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超声波对大豆蛋白增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歧  李荣和  齐斌  刘蕾  陈进国 《大豆科学》2001,20(2):102-104
为了提高大豆深加工产品的得率和蛋白质含量,利用超声波处理大豆经湿磨后的浆潭混合液态物,产生超声空化效应,提高大豆蛋白的溶出率,减少大豆蛋白在豆渣中的残留,试验表明:超声提取技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溶出率,从而使豆乳蛋白含量相对提高6.6%,豆乳干物质重量相对提高11.6%。该技术对于传统大豆制品及现代大豆加工新产品如豆奶、速溶豆粉及分离蛋白、农缩蛋白等产品的生产均具有提高蛋白含量、增加得率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豆浆用大豆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浆(Soymilk)是将大豆经脱皮或不脱皮,经浸泡或不浸泡、加水研磨、加热使蛋白质等有效成分溶出,除去豆渣后所得的总固形物含量在6%以上的乳状液[1]。豆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还含有维生素B1、B2和烟酸,此外,还含有铁、钙等矿物质,营养非常丰富,且易于消化吸  相似文献   

3.
豆浆粒径与豆浆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脱皮大豆和脱皮大豆为原料,利用3种主流家用豆浆机(九阳精磨豆浆机JY1、美的无网豆浆机MS、九阳无网豆浆机JY2)分别制备干豆及湿豆豆浆,分析不同豆浆机所制豆浆的粒径及粒度分布规律,进而分析粒径与豆浆品质及蛋白质吸收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Y2制备豆浆的体积平均粒径D[4,3]最大,MS豆浆的D[4,3]次之,JY1豆浆的D[4,3]最小。湿豆豆浆体积平均粒径小于干豆豆浆,蛋白质含量、蛋白吸收率及感官评分(脱皮豆除外)亦显著高于干豆豆浆,说明湿法可以减小豆浆的粒径,提高原料利用率。脱皮湿豆豆浆感官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浸泡过程中脂肪氧化酶被激活而产生不良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对胶体磨技术自制的全豆豆浆和一般机械磨加工的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的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通过营养成分检测对全豆豆浆和永和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同时将检测的全豆豆浆营养成分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普通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豆豆浆口感浓厚,细腻爽滑,豆香味浓郁,无豆腥味,感官评价总得分高于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豆豆浆中蛋白质、脂肪、总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脂及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永和豆浆,更高于普通豆浆。全豆豆浆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豆浆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冷泡茶”(Cold-brewing tea)因其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鲜爽味且兼具饮用便利性,已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新型茶饮。文章系统研究了7个市售冷泡绿茶以及1个自制冷泡龙井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其冷水浸出规律。结果表明,冷泡茶的含水率在4.12%~12.95%之间,差异较大;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范围分别在34.06%~45.32%、23.99%~32.04%、3.03%~4.22%和2.78%~3.21%。随着冷水浸泡时间延长,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均逐渐增加。冷水浸泡40 min,所有样品的茶汤中水浸出物溶出率为19.7%~51.4%、茶多酚溶出率5.3%~19.0%、氨基酸溶出率24.4%~93.1%、咖啡碱溶出率在18.4%~39.3%。冲泡方式显著影响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溶出率,冲泡20 min后茶多酚冷/热水溶出比为0.30~0.60、咖啡碱冷/热水溶出比为0.18~0.34、游离氨基酸冷/热水溶出比超过0.70,冷水浸泡茶汤中游离氨基酸溶出率较茶多酚和咖啡碱高,是冷泡绿茶口感更加鲜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冷泡茶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新型冷泡茶产品开...  相似文献   

6.
芦叶青  华欲飞  陈业明  于爱霞 《大豆科学》2013,32(1):107-110,114
以核桃浆和豆浆为原料,不添加其他稳定剂制作饮料,研究了该饮料的稳定性及蛋白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与核桃浆相比,核桃浆豆浆饮料的离心沉淀率和油脂上浮率至少分别下降了63.84%和59.02%,且粒径分布从10~100μm减至1~10μm,饮料中无絮状物质生成,保持稳定状态;随着饮料中豆浆比例的增加,饮料稳定性增加;当核豆比例为1∶2(总蛋白含量1.6%)时,核桃蛋白溶解率最高可达87.99%,稳定性最好,此后,豆浆比例继续增加对稳定性影响不大。饮料的蛋白营养价值通过氨基酸组成反映,结果表明豆浆可有效补充核桃浆中的赖氨酸,当豆浆比例超过50%时,饮料赖氨酸含量满足氨基酸参考模式,符合蛋白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7.
田亚  胡萍  王电  谭华 《大豆科学》2018,(3):438-444
针对千张豆腐生产工艺中的点卤工艺影响产品品质及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在传统千张豆腐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机制千张豆腐生产工艺中的点卤工艺进行标准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点卤工艺中的凝固剂种类、添加量、点浆温度、豆浆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结合感官评分、理化指标测定及质构特性分析得出的千张豆腐点卤工艺标准化参数为:凝固剂石膏与盐卤的配比(g∶g)为1.875∶1.100、点浆温度85℃、豆浆浓度9°。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化生产的千张豆腐与传统工艺制作的千张豆腐相比质量显著提高,含水量增加4.92%,总蛋白质含量增加2.87%,出品率增加7.87%,弹性增加1.63 mm,咀嚼性增加20.92 m J,硬度降低313.00 g,粘性降低0.03 m J,损耗率降低3.36%。  相似文献   

