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十一五”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先传  徐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24+9244-9224,9244
利用2006~2010年安徽省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对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2.
翁翎燕  苏建莹  张芳怡  陈东湘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46-6947,6958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广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不断提高,但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加强,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土地集约利用应加大对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视与投入。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rcGIS为平台,基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构建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吉林省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水平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吉林省生态环境主要制约因子为水资源瓶颈与土壤侵蚀;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实施后,吉林省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由2010年的66.37增长至2015年的70.69,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各分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植被覆盖度进一步增大,土壤侵蚀状况明显好转,土地适宜程度显著提高,水资源瓶颈因素有所缓解;“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利于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了解与掌握黄土高原区小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具有重要作用。以山西省三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中的评价体系,基于RS和GIS方法,获取了1990年、2000年、20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分布图,对三川河流域及其子流域21 a间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川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状况类型为良好和一般,21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先明显变好后逐渐变差,整体上生态环境状况转好;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和良好的地区位于流域的东北部(北川河和东川河子流域内);海拔1 000 m、坡度20°的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最差,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李俊有  王志春 《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87-189,191
依据赤峰市2004~2006年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估赤峰市气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2004~2006年气候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生态概况、气候概况、主要气候灾害、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大气干尘降物等的监测评估,为各级决策和生产科研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分区分类实施长远生态建设规划提供气候生态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6.
赤峰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赤峰市2004-2006年的气候生态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估该市气候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内容包括2004-2006年气候生态敏感区的基本生态概况、气候概况、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大气尘降物等的监测评估,提出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为分区分类实施长远生态建设与规划提供气候生态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宁夏月牙湖生态移民区2010年与2012年2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并且与实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生态移民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对移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规划调整,移民区天然草地、沙地面积明显减少,而耕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移民对改善当地土地利用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标准,研究区2010—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信息。采用Markov模型、退化草地动态变化度、转类指数和景观指数对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表明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状况良好,未退化草甸与未退化草原在整个流域占绝对优势,是流域面积的38%。2000-2010年期间,流域草地变化不大,退化草地转类指数为-0.0384;草地变化整体上呈极轻微退化趋势,在这11a期间呈现先退化、后改善的状况。流域内不同退化草地类别的空间景观格局表现比较稳定。青海湖流域的优势草地类别是未退化草甸,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2000-2010年期间该类别的动态变化度为1.82%,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时空变化都比较稳定。中度退化草甸是退化最明显的类别,即使在流域草地呈改善状况的2006-2010年期间,有近7.4万hm2退化为重度退化草甸,占中度退化草甸转变为其他类别的65%。流域中与其他类别相互转换频繁,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类型是轻度、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原,在流域草地退化发生改善的2006-2010年期间,这3个类别的动态变化度达到15%-21%之间;空间上它们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青海湖北部以及环青海湖区域。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昆明市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宇飞  施玉  丁伟  赵小飞  柏家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60-17261,17269
以云南省昆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以生态安全的相关安全评价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括3个层次、共29个指标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0年昆明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城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标得分分别为-0.546、-1.240、2.865、1.636、2.239,生态安全综合得分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可见,昆明市生态安全总体状况呈波动状态,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昆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应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0.
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 ~ 2012年生态环境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确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给出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终对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以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来看,生态综合指标数由2001年的0.013 7增长至2009年的0.475 8,该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状态.从2010年开始环境状况逐年得到改善,2012年生态综合指标数为0.940 0,属良性状况.生态综合指标数的增长说明昌吉州政府重视及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向好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以"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和2011-2020年朝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为治理目标.根据朝阳市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特点,将朝阳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为三个区、三个阶段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提供的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对2010年春季克什克腾旗境内的达里湖水域面积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水质变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变化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和评估,从生态气候角度提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为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趋利避害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数据源,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14个指标对该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0 a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2006年最低(0.246),2010年最高(0.540);总体质量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污染加重的潜在危机;为此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贵州农业科学》的办刊水平,客观、公正地了解《贵州农业科学》的发展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6-2010年《贵州农业科学》主要引证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载文量为298~434篇,平均358.7篇/年;改为月刊后的第1年(2009年)最高,达880.5篇/年.总被引频次2007年为1 014次,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2 108次和2 693次,改月刊后总被引频次同比增长更快.2006年影响因子为0.318,2007年后均保持在0.5以上,呈缓慢的上升趋势,2010年达0.622.2006年即年指标仅0.027,2007年达0.085,但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被引期刊数2006年仅239个,2010年达474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被引半衰期呈波浪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基金论文比,2006-2008年分别为0.62~0.69,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0.74和0.84,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济南机场周围的秸秆焚烧问题,实现秸秆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转化,改变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开创一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2006年山东省农业厅争取省财政支持,安排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数据源,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14个指标对该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0 a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2006年最低(0.246),2010年最高(0.540);总体质量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污染加重的潜在危机;为此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未利用地时空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和田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栅格数据,运用GIS技术,通过计算和田地区4个研究时段未利用地的变化率、变化率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来测度未利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1)荒草地、沙地与戈壁两种地类的转化,是和田地区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和田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农牧业快速发展、生态用地过度转型为耕地和牧草地使和田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3)近30年间,和田地区生态风险程度不断上升,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和田地区生态状况仍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迅速的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研究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壤水分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并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环首都经济圈10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环首都经济圈各土地利用类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2006年相对于2001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差,2011年相对于2006年和2001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转好,且变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为环首都经济圈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cm Dynamics,SD)原理方法,选取艾比湖流域主要城市——精河县,利用SD软件VENSIM5.11A构建精河县水资源的供需状况SD模型.利用2000 ~ 2010年的历史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拟2010 ~ 2030年精河县城市需水量预测.通过调节社会经济和人口、生态环境等变量参数,提出3个比较方案,在保护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平衡及生态安全前提下,比较得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为精河县乃至整个艾比湖流域其他重要城市发展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2006~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为着眼点,对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促进该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