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发与水稻机械旱栽秧相配套的保水性好、物理性状优良的钵土,进行不同营养土组成对钵土保水性及秧苗耐旱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黄壤土、砂姜黑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其最高硬度值分别达3 620 g和3 800 g,且变硬速度快、物理性状差;而豆粕+黄壤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最高硬度值仅为3 213g,硬度值大幅降低,且推迟钵土变硬速度、物理性状明显改善。由黄壤土、砂姜黑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秧苗失水速度快,萎蔫率高;而豆粕+黄壤土作为营养土组成的钵土秧苗含水率最高,比黄壤土提高6. 52%,萎蔫率最低,比黄壤土降低15. 5%。因此,黄壤土添加豆粕能使钵土变硬速度推迟、物理性状明显改善,大幅降低秧苗萎蔫率、延缓秧苗失水速度,可作为旱移栽钵土材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2ZY–1型烟草移栽机移栽立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2ZY–1型烟草移栽机移栽立苗角度的4个因素(土壤含水率、移栽深度、烟苗高度、移栽速度)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烟苗立苗角度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移栽深度、土壤含水率、移栽速度、移栽高度。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30%、移栽深度10~12 cm、烟苗移栽高度20 cm、移栽速度1.0 m/s时,烟苗立苗角度为80°,立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基于水稻机械旱栽秧技术这种新的节水轻简栽培方法,开展了移栽过程中秧龄、秧苗形态对秧苗萎蔫及覆水后返青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去土秧苗相比,带土团秧苗移栽后0.5 h墩萎蔫率仅为60%,墩萎蔫度为0.6,秧苗耐萎蔫效果明显;带土团秧苗覆水后24 h墩返青率即达到57.1%,且墩新根数达到1.5条,秧苗返青及新根快发优势明显;秧龄为20 d的秧苗移栽后2 h墩萎蔫率仅为55.6%,覆水后14 h的墩返青率已达83.3%,相比其它秧龄秧苗具有较强的耐萎蔫性和快速返青性能。因此,带土团秧苗为水稻机械旱移栽过程中较理想的秧苗形态,20 d秧龄为水稻机械旱栽秧的最佳秧龄。  相似文献   

4.
一、常见育苗移栽方式及特点1.苗床育苗移栽苗床育苗移栽操作简单方便,但移栽后需缓苗,且秧苗成活率低、成熟期晚。2.营养钵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利用纸筒、塑料茶杯、直径8厘米的塑料带进行育苗移栽。此法的幼苗成活率高,且移栽后不用缓苗,但不利于大量集中供苗。3.钵盘育苗移栽钵盘育苗移栽的成活率较高,但对温室的要求比较严格,且成本较高。4.苗床加钵盘育苗移栽苗床加钵盘育苗移栽法不用缓苗,且秧苗成活率高、早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栽植水稻的主要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插秧、钵苗移栽以及直播。其中钵苗移栽由于秧苗带营养钵,且浅植于温度比较高、营养较为集中的水田表层,苗根不会受到伤害,也没有缓苗期,能够延长水稻的有效生育期,实现秧苗的等距等行,有利于水稻秧苗在田间生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与普通平盘插秧相比较而言,经过水稻钵苗移栽的水稻秧苗能够提前5到7天分蘖,能够实现低节位有效分蘖增加至20%,是目前我国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的最理想技术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栽植水稻的主要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插秧、钵苗移栽以及直播。其中钵苗移栽由于秧苗带营养钵,且浅植于温度比较高、营养较为集中的水田表层,苗根不会受到伤害,也没有缓苗期,能够延长水稻的有效生育期,实现秧苗的等距等行,有利于水稻秧苗在田间生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与普通平盘插秧相比较而言,经过水稻钵苗移栽的水稻秧苗能够提前5到7天分蘖,能够实现低节位有效分蘖增加至20%,是目前我国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的最理想技术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试制的2ZP–10型水稻钵苗抛秧机拔苗损伤率高和秧苗株距不准确的问题,设计了钵苗柔性夹持拔苗装置替代原有拔苗装置。该装置由秧盘输送带、柔性同步带夹持器、秧盘回收装置和钵苗承接输送带组成,通过同步带上柔性材料微小变形所产生的柔性夹持力拔出钵苗。在自制的水稻钵苗柔性夹持拔苗装置试验台上,以深两优5814水稻秧苗为试材,对影响秧苗损伤率、漏拔率及秧苗株距合格率的夹持间隙、夹持柔性材料、起拔角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秧苗损伤率、漏拔率及秧苗株距合格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夹持间隙、夹持柔性材料、起拔角;当夹持间隙为0 mm、夹持柔性材料为海绵、起拔角为30°时,秧苗损伤率、漏拔率、秧苗株距合格率分别为2.00%、5.00%、91.00%,是实现水稻钵苗柔性拔苗作业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麦秸还田水稻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适合淮北地区栽种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和毯苗2种育秧方式,研究淮北地区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毯苗育秧处理比较,钵苗育秧使成熟期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对比叶质量没有明显影响。移栽后各期钵苗育秧水稻的SPAD有增加趋势,增幅因品种而异。钵苗育秧移栽后85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毯苗育秧水稻,气孔限制值下降,但穗后处理间的叶片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以上结果表明,钵苗育秧水稻生殖生长前、中期剑叶光合能力较强,但光合功能衰退速度略快于毯苗育秧水稻。  相似文献   

9.