8.
赵颖  张利 《茶叶科学》2011,31(6):479-484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蒙山茶鲜叶及其浸出液中矿质元素Ca、Mg、Fe、Mn、Cu、Zn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出茶叶浸出液中各元素溶出率。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鲜叶中各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讨论了各元素在茶叶中季节性变化规率。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各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Ca>Mg>Mn>Fe>Zn>Cu;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茶叶中Ca和Mg元素,Fe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趋势,Ca和Zn元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不同元素的溶出率与该元素在茶叶中存在形态相关,而与其在茶叶中含量及采摘季节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交转育构建o2突变型的近等基因系CAL58/o2,对其子粒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与CAL58相比,CAL58/o2中淀粉颗粒排列松散,形状更加规则,CAL58/o2子粒中蛋白体体积变小。分析子粒的营养成分,CAL58/o2赖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了55.88%,氨基酸总量显著减少9.79%,粗蛋白显著减少8.86%,粗脂肪显著增加30.96%,粗淀粉显著增加5.87%。同时,提取成熟子粒醇溶蛋白进行比较,CAL58/o2子粒的α、β-醇溶蛋白含量明显降低,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通过改变豆浆工艺来调控酸浆豆干的品质,分析豆浆制备工艺对酸浆豆干品质的相关影响。以生豆、熟豆、浸泡豆为原料,分别采用磨浆法、粉碎冲浆法制备生浆,制浆水温设置为10,30,50,70,90℃。分别以生浆法、熟浆法制作熟浆,再制作豆干,对酸浆豆干的出品率、水分含量、保水性、蛋白质含量及质构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方式下,生浆法制得豆干出品率、水分含量及保水性均高于熟浆法,磨浆水温为70℃下采用生浆法制作的豆干出品率最高可以达到193.4%。豆干中蛋白质含量随制浆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熟浆法所制得豆干中蛋白含量高于生浆法制的豆干,在磨浆水温为90℃下采用熟浆法制作的豆干蛋白质含量最高可以达到22.6%。随制浆水温升高,豆干的胶着性、咀嚼性及回复性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五凤香茗(烘青类)和苍南翠龙(扁型茶类)为研究对象,设定适宜的润茶条件,比较润茶过程对这两种不同加工而成的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润茶有利于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品质成分的溶出。不同润茶时间,物质溶出量不同,氨基酸溶出速度快,茶多酚和咖啡碱溶出较缓。润茶时表现为烘青类的"五凤香茗"中物质溶出比扁型茶类的"苍南翠龙"快速,润茶70 s~80 s时,物质溶出量处较高水平。润茶用水量20 m L、35 m L、50 m L时,物质溶出量差异大,两种类型茶润茶用水量由20 m L增加至35 m L时,三种主要品质成分溶出量增幅大于50%;润茶用水量从35 m L增加至50 m L时,物质溶出量的增幅差距缩小。以物质最大幅度溶出量考虑,冲泡3 g干茶,茶水比1∶50时,选择35 m L润茶用水量为合适。茶水冲泡后的3 min~5 min内,茶汤中的主要品质成分物质溶出量随时间延长,溶出量增加,但不同时间段增加速率不同,咖啡碱随时间延长,溶出速率增加,氨基酸和茶多酚则是在冲泡4分钟时,溶出速率最快。经润茶后的茶叶再续水冲泡,茶汤上、下层的均匀程度优于直接冲泡;不同冲泡方式均表现为上、下层茶汤中茶多酚、咖啡碱差异大,氨基酸差异小。  相似文献   

