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旨在明确烯酰吗啉、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分别与嘧菌酯混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作用类型,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3种单剂及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6个配比、烯酰吗啉与嘧菌酯5个配比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酯、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2.010、64.961、2.722 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与嘧菌酯15∶1、12∶1、9∶1、6∶1、3∶1、1∶1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9)∶1配比的SR值较大、增效作用较明显;烯酰吗啉与嘧菌酯4∶6、5∶5、6∶4、7∶3、8∶2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6∶4配比的SR值为1.82,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噻呋酰胺与氟环唑不同比例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噻呋酰胺与氟环唑及其8种配比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呋酰胺与氟环唑以5:1、4:1、3:1、2:1、1:1、1:2、1:3、1:4等混配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分别是0.1188、0.0897、0.0483、0.0387、0.1220、0.0997、0.0569、0.0813 μg/mL;8种混配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79、1.01、1.77、2.02、0.60、0.67、0.97、0.66。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噻呋酰胺,噻呋酰胺与氟环唑3:1和2:1配比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春雷霉素(Kasugamycin)与叶枯唑(Bismerthiazol)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e pv.lachrymanas)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采用浑浊度法测定了春雷霉素与叶枯唑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春雷霉素、叶枯唑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EC50分别为8.739、39.227mg·L-1,春雷霉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叶枯唑;春雷霉素与叶枯唑混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5个配比中,1∶5配比的SR为1.71,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明确氟硅唑与代森锰锌混配对梨黑星病菌的联合毒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硅唑、代森锰锌及其不同配比对梨黑星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硅唑与代森锰锌质量比为1:20、1:25、1:30、1:35和1:40进行复配对菌丝生长均表现为增效,其中1:25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2.68。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0%氟硅唑乳油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sni)有增效作用的混剂应用于生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醚菌酯、氟环唑及其不同比例(4∶1、3∶2、1∶1、2∶3、1∶4)混配不同浓度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使用Wadley法评价混配药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用药浓度增加,氟环唑、醚菌酯及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醚菌酯与氟环唑以1∶1比例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5.66mg/L,增效系数(SR50)为1.57,表现为增效作用,用药浓度为35 mg/L时,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分别测定烯唑醇、丙环唑、咪鲜胺杀菌剂对稻曲病病菌的毒力,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其毒力回归方程。[结果]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331 4X+5.946 5(R2=0.941 8),计算得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EC50=0.06μg/ml;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489X+6.175 1(R2=0.982 4),计算的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EC50=0.09μg/ml。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116 3X+5.032 1(R2=0.99),计算得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EC50=0.76μg/ml。[结论]烯唑醇对稻曲病菌毒力最高,丙环唑次之,咪鲜胺最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研究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橡胶炭疽病菌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性、加和性及增效性3种不同作用,不同的炭疽病菌株对同种配比的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戊唑醇与苯醚甲环唑以1∶3混配对胶孢炭疽菌RC178的增效最明显;1∶3和2∶5混配时,对尖孢炭疽菌RC169增效最佳;2∶5混配时,对胶孢炭疽菌RC227增效最优。  相似文献   

8.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高效的新配方药剂,延缓噻呋酰胺抗药性的产生,以噻呋酰胺与氟环唑两者混配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噻呋酰胺。供试的8种混配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或相加作用,其中噻呋酰胺与氟环唑按3∶1、2∶1的比例混配表现为明显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77、2.02。二者混配防治水稻纹枯病可行,其中噻呋酰胺与氟环唑以2∶1混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丙硫唑、噻呋酰胺、氟环唑及苯醚甲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结果表明,丙硫唑和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活性较高,EC50分别为0.228 1、0.290 4 mg/L;其次是噻呋酰胺,EC50为0.624 6 mg/L;苯醚甲环唑活性最差,EC50为4.404 6 mg/L。选择丙硫唑和噻呋酰胺6种配比(5∶1、3∶1、1∶1、1∶3、1∶5、1∶7)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4.96、164.91、193.19、224.93、226.61、274.09,表明两种药剂间的联合毒力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7时,增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曲病有效药剂筛选及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稻曲病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7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丙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的EC50值小于0.20μg/m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中,430 g/L戊唑醇SC 9...