目前,水稻钵育栽培技术快速发展,其关键在于取秧机构如何有效将秧苗从钵苗穴盘中拔出。为获取水稻钵苗取秧机构更佳取秧作业环境,及探索结构简单、高效、且移栽过程中对秧苗损伤小的取秧技术,通过钵苗拔取力测试试验台对钵盘秧苗进行拔取性能的试验及研究。选取钵苗品种、秧龄、取秧位置和取秧角度4个因素作为测试对象,研究其与拔取力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秧苗品种主要通过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对秧苗拔取力产生影响,根系越发达,分布空间大,裸露越多,拔取力越大;秧龄对秧苗拔取力影响较小;秧苗拔取力随着取秧位置离钵体上表面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取秧角度为45°时秧苗拔取力较小;在取秧位置15 mm,取秧角度45°,秧龄19 d时,取秧效果较好;在整个取秧过程中,秧苗拔取力均未超过5 N,小于秧苗的抗拉断力值5.59 N。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西瓜钵苗茎秆纤细和大株冠造成的取秧、输送过程中秧苗脱落和取秧过程中秧苗子叶损伤问题,基于西瓜钵苗形态,设计一种夹护式西瓜钵苗自动移栽机构,探入式取钵移栽可保护秧苗茎、冠及形态,提高移栽作业合格率。文章根据西瓜种植农艺要求及西瓜钵苗外形尺寸设定优化目标,开发对应计算机优化辅助分析软件,优化一组符合西瓜钵苗夹护移栽要求结构参数,建立机构三维模型并作运动学仿真。加工机构物理样机并作台架试验,通过高速摄影对比移栽作业实际轨迹、虚拟样机轨迹和理论计算轨迹基本一致,验证夹护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合理性。取苗试验表明,夹护式钵苗移栽机构较普通探入式移栽机构取苗成功率提高5%终稿栽植成功率提高7.5%,栽植优良率提高7.5%,栽植优良率提高15%。夹护式栽植机构各项性可满足旱地移栽要求,护苗机构明显提高栽植质量,减少秧苗脱落和株冠子叶损伤。  相似文献   

11.
酸樱桃生根试管苗直接下地移栽不能成活,通过苗床过渡后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以蛭石+珍珠岩为过渡移栽基质,成活率高达95.5%;植株有效叶片数达5片以上的条件下移栽,成活率高达97.5%;相对空气湿度在90%-100%时,移栽成活率可以稳定保持在95%以上;棚内气温为22-26℃,地温15-18℃时,对试管苗过渡移栽生长效果最好排水良好的营养土钵苗,移栽苗成活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12.
孙正 《农业科技通讯》2022,(7):85-87+133
为寻求钵苗机插水稻秧田施肥方法和适宜的化控技术,以培育出更适于水稻钵苗机插的壮秧,以迟熟中粳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材料,研究了苗期不同施肥和不同多效唑施用量对水稻钵育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施用量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秧苗素质和产量提高: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多效唑施用量增加,秧苗素质和产量提高。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以施用面肥、断奶肥、送嫁肥的同时施用多效唑1.80 kg/hm~2时秧苗素质和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本地区4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和毯苗两种育秧方式,研究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秸秆还田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与毯苗育秧方式比较,钵苗育秧使成熟期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移栽后各期钵苗育秧水稻叶片的SPAD有增加趋势,增幅因品种而异;钵苗育秧移栽后85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毯苗育秧水稻,但各处理间的叶片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移栽后100 d钵苗育秧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则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钵苗育秧水稻生殖生长前、中期剑叶光合能力较强,但由于钵苗育秧水稻光合功能衰退速度略快于毯苗育秧水稻,可能是导致处理间最终稻米产量并无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及日照对迁地保护后移栽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生长生理状况的影响及影响因素,以岷江柏移栽苗为材料,并将岷江柏按初始株高(H)分级(H≤50 cm, 50 cm相似文献   

15.
