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1发病原因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  相似文献   

2.
赵丰 《烟台果树》1999,(1):42-42
防治时间防治对象防治措施1月初~2月中旬疮痂病、杏疔病等枝、果、叶病害,11.剪除病枝,清除落叶,剪掉天幕毛虫卵环。介壳虫、毛虫等越冬虫、卵。 12.用硬毛刷刷掉蚧壳虫壳体。2月下旬~萌芽前流胶病、细菌性穿孔病等枝干病害。1.喷5~7度石硫合剂。2.刮除流胶病块,涂抹3~5倍康茵灵,或2~5倍苹腐速克灵。顿甍后~4月下旬桃虎越冬成虫。地面喷50%辛硫磷乳油300~400倍液。4月末~5月中旬疮痂病、细菌性穿孔病等果、枝病害,球坚蚧、天幕毛虫等枝干害虫。1.喷14.5%多效灵1000~1200倍液防疮痂病、细菌性穿孔病。2.50%多霉清1200~1500倍液…  相似文献   

3.
1 疮痂病和褐斑病 1)疮痂病。为细菌性病害,叶、茎、果均可发病。叶片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斑点,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有不规则隆起,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上部有时青枯萎蔫。茎秆发病茎内变褐,有纵裂现象,潮湿时出现菌脓。果实发病有隆起的白色圆点。可用速补800倍液、柔通800倍液、农用链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1000~1500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部病害诊断及其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泰州和南通等银杏产区的叶部病害调查及对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发现危害银杏叶片的病害有5种:根杏黑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环斑病和黄化病。经分离和鉴定的病原菌有4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sp.)。进而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12年生朝辉和10年生红珊瑚桃为试材,进行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防治桃疮痂病、穿孔病试验.结果表明,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桃疮痂病的防治达76.84%,600和800倍液对穿孔病的防治达78.04%和72.34%,均优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等常用杀菌剂来防治桃疮痂病和桃穿孔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6.
柑橘疮痂病是世界性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该病原对苯并咪唑类药剂抗药性明显,筛选替代药剂已成为柑橘病害防治研究的重要工作。为此,笔者于1999~2000年连续二年进行了20%噻菌铜胶悬剂防治柑橘疮痂病田间药效试验,获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对引起番茄细菌性病害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Cmm)、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以及疮痂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Xcv),建立了四重PCR检测技术,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根据gap1基因设计Pst特异性引物BW-F/BW-R,经PCR条件优化,扩增出了375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设计的引物与已报道的3种细菌特异性引物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次数以及延伸时间,探索影响四重PCR扩增的因素,优化了其反应体系。四重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对BW-F/BW-R、Fan1/Fan2、RS-1-F/RS-3-R和XCVF/XCVR可分别扩增出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长度为375、146、716和517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反应体系退火温度为57.1 ℃,4对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24、0.16、0.16和0.08 μmol ? L-1,延伸时间45 s,35个循环。该四重PCR反应体系可快速检测田间番茄发病植株中的细菌性斑点病菌、溃疡病菌、青枯病菌和疮痂病菌,灵敏度达到10-1 ng ? μL-1。  相似文献   

8.
正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1发病原因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生,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40℃,最适温度为27~30℃,在  相似文献   

9.
戊唑醇是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杀菌剂,剂型为12.5%微乳剂,主要成分为戊唑醇,防病机理主要是抑制病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广泛用于防治白粉属、丙锈菌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农药登记证号为LS20011291。农业部登记:喷雾使用2000-3000倍液(41.7-62.5mg/hm^2),可有效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辣椒疮痂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与质量.根据田间病害发生动态和危害程度,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严格掌握好施药时间,用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既能有效地把病害控制在最低水平,又能使辣椒无公害,保证其食用安全性.现将辣椒疮痂病病害防治方法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和辣椒,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突变菌株(Mutant)、噬菌体(Phage)、其他生防菌及活性剂等生防因子防治番茄疮痂病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病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该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带来了困难。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2005 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河南、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一般病田叶发病率为10 %~25 %,严重时可达60 %~70 %,甚至100 %。  相似文献   

