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湘苎3号为材料,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苎麻为四倍体,再从四倍体群体中择优与二倍体杂交,育成三倍体苎麻新品种Tri-1和Tri-2。区试Tri-1原麻产量为2 930.4 kg/hm2,比对照增产17.4%,Tri-2原麻产量为2 397.6 kg/hm2,比对照减产约4%;Tri-2的纤维支数达2 130公支,远高于对照品种湘苎3号;Tri-1、Tri-2抗炭疽病、立枯病、花叶病等,Tri-1的抗风性明显强于对照湘苎3号。  相似文献   

2.
以中苎1号、湘苎3号、Tri-1和新品系R057共4个苎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插条不同扦插深度对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干重及分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苎麻品种(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根系干重、叶干重和分枝干重都表现为扦插深度1.5cm>3.0cm>4.5cm处理,且处理闻差异显著;分枝数、分枝长度、最低和最高分枝位长也表现出随插条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综合考虑,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培育时,扦插深度以1.5cm左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宜农 《农技服务》2005,(5):26-26
赣苎3号由江西省苎麻研究所(邮编:336000)选育。该品种为深根丛生型,叶片较大近圆形,绿色,叶背面绒毛较厚,叶面皱纹较多,叶缘锯齿深而稀疏,叶柄青黄色,叶脉、托叶青黄色.雌蕾褐红色。株高170~190厘米,茎粗1.1~1.2厘米,鲜皮厚0.75~0.9毫米,鲜皮出麻率12%~13%,有效株率85%左右,高抗苎麻花叶病,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主要推广品种湘苎三号、Tri-2等为对照,对苎麻新品系R057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横切面韧皮纤维细胞壁厚与直径的大小具有季别差异,纤维强力与细度性状均优于对照;离析单纤维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明显大于其余对照;其分株能力强,有效株数多,高达22株/m2,明显优于对照,具有高产优质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3种不同饲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为研究对象,研究3个不同饲用苎麻品种叶片、茎中微量元素(Cu、Mn、Zn)含量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饲用苎麻叶片与茎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饲用苎麻叶片和茎中的Cu、Mn、Zn含量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每种饲用苎麻叶片中Cu、Mn、Zn含量均大于茎中的含量,不同饲用苎麻品种叶片和茎中Cu、Mn、Zn含量各不同,但其顺序均为MnZnCu,苎麻茎中的Mn与叶片中Mn元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南农学院苎麻研究所近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a.不同品种的苎麻纤维支数有显著差异,高支数品种与低支数品种间相差可达1500支以上;b.苎麻不同生长期与纤维支数关系很大,最早一期收获与最迟一期收获二者纤维支数相差达1~1.5倍;c.苎麻解剖结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关系密切,单纤维细度和强力受纤维细胞直径和壁厚的共同作用表现为纤维细胞壁截面积大小的制约,优质高产苎麻品种的茎截面解剖特点是单个纤维细胞壁截面积较小,而茎内纤维细胞数目较多,类型I的苎麻品种C区酶带活性强,纤维支数高;d.不同海拔高度与苎麻单纤维支数成正相关,单纤维支数随着栽植密度而增加;e.土壤缓效钾与纤维支数,土壤速效钾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纤维支数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硼肥和螯合稀土能提高纤维支数;f.种子繁殖显著降低产量和纤维支数;g.提高苎麻纤维支数的措施是,采用无性繁殖、严禁种子繁殖,实行良种区域化,一地一种,以及经济施肥和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苎麻栽培种湘苎3号CAD基因全长cDNA序列;再运用qRT–PCR技术对木质素含量不同的代表性苎麻品种湘苎1号、湘苎3号、湘潭大叶白和城步青麻的CAD基因在其茎秆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使用1%间苯三酚和25%盐酸对4种苎麻茎横切片进行特异染色,观察品种间木质素染色度。结果表明,获得的苎麻CAD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 378 bp(GenBank登录号,KF758396),编码359个氨基酸,推导为苎麻肉桂醇脱氢酶(BnCAD)。该推导蛋白质与已报道的几种植物木质素合成酶CAD的同源性均达90%以上,其中与蒺藜苜蓿的同源性达97%。运用qRT–PCR方法对BnCAD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苎麻CAD基因在湘苎1号和湘苎3号的韧皮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木质部的表达水平,而在城步青麻木质部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韧皮部的表达水平,该基因在湘潭大叶白的韧皮部和木质部表达量接近。