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明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移栽水稻前期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小麦秸秆覆盖还田(RM)与秸秆不还田(RR)处理为对比,分析小麦秸秆翻埋还田(RI)对移栽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与土壤性状(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及二价铁离子)的影响。【结果】RI降低了移栽水稻生长前期秧苗分蘖数、鲜重和干重;从水稻移栽至晒田初期,与RM和RR处理相比,RI处理提高了土壤水溶液电导率与二价铁离子(Fe~(2+))含量,降低了土壤pH与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秸秆处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对移栽水稻生长前期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小麦秸秆翻埋还田影响移栽水稻前期生长的原因可能与土壤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及Fe~(2+)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面向温室大棚辣椒的幼苗全自动移栽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温室大棚中蔬菜的人工移栽存在工作量大、稳定性差、操作复杂等问题,劳动力成本占据蔬菜生产成本的50%以上,研制全自动温室大棚钵苗移栽机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秧苗栽植质量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方法】(1)温室大棚钵苗移栽机采用曲柄摇杆作为夹取机构,以步进电机作为曲柄的动力来源,曲柄摇杆配合摇杆前端的夹取爪与顶出装置,将钵苗夹取至投苗筒,再由投苗筒完成栽植工作;(2)通过计算与实验,确定了曲柄、连杆、摇杆、夹取爪材质、复位弹簧劲度系数等各项数据。【结果】通过实验,得出该设备针对辣椒幼苗移栽的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为20.45%,最佳移动速度为0.4 m/s,移栽成功率达到90%。【结论】移栽机对于不同规格、含水率的钵苗有良好适应性,对钵苗夹取损伤小,相较于人工移栽与半自动移栽机性能可靠、标准化程度高,工作效率有较大提升。蔬菜移栽机构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满足自动化的钵苗移栽工作,为进一步研究经济作物从育苗到移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探索适宜的水稻钵盘育秧栽培技术模式,设计了水稻钵盘育秧抛秧、丢秧、人工栽秧3种栽培模式与水稻湿润育秧人工栽秧(对照)共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钵盘育秧栽培模式与湿润育秧人工栽秧比较,水稻生长性状有所增加,其中,分蘖率增加239~321个百分点,株高增加3.8~4.2 cm,穗实粒数增加10.4~22.9粒,结实率增加2.9~4.5个百分点,其余性状总体差异不明显;钵盘育秧丢秧和人工栽秧处理比湿润育秧亩产量分别增加24.1 kg和41.6 kg,增幅分别为3.2%和5.5%;钵盘育秧处理比对照纯收入增加192.4~305.1元/亩。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水稻钵盘育秧适宜选择丢秧和抛秧栽培模式,其次是人工栽秧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相较于毯状苗移栽,钵苗移栽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移栽装置作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决定整机工作性能.结合钵苗移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研制提供设计依据.[方法]设计了取秧机构、横向移箱机构和纵向送秧机构,通过SoildWorks建立了相应的虚拟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取秧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试制了移栽装置样机,以漏拔率和伤秧率为指标进行了取秧性能试验.[结果]在ADAMS中对移栽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出秧夹夹持点运动轨迹和位移曲线,且取秧机构在相应位置取放秧时,其左右秧夹夹持点之间距离分别为11.7 mm和0.5 mm.取秧性能试验,观测得到秧苗漏拔率(漏栽率)和伤秧率.随着取秧频率的增加略有增加,取秧频率为50次/min时取秧效果较好,移栽装置的伤秧率和漏拔率分别为2.14%和3.57%.[结论]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各机构之间运动平稳,其取秧时伤秧率和漏拔率接近行业标准,基本满足移栽要求,后期将依照试验对机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而获得较好的移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浦优22’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钵苗机插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籼交超高产水稻新品种‘浦优22'为材料,研究了制种父母本大行比、不同钵苗机插密度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钵体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扩大父母本行比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父母本行比最佳值为2:12;钵苗机插有利于发挥产量潜力,以株行距12 cm×33 cm的产量最高;秧苗期喷施多效唑对‘浦优22'钵体秧苗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根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秧苗在2—3叶期间喷施450 g/hm~2的多效唑纯量对钵苗培育壮秧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钵苗机插能够实现带土钵壮秧行穴定距地有序、无植伤精确移栽,且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发苗快。栽插密度作为水稻栽培调控最关键的技术途径之一,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对钵苗机插水稻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