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及施药后的田间防病增产效果,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5.28+1.61x(r2=0.979 8),EC50=0.67 μg/mL.田间施药用量为丙环唑112.5 g/hm2,于破口前6 d和齐穗后各用药1次,田间病穗防效与病粒防效分别达68.20%和73.71%,可提高水稻产量10.62%.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0%丙硫唑悬浮剂和30%氟环唑悬浮剂毒力较高,其EC50分别为0.228mg/L、0.2904mg/L;其次为250g/L噻呋酰胺悬浮剂,EC50值为0.6246g/L;250g/L苯醚甲环唑乳油的室内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为4.4046g/L。用20%丙硫唑和250g/L噻呋酰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5:1、3:1、1:1、1:3、1:5、1:7配比,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4.96、164.91、193.19、224.93、226.61、274.09,其中两者按有效成分质量1:7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不同比例混配对西瓜蔓枯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及其5 种配比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毒力;并在田间测定了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西瓜蔓枯病防效。结果表明: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及5:1、3:1、1:1、1:3 及1:5 混配对西瓜蔓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是17.6、0.22、0.68、0.63、0.35、0.28、0.26 mg/L;共毒系数分别是182.70、134.63、124.16、104.33 和101.29。在西瓜蔓枯病发病初期连续喷施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有较好防效,推荐剂量为200~400 mg/L。烯肟菌胺与苯醚甲环唑5:1、3:1 及1:1 配比对西瓜蔓枯病具有增效作用,1:3和1:5配比具有相加作用。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可用于防治西瓜蔓枯病。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5种配比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1:1、2:1、3:1、4:1、5:1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1167、0.6126、0.1412、0.1040、0.0758、0.0661、0.0775μg/mL;这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分别是1.39、1.54、1.93、2.11、1.74,其中以4:1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杀菌剂混配对香蕉黑星病菌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抑制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剂对香蕉黑星病菌生长抑制的增效作用及最适混配比例优选。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比的增效区间为9∶1~2∶8,其中配比为6∶4和2∶8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毒力比率高,分别为1.93和2.24;共毒系数也大,分别为844.85和1 183.83。  相似文献   

17.
为防治玉米大斑病,复配不同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剂筛选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测定不同复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质量比1∶7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95.33,有效成分量为25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4.88%;氟嘧菌酯与氟环唑质量比5∶1时,共毒系数极值为439.19,有效成分量为120 g.a.i./hm2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达83.95%。氟菌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氟嘧菌酯与氟环唑复配防治玉米大斑病具有增效作用,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筛选出能够显著降低稻曲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高效药剂,以及探寻防治适期。[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测定法测定药剂对稻曲病菌的生长抑制活性,求出不同药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同时选取17种药剂进行喷药防治,评估其防效及对水稻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咪酰胺对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分别为0.04、0.07、0.12和0.11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纹曲宁、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环唑、氟环唑等化学制剂及其复配制剂对稻曲病均有70%或以上的防效。[结论]所用17种药剂在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进行喷雾防治对水稻稻曲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叶片和稻粒均无药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核桃炭疽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利用喷雾法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质量比3∶2和1∶1进行复配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1和1.57;其他配比的增效系数在0.91~1.41,表现为相加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以质量比3∶2进行混配(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5.0、166.7和250.0 mg/L时对核桃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防治效果均在80.0%以上,分别与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25 g/L+嘧菌酯2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62.5、216.7和325.0 mg/L时的防治效果相当;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0 mg/L的林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L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 mg/L的防治效果稍低。【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3∶2混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50%氟环唑悬浮剂2种药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研究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乳油用量300 m L/hm2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较佳,50%氟环唑悬浮剂用量150 g/hm2的防治效果与前者相当。2种药剂都是防治水稻稻曲病较理想的农药,在水稻破口前7 d和齐穗期各用药1次可有效防治稻曲病,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