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大蒜引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于湖南省洞庭湖区栽培的加工型大蒜品种,开展了大蒜品种引进与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牟大蒜的生长势强,假茎和叶片生长旺盛,适于作蒜苗栽培;无心大蒜的抽薹率高,薹体大,蒜薹单产6 765.8 kg/hm~2,鳞茎的个体大,鳞芽少,蒜头单产26 562.9 kg/hm~2,适于蒜薹蒜头兼用型栽培。此外,假茎高与单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鳞茎重与蒜头单产呈极显著正相关;假茎横径与叶片数,株高与鳞茎高,薹茎长与薹基部横径,鳞茎横径与鳞茎重、蒜头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叶长与薹茎长、薹基部横径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多项农艺性状指标,有利于选出宜栽大蒜品种。  相似文献   

3.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以济蒜3号和金乡紫皮蒜为试材,研究了白色0.001 4 mm厚(T1)、白色0.001 0 mm厚(T2)、黑色0.001 0 mm厚(T3)PBAT生物降解地膜以及0.001 0 mm厚白色聚乙烯普通地膜(CK)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T3处理由于大蒜春季花芽鳞芽分化期0~10 cm土层的温度显著低于T1、T2处理和CK,大蒜的冻死苗率在嘉祥县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济宁市高新区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分别达18.92%和19.89%;T3处理的大蒜单株叶片数、后期功能叶片数、地上假茎高、地上假茎粗、抽薹率、蒜薹单薹重和蒜薹产量等主要地上部农艺性状指标以及鳞茎横径、鳞芽高和鳞茎盘直径等主要鳞茎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低于T1、T2处理和CK,而T1、T2处理和CK间主要地上部农艺性状和鳞茎农艺性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述2个试验点上干鳞茎产量以T1处理最高,分别为1 392.84和1 076.70 kg/667m2,但T1、T2和CK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白色PBAT生物降解膜在促进大蒜生长发育、保持地温、促进抽薹和...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金乡紫皮’和‘苍山蒲棵’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种瓣种植角度对大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瓣直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时间最短,其株高、假茎粗、薹长、薹粗、鳞茎单头重、鳞茎横径和产量等与种瓣向左倾斜45°、向前倾斜45°、平放0°种植的大蒜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种瓣倒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最慢,植株倾斜,各农艺性状表现不佳,且产量明显降低。因此,种瓣倒立90°不适用于大蒜栽培,大蒜播种机种瓣倒立90°比率越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大蒜行株距调整研究旨在为适应大蒜生产机械化、改革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研究历经前期"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试验失败而重新调整、设计。调整后实施了"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试验研究。保持株距统一为10cm不变、等行距20cm、2行行距固定值40cm不变,改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和小行距。试验结果表明,行距30cm+行距10cm的大小行种植模式,蒜薹产量、蒜头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提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适宜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以及后续多种机械综合作业。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大蒜最适宜的鳞芽朝向播种方式,以济蒜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鳞芽朝上、鳞芽朝下和鳞芽随机3种不同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蒜整个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在株高、植株质量、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长方面,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与鳞芽朝上、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大蒜鳞茎伸长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株高、地上假茎高和株幅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蒜薹收获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单薹重、薹茎长、花苞长和花苞宽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蒜成熟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鳞茎横径、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芽数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在鳞茎横径和单头鳞茎重方面与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综合以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可知,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最适宜的鳞芽播种朝向为鳞芽朝上。  相似文献   

