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分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保留不同萌芽条数即不密度的林分生长,生物量及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伐桩保留1-2株萌芽条的林分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全留萌芽条的林分;提出保留适宜萌芽条数量、合理整理萌芽条的时间和方法等林分密度管理技术措施,综合考虑培育目标和立地条件,提出巨尾桉二代萌芽林分密度应以1650-2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尾巨桉萌芽更新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清理方式进行了尾巨桉萌芽更新造林,对更新林分的萌芽率、生长情况、林地肥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免炼山方式林分的萌芽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3年生每公顷蓄积比炼山方式的分别高出16%、6.2%、6.4%、36.1%;采用免炼山方式进行萌芽更新造林,能有效提高林地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依据所设固定样地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炼山与未炼山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地清理方式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林分郁闭前,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群落的灌草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炼山清理的低于未炼山清理的,但炼山清理有利于灌草类植物在巨尾桉人工林幼林期的迁入与定居。  相似文献   

4.
尾巨桉具有很强萌芽能力,采用科学的更新技术培育二代萌芽林分,具有省时省力省成本和生长快等优点。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主要技术为:选好保留萌芽条林分、做好伐后迹地清理及补植、适时除萌定株、及时做好抚育管理等工作。经过精心管理,8年皆伐平均产材可达150 m^3·hm-2以上,比实生苗造林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  相似文献   

5.
林元能 《绿色科技》2021,(1):105-106,109
为探究尾巨桉短周期用材林采伐迹地二代更新方式,试验研究了6年生时尾巨桉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萌芽更新比植苗更新方式林分蓄积量更大,比增22.9%;净利润更高,比增34.4%.可见尾巨桉人工林采伐迹地二代萌芽更新切实可行,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进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影响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清理迹地能提高萌条数量而且能促进萌条生长,提高萌条质量,并对伐桩的萌条分布也有一定影响,采伐时应尽量降低伐桩高度,并正确留条。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一种能代替炼山的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风炮机"和"二锄法"等高工效免炼山综合管理技术,探究免炼山处理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炼山处理4年后,林分的蓄积量、胸径和树高分别比炼山处理高出20.66%、1.8...  相似文献   

8.
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尾巨桉3个不同高度水平伐桩的萌芽率和萌芽力的调查分析,阐明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的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且高度在5~10 cm的伐桩在3个处理中具有最高的萌芽率和萌芽力,其中,萌芽率高达97.3%,显著高于15~20 cm的伐桩;萌芽力高达16条/桩以上,且与10~15 cm和15~20 cm的伐桩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对萌芽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与增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巨桉不炼山造林技术研究表明:不炼山造林可使58 t·hm^-2(鲜重)采伐剩余物逐步转化为有机肥,造林当年可郁闭成林;1.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基本与炼山造林持平;5.5 a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高于炼山造林,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保存率低于炼山造林,主要原因为林木后期生长快,导致风折风倒。不炼山造林人工费比炼山造林增加30.7%-42.1%,采伐剩余物保留成本21.0-28.8元·t^-1。5.5 a时,因增产而增收的是营林成本增加的2.8-3.8倍。推广尾巨桉不炼山造林应重点抓好7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即将采伐的1代29 a林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标准地,采伐后进行5种剩余物处理试验并营造2代杉木人工林。造林后对2代23 a林龄不同处理的杉木生产力进行横向比较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的林分蓄积量为不炼山>加倍采伐剩余物>全树利用>炼山>全部清理。通过纵向比较,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的2代23 a林龄杉木林的林分蓄积量与其1代相比的增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不炼山>炼山>全部清理>全树利用,结论与横向比较基本一致。尽管不同处理杉木生产力差异不显著,但保留采伐剩余物仍然有利于2代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2代23 a林龄杉木林的生产力已超过其前茬的1代29 a林龄杉木林,说明采用适合的立地管理措施是提高杉木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采伐季节对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末至整个冬季是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合理采伐时期,而春、夏、秋初一般不宜采伐,若急需木材也只宜部分采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整地方式对桉树林分生长和林地生态效益的影响,在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分别设置样地和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带垦和炼山全垦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均较人工穴垦快,炼山全垦的尾巨桉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最差,机械带垦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大,炼山全垦林地表层(0~40 cm)土壤含水量最高,人工穴垦林地深层(40~80 cm)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经营方式的林木生长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人工林经择伐3年后,林分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保留木的生长速度比择伐前快;巨尾桉二代萌芽林的生长速度比新造林快;皆伐改择伐的经营方式在第一个采伐周期的经济效益虽然比皆伐低,但在第二个采伐周期后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皆伐新造林和皆伐二代萌芽林。  相似文献   

14.
对丽水地区实验林场杉木采伐更新的调研结果认为:为有利于杉木萌芽更新,杉木的主伐年龄不宜过迟;伐桩高度必须降到20cm以下;采伐后应及时炼山;有条件的应提倡伐桩下山基部复土;对大径级伐桩可通过施肥促进萌芽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伐根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伐根高度在-5~20cm范围内,对萌芽能力、萌芽林生长及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降低伐根高度,能促进新根系形成,有利于继代经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伐根高度以5cm为宜。巨尾桉萌芽林长势与一人林分相当,但营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尾巨桉林分萌芽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樟木头林场1996年营造的尾巨桉(E.urophlla×E.grandis)林分砍伐后萌芽更新技术进行探讨,以图解决尾巨桉第一代萌芽更新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贤权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24-27,36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研究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L3处理(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的10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次为BL1处理(全树收获)、BL2处理(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和BL0处理(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而SB处理(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的杉木生长最差,炼山处理杉木蓄积量仅为不炼山的87.86%。  相似文献   

18.
何汉池 《绿色科技》2021,(1):164-165
针对平和县霞寨镇巨尾桉二代、三代萌芽更新样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连续多年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桉树萌芽更新技术措施.提出了通过适当多保留健状萌芽条、增加单位面积成林株数,加大抚育管理力度,增加施肥次数、单株施肥量,以及适当延长林木生长年限等建议,以使巨尾桉二代、三代造林采用萌芽更新的经济效益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9.
对巨尾桉砍伐后7~14d的伐桩进行萌芽条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进行炼山处理的桉树林地,盖灌能对柴油20倍涂抹伐桩切面对桉树伐桩催腐效果能达到95.56%的防效,盖灌能对水20倍的防效仅有75.34%,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水3倍的防效仅有47.92%。涂沫法处理与喷雾法处理的伐桩处理效果基本一致,喷雾法处理的效率要高于涂抹法。盖灌能对柴油在桉树低产林分改造及品种的更新换代过程中进行伐桩催腐具有效果好、催腐彻底、控萌芽时间长达180d以上、操作方便等优点,值得在林业营林生产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实生刺槐林皆伐迹地伐桩的4种处理方式对照0(伐桩不做处理)、处理1(刨伐桩)、处理2(伐桩环剥皮)和处理3(切断伐桩周围侧根),对刺槐无性更新影响的研究表明:伐桩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刺槐第一代萌芽或根蘖更新的效果。其中处理1和处理2更新的幼树生长整齐、干 形通直、根系发育良好。林分的前期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0,是刺槐林无性更新首选的2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