12.
崂山绿茶矿质元素溶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青岛崂山绿茶中9种矿质元素的溶出特性进行研究,考查了冲泡水温、浸泡时间和冲泡方式等因素对浸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的浸出量受冲泡水温、浸泡时间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元素在80℃~90℃水温下溶出量可达最大,而冲泡时间以30min为佳。煮茶时茶汁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泡茶时第二泡浸出量仍可达第一泡的50%以上,证实了崂山绿茶具有营养丰富、耐冲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36种玉米基因型材料,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接种前冷藏以及田间早期对雄穗注射一定浓度的2,4-D和在接种前用一定浓度的2,4-D浸泡雄穗对出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培养基 N6(微量元素) 2,4-D2mg/L KT2mg/L 水解酪蛋白(CH)500mg/L 活性炭0.2% 糖12% 琼脂6.5g的诱导培养基中,36个基因型玉米中只有7个基因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博丰5号在接种前用4℃冷藏7d出愈率可增加3.71%;SB304在13~14叶期用2,4-D注射雄穗能有效提高其出愈率;金象4号雄穗在接种前用2,4-D浸泡,随着2,4-D浓度的增加或浸泡时间的加长,其出愈率都在增加。  相似文献   

14.
保水剂A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溶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橡胶树专用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保水剂,研究其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释放的影响,并利用经验方程对肥料养分释放曲线进行拟合,以期为开发新型橡胶专用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缓释效果随着保水剂A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寻找到较好的模型进行拟合研究,运用双常数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溶出速率曲线和累积溶出率曲线分别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 8~1.000 0和0.992 3~0.999 9,并得出保水剂A用量与缓释效果的关系,提出以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溶出抑制率的显著性来确定缓/控释材料的最佳用量,保水剂A的用量在5.0%~6.0%之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分析法对两种铁观音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表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溶出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科学指导饮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依次用沸水冲泡2min、3mi n、5min后,每次所冲泡茶汤中的茶多酚浓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80-300μg/mL);同等冲泡条件下,茶氨酸与咖啡碱更易浸出于茶汤,儿茶素的浸出率高于茶多酚。铁观音茶经3次沸水冲泡后,影响茶汤滋味的儿茶素、茶多酚等成分的累计浸出率分别为30%和10%左右,茶氨酸累计浸出30%左右,咖啡碱最高累计浸出50%左右,进一步印证了铁观音茶是一类较耐泡的茶叶。  相似文献   

16.
国产大豆蛋白水分含量参差不齐,相差2%~3%,影响加工参数及产品质量,将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于大豆及豆粕的水分、蛋白质、残油含量的快速检测,通过快速检测保证了加工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准确性,其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并根据大豆质量进行分级存储,实现了分级储存及加工,根据大豆原粮的水分,通过润湿器与2%左右温水进行增压润湿,脱皮效率高达80%以上,粕中残油降低为0.5%,生产出48.0%以上的高蛋白粕,润湿脱皮提高了大豆产品的档次。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香菇菌渣在马铃薯栽培上的应用,完善与丰富其栽培模式。试验采用室内分析与田间试验法,分析香菇菌渣的营养成分,研究香菇菌渣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菌渣中营养成分丰富、含量高;施用量为1 752 kg/hm2时,马铃薯折合产量达到最大,为31.20 t/hm2,比对照提高6.1%,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分别达到72.4 cm,1.376 cm,7.06 c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香菇菌渣的施用对马铃薯品质有提高与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大鹏  刘晶 《茶叶》2016,(2):73-75
通过ICP法检测了四种福鼎白茶中铝及铅元素的含量及其溶出特性,比对不同等级的福鼎白茶,粗放管理与正常管理茶园中的同级别茶,以及新工艺白茶饼与散白茶中两种不同元素的含量以及溶出特性的差别。结果显示白毫银针中铝和铅元素含量比低等级的白牡丹低;而粗放管理茶园中茶叶的铝和铅元素含量与精细管理茶园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溶出率结果显示,新工艺白茶饼的元素溶出率较同级别传统工艺的白茶低。  相似文献   

19.
不同大豆品种豆浆口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供试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出浆量和出渣量是不同的,且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出浆量与籽粒的大小、蛋白质、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相关不显著。豆浆的口感与出浆量和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关系不显著。不同品种后代间豆浆的部分感官指标存在差异。垦丰10、垦丰15、垦丰16、垦丰18、垦丰20可作为选育豆浆用大豆品种的亲本使用。垦09-235、垦09-1725、垦09-1443和垦09-1022可以作为优质豆浆专用大豆品种利用。  相似文献   

20.
干豆乳产量,品质与籽粒营养成分及其抽提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钱虎君  盖钧益 《大豆科学》1999,18(2):139-146
以分层抽样所得的261个全国大豆品种为材料,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干豆乳产量、品质与籽粒营养成发及其抽提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提高蛋白率一提高干豆乳产量的关系最大。。提高脂肪抽提率、总糖抽提率和降低籽粒部糖仰望民能较大地促进干豆乳产量的提高。豆乳品质与籽粒营养成分的关系比与营养成分抽率的关系密切,提高籽粒蛋白含量不仅有较大地促进干豆乳蛋白含量的提高,还能较大地促进干豆乳蛋含量的提高;提高籽粒脂肪含量能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