4种苎麻茎横切片的木质素染色结果表明,品种间木质素染色度与CAD基因在其韧皮部的表达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我国丰富的苎麻种质资源,充分发掘利用其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收集的94份苎麻种质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苎麻的7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高达90.35%;其中第一主成分以株高、茎粗、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各个性状系数均为正,可以看作是苎麻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反映;第三主成分以分株数、总株数的影响为主;第四主成分以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94份苎麻种质材料在阈值为3.79时聚为三个大类,可划分为高株细茎型、矮株粗茎型和1个特殊型。上述结果将苎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并将94个苎麻品种分为3种类型,为苎麻优质品种选育和多功能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球甘蓝不同初级三体n+1配子的形成及传递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n+1配子传递率是进行三体遗传分析的重要参数。测定结球甘蓝“初级三体系”不同三体的n+1配子传递率为利用该“初级三体系”进行基因定位等遗传研究创造条件。【方法】结球甘蓝各初级三体分别与其二倍体亲本-9601进行相互杂交,杂交种子接种到MS培养基上培养繁殖成单株无性系;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杂交子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鉴定出的三体(2n+1=19)株数占鉴定植株总数的百分比表示n+1配子的传递率。【结果】各初级三体的n+1雌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5.28%(Tri-1)、12.68%(Tri-2)、12.31%(Tri-3)、30.51%(Tri-4)、22.81%(Tri-5)、7.46%(Tri-6)、5.36%(Tri-7)、42.37%(Tri-8)、9.23%(Tri-9);n+1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12.12%(Tri-1)、12.33%(Tri-2)、7.81%(Tri-3)、4.76%(Tri-4)、8.93%(Tri-5)、10.94%(Tri-6)、1.54%(Tri-7)、2.94%(Tri-8)、13.04%(Tri-9)。影响n+1雄配子形成和传递的因素主要有减数分裂前期Ⅰ三价体形成的频率、后期Ⅱ9/9/10/10分离的频率和花粉的生活力等。【结论】结球甘蓝各初级三体的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均能传递给子代。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开始,苎麻织品在国际市场重新走俏,国内原麻收购高达每吨1.2万元。而苎麻具有当年栽培,当年高产的快速生产特点。这里介绍几种适合农村应用的苎麻无性繁殖法。苎麻无性繁殖是利用苎麻地下变态茎和地上茎的再生能力进行繁殖的方法。无性繁殖的后代在植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上都和原品种  相似文献   

11.
苎麻高产优质新品系R057新麻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湖南主要推广品种湘苎三号、Tri-1等为对照,对苎麻新品系R057新麻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R057地下部分生长发育具有优势,其根系体积、萝卜根和龙头根数量均优于对照;2)新品系R057具有较强的分株力,高达28株/m~2,明显高于对照;生长速度前期较快,黑脚期后生长基本停止;3) R057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AFLP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基因定位是遗传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大阳AB系’和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为材料,对决定大白菜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ms)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筛选,旨在为其分子克隆和遗传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采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和χ2测验法,分子标记采用AFLP分析方法。【结果】大白菜‘大阳AB系’的雄性不育系(msms)×大白菜系列初级三体(Tri-1、Tri-2、Tri-3、Tri-4、Tri-5、Tri-6、Tri-7、Tri-8、Tri-9)的9个杂交组合中,F1均为可育株;从F1选出三体植株进行自交和测交,其自交子代(F2)和测交子代(Tc)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只有Tri-4表现为15.5﹕1(F2)和3.24﹕1(Tc)、不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其它三体在2.60﹕1~3.76﹕1(F2)和0.81﹕1~1.48﹕1(Tc)、均符合孟德尔的单基因遗传分离比例(3﹕1和1﹕1),这表明该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Tri-4的遗传表现一致,即确定该雄性不育性的基因位于大白菜4号染色体上。