hm2。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不同密肥处理对水稻武粳15产量和物质积累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生产条件下,水稻武粳15以栽植密度22.5万穴/hm2、每穴栽2苗、施纯氮330kg/hm2时产量最高。拔节、抽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4482.0kg/hm2和11839.5kg/hm2;适宜LAI为4.1和7.7,成熟期干物质重在20250.0kg/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82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发挥济麦22在鲁东南地区的产量潜力,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济麦22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单产均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明显降低,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认为,在鲁东南地区,济麦22最适宜的播期是10月5—15日,最适播量是180万~240万·hm~(-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济麦22为材料,探讨基施氮肥量对高播量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施氮肥量对高播量小麦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以N240、N270 kg/hm~2产量表现较好,其具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阶段性干物质积累量,但N270 kg/hm~2的氮肥利用效率显著低于N240 kg/hm~2.因此,基施氮肥量为N240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本地区高播量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钾量对谷子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9-10
在相同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基础上,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谷子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穗干重、叶干重、茎鞘干重与施用钾肥有关,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穗干重、叶干重、茎鞘干重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在各个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施钾量在75~150 kg/hm2时地上部干物积累基本达到最高值;谷子的穗粒重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有效穗数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谷子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出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钾量为75~150 kg/hm2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产值与经济效益最高,确定最佳施钾量为75 kg/hm2。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五大主导小麦品种适宜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的适宜播量,以‘周麦22’、‘西农979’、‘郑麦7698’、‘矮抗58’和‘百农207’等五大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多点试验,研究了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当播量增加到187.50kg/hm2时,产量达到高峰,而继续增加播量则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排名从大到小为‘百农207’、‘周麦22’、‘郑麦7698’、‘矮抗58’、‘西农979’。综上所述,当前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适宜播量为150.00~225.00kg/hm2,187.50kg/hm2播量产量最高,为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16.
石建福 《农学学报》2014,4(12):8-11
为了给大麦‘花22’茬口安排提供适宜的播期、播量组合,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6 个播期水平和5 个播量水平对崇明地区大麦主栽品种‘花22’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显著影响‘花22’产量及构成因素,播期11 月4 日、播量112.5~150 kg/hm2的产量相对较高,均在7500 kg/hm2以上。同时,相同播期的单位有效穗随播量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则随播期推迟而递减,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呈递减趋势,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递增趋势,而随着播量的增加递减。因此,结合上海崇明地区实际种植情况,‘花22’播种时间以11 月4 日—14 日之间为宜,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下降趋势,播量以150 kg/hm2左右最佳,随播期推迟适当提高播量可以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高产夏玉米品种天泰33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和施氮量(0、180、270、360、450、540 kg/hm2)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当密植超过82 500株/hm2时增产趋势减缓甚至略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同化量和氮素转运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素运转对籽粒贡献率在低密度(60 0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90 000株/hm2)条件下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中密度(67 500株/hm2、75 000株/hm2)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增施氮肥,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提高氮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天泰33号获得高产且氮肥利用效率较合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90 000株/hm2、施氮量为360~4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胡麻播种前底施磷肥,设施磷量0(不施,CK)、33.75、67.50、101.25 kg/hm2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胡麻栽培的最佳施磷量。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底施磷肥可有效增加胡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促进胡麻苗期~现蕾期叶片的生长,盛花期茎秆的生长,以及青果期和成熟期单株粒重及蒴果数的增加。本研究条件下磷肥的最佳施用量为67.5 kg/hm2,在该施磷水平下,胡麻地上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最高(2 296.15 kg/hm2),且最有利于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