8.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采用常规方法创制新种质,新品种选育较为困难。因此,研究分析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探索决定大蒜产量形成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合理评价与挖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及优选大蒜高产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78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取代表性植株,分别于大蒜抽薹期和鳞茎收获晾干后测试大蒜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11.1%-64.0%,其中以蒜薹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鳞茎重、鳞芽数次之,株形等相关性状较小。除鳞芽宽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鳞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除叶夹角及鳞芽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与蒜薹重的简单相关系数亦达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主要性状包括株形因子、蒜薹因子和叶形鳞芽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鳞茎产量和蒜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516和0.9449。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鳞茎横径(0.5353)、鳞芽长(0.1652)、鳞芽数(0.147)、假茎粗(0.1136)及叶片数(0.1036),而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蒜薹粗(0.8875)、株高(0.1585)和鳞芽数(-0.1382)。【结论】大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大蒜农艺性状之间多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大蒜蒜薹和鳞茎产量形成的关键农艺性状显著不同,除蒜薹和鳞茎自身性状外,以较高株型大蒜的蒜薹产量较高,以较粗株型大蒜的鳞茎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天水市薹蒜兼用型大蒜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蒜3号为指示品种,进行了薹蒜兼用大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蒜薹、蒜头产量以62.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9 652.8、32 440.5 kg/hm2。综合考虑薹茎、蒜头及其产量等产品性状,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建议种植密度以行距16 cm、株距16 cm,即39.1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比较了野蒜与2种普通大蒜(苍山蒜和金乡蒜)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及形态指标差异,探究野蒜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野蒜与普通大蒜相比植株长势较弱,其株高、叶宽、假茎长、假茎粗均显著低于普通大蒜,但叶长与株幅差异不显著。野蒜蒜薹长和薹粗与普通大蒜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苞长与单薹重均明显低于普通大蒜。野蒜平均单头鲜重明显低于普通大蒜,鳞茎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大蒜外,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大蒜,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早蒜1号为指示品种进行的薹用大蒜覆膜秋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22.5 cm,株距7 cm,密度63.45万株/hm~2时大蒜主要性状表现良好,蒜薹折合产量最高,为6 481.5 kg/hm~2,蒜头折合产量为13 185.2 kg/hm~2。综合考虑,建议薹用大蒜覆膜栽培种植密度为60万~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谷子的最佳种植方式,以晋谷21号、晋谷56号和长农35号为试材,在两种行距、三种留苗方式共6个处理下,测定谷子绿叶面积、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与等行距种植(40 cm+40 cm)相比,宽窄行种植(20 cm+60 cm)能使谷子的绿叶面积增加,根重增加,穗长提高,穗粒重增加,小区产量也有所提高;宽窄行种植以每穴留苗1株和3株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湖北种植的大蒜(Allium sativum L.)品种,对收集的13个大蒜品种的单株重和鳞茎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31的单株重和鳞茎重均最高,而且抗病性较强,适合在湖北栽培;汉源大蒜的单株重较高,抗病性较强,作为蒜苗品种适合在湖北栽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生育性状指标中,单株重和株高、假茎长、假茎粗、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鳞茎生育指标中,鳞茎重和鳞芽重、鳞茎横径、鳞茎纵径、鳞芽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蒜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密度与行距对协玉3号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36-941
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等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宽窄行60 cm+40 cm共3个行距和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植株性状以及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对其株高、穗位高、第3节茎粗、雄花分枝、穗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植株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万株/hm2和60 cm等行距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 646.70 kg/hm2。因此,增宽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密度是实现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超高产的有效途径,对山西省中部水浇地条件下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3个大蒜品种蒜苗生物量、蒜薹产量、大蒜产量及蒜头大小4个性状对比研究和对9个密度设置的大蒜产量对比,得出JSW-2、JSW-1两品种大蒜产量及蒜头大小显著优于其他品种,可作为焦作地区蒜用大蒜新品种推广;SL-2、SL-4、JSZ-1、SL-1四个品种蒜苗生物量显著优于其余9个品种,是很有前途的苗蒜生产品种;SL-2、JBW、JSZ-1三个品种抽薹时期早且蒜薹产量及品质均佳,是极具推广价值的薹用大蒜品种;在焦作地区的立地条件下,大蒜种植采用6 cm×25 cm、8 cm×20 cm、10 cm×20 cm三个不同株行距的密度设置,不仅能得到高产量的大蒜,而且能保证大蒜个头级别。  相似文献   

16.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春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春谷子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长农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春谷子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下春谷子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出谷率、千粒质量和穗数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的单穗质量、单穗粒质量、倒伏率与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春谷子在4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方式(20 cm+40 cm)较等行距种植(30 cm+30 cm)的产量分别提高0.59%,2.74%,4.01%和1.80%,在密度为3万株/hm2条件下产量达最高,为4 903.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自留种长凝大蒜、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等3个不同种源地大蒜的农艺性状和鳞茎综合品质,为筛选适宜在长凝区域种植的大蒜种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长凝大蒜(自留种)、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进行田间试验,采集株高、假茎直径、鳞茎高、鳞茎直径、鳞茎单重等10项农艺性状,并检测成熟鳞茎中总糖、干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硒、锌、维生素C、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采用模糊评价隶属函数法对鳞茎综合品质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平遥大蒜的株高、假茎直径、蒜苔长、单蒜苔质量、鳞茎高、鳞茎直径、鳞茎单重等7项农艺性状指标显著高于长凝大蒜和武威大蒜(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蒜鳞茎单重与鳞茎高、鳞茎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株高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长凝大蒜、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三者鳞茎中的总糖、干物质、锌、维生素C、氨基酸总量、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差别不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平遥大蒜鳞茎综合品质最佳,长凝大蒜次之,武威大蒜第三。[结论]平遥大蒜具有单位产量高、蒜头外观商品性状好、蒜头综合品质佳的特点,可以作为种植高品质长凝大蒜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21份薹蒜材料,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研究薹蒜播种至采薹时间与其他12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薹蒜13个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相关分析表明,薹蒜的叶长、叶宽、假茎高、假茎粗、薹长及薹粗与播种至采薹时间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61、-0.79、-0.67、-0.76和-0.69。通径分析表明,薹蒜叶长、假茎粗对播种至采薹时间影响较大。结合回归方程,说明薹蒜叶长、假茎粗为影响蒜薹收获时间的主要因素,以上性状可以作为选育早熟薹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酒用糯高粱红粱丰1号在贵州地区种植时的最佳株距和行距,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红粱丰1号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对红粱丰1号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和株距的增加,产量、株高、穗长、茎粗、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单宁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在贵州地区种植红粱丰1号时,以行距为70 cm、株距为25 cm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