13.
代森锰锌和锰锌克菌多防治柑桔疮痂病田间药效试验崔伯法(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黄岩317400)1993年受河北省广宗县化工厂委托,用代森锰锌和锰锌克菌多二种农药对柑桔疮痂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及方法1、供试药剂与处理...  相似文献   

14.
消除菌源 ,把好南丰蜜桔疮痂病初次侵染期早防早治关 ,是杜绝南丰蜜桔疮痂病危害的关键措施。2 0 0 2年南丰蜜桔采收季节 ,笔者到部分乡、村进行调查 ,发现各地疮痂病仍然发生普遍 ,一般桔园疮痂病果率 2 0 %~ 30 %左右 ,较重桔园病果率达 78.9%。这是与病害初次侵染期未及早进行药剂防治分不开的。2 0 0 2年《江西园艺》第 1期曾刊出本人撰写的《南丰蜜桔疮痂病日益猖獗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文 ,文章阐明危害南丰蜜桔最普遍而严重的疮痂病害是否发生和严重发生由 4个因素来决定 ,即菌源、气候、品种和栽培技术 ,而菌源又是决定性因素。当前…  相似文献   

15.
番茄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疮痂病,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番茄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番茄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番茄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1 发病原因 番茄疮痂病病原物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 toria(Doidge)Dowson,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链生,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40℃,最适温度为27~30℃,在59℃条件下,经10分钟可致病菌死亡.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还危害甜(辣)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7.
柑桔疮痂病是柑桔主要病害之一.据八二年调查市区柑桔疮痂病叶发病率44.21%~73.77%,幼果发病率57.77%~74.79%,常导致落叶、落果、影响树势,降低产量和果品质量.柑桔疮痂病的防治,现常用农药为波尔多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果园单独连续喷布波尔多液会导致螨类、蚧类、粉虱类的猖獗,而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疮痂病效果不及波尔多液好.为此,我们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和现行常用农药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柑桔疮痂病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辣椒栽培面积的扩大和世界范围的种子流通,辣椒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的发生日趋严重,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以色列、希腊、南部非洲、古巴及智利等近60 个国家,细菌性疮痂病已成为辣椒上主要的细菌
病害,给生产造成严重威胁(Cook &; Stall,1982)。在雨季到来时往往引起季节性大流行,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威胁着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如美国
的佛罗里达州,平均每年因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 %以上。我国对辣椒细菌性疮痂病研究较晚,20 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报道。随后,在内蒙古、甘肃、贵州、东北三省、山西、安徽、山东、河北、浙江、湖南、新疆和云南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防治困难等特点,辣椒细菌性疮痂病在我国迅速发生并蔓延。1991 年孙福在等报道了该病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和北京等地区不断发生和蔓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掌握辣椒细菌性疮痂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病的大规模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红枣缩果病病果样品为试材,通过常规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和田间药剂试验,研究巴州地区红枣缩果病病原菌种类以及常用杀菌剂对该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采集缩果病典型病样38份中,分离获得了156个菌株,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154个,占总菌株数的98.72%;镰刀菌Fusarium2个,占1.28%。确定巴州地区红枣缩果病是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ies)Keissle所致的真菌性病害。80%大生M-45WP、75%百菌清WP和50%多菌灵WP在7月中旬以前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防治枣缩果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20.
2019年桂林番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海文  潘玲华  吴永琼  阳颖  熊俏  管欢 《蔬菜》2021,(12):37-40
为保障桂林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2019年对桂林市雁山区、平乐县、临桂区、全州县、资源县、龙胜县、永福县等番茄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桂林番茄病害种类较多,包括白绢病、棒孢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立枯病、煤霉病、煤污病、叶霉病、晚疫病、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黄化曲叶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其中番茄青枯病、细菌性斑点病分布广、危害重,是桂林番茄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