基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的三体遗传分析表明,该雄性不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点区域,通过对124个AFLP引物组合的筛选,初步获得了一个与雄性核不育基因位点连锁的AFLP标记E34M49(398 bp),遗传距离约为1.2 cM。【结论】利用初级三体遗传分析首次将大白菜雄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培方法是筛选苎麻耐镉品种的一种快速、便捷、可靠的方法。通过水培试验探索了6个不同品种苎麻在镉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和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5 mg/L镉溶液胁迫30 d后,不同品种的苎麻在株高、叶片数、根长和鲜重等指标上都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苎麻不同部位镉含量的测定,不同品种的富集系数在0.32~0.63之间,茎转运系数在0.32~0.50之间,叶转运系数在0.08~0.19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品种赤山稀节巴既表现出较强的耐镉性,又具备较强的镉转移能力,是进一步利用苎麻修复镉污染的优良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苎麻(Boehmeria nivea L.Guad)韧皮纤维的超微结构。[方法]对苎麻茎韧皮纤维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苎麻单纤维进行组织离解,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茎韧皮纤维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苎麻韧皮纤维细胞壁横切面分为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3个层次和细胞腔;次生壁大多为1层,即次生壁外层(S1),并且具有许多同心层次;少数纤维具有2~3层,即次生壁外层、中层(S2)和内层(S3);茎基部纤维次生壁多为2~3层,中部纤维次生壁多为1层,苎麻纤维次生壁层次存在位置差异;苎麻纤维是由若干个纤维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纤维细胞之间部分纤维细胞端壁溶解,部分具细胞膜和初生壁,部分具次生壁。苎麻单纤维光学显微镜结果表明:苎麻单纤维细丝状,纤维细胞壁(次生壁)由Z型微纤丝和S型微纤丝组成,具节和节间,少数纤维具有明显的节状加厚现象;中央略大,两端尖削,或钝圆形、二叉状、火炬状等各种形状。[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高品质的苎麻产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类型品种,不同生长期的苎麻茎进行分段横切观察发现,茎顶原形成层分生区茎径的大小通常反映了纤维细胞的多少;而在该区段以下,茎径的向基性增粗愈大,纤维细胞愈大,胞壁也愈厚(即纤维细度愈差)。从而暗示,茎顶粗壮度与茎上下部粗细均匀度的提高有利于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饲用苎麻鲜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闽饲苎1号等饲用苎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分析饲用苎麻刈割高度对其茎、叶饲用价值影响。[结果]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饲用苎麻品种闽饲苎1号、尿素量300 kg/hm~2、刈割高度90 cm,鲜草产量最高(137.85 t/hm2);70 cm刈割处理饲用价值最高(141.52%)。[结论]在追求饲用苎麻(闽饲苎1号)鲜草产量时,90 cm时刈割比较合适;在追求饲用苎麻相对饲用价值时,70 cm时刈割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桂西麻类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4年考察了广西西部山区17县(市),收集到麻类种质4科8属28种(变种)共157份材料,其中寻序苎麻,茎花苎麻,滇黔苎麻,楔基苎麻,水苎麻为广西新记录种(变种)野生长果种黄麻和野生圆果种黄麻为广西首次征集,发现了茎花苎麻和滇黔苎麻,茎花苎麻和水苎麻的种间过渡类型,收集到一些麻类新变型材料,完善和修正了有关种的分类性状。  相似文献   

18.
锌、铁缺失对苎麻吸收及转运重金属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连续两季盆栽试验,研究锌、铁对2个苎麻品种中苎一号和湘苎三号吸收及转运重金属镉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苎麻品种在镉胁迫(5 mg·kg-1)下表现不同。锌、铁能促进苎麻的生长,无锌、铁供应时,镉胁迫下的2个苎麻品种与对照相比,株高下降10.24%~21.64%,茎叶干重下降1.02%~6%,根干重下降2.04%~12.24%。苎麻各部位镉含量大小依次是根茎叶。锌、铁显著影响苎麻镉含量,锌、铁缺失促使苎麻吸收更多的镉。无锌和无铁供应显著增加了苎麻体内镉积累量,无锌供应时镉积累量达最大值。锌、铁对苎麻转运镉产生抑制效应,与对照相比,无锌和无铁供应时苎麻根-叶和根-茎的转运系数增加了4%~24%,锌、铁缺失加剧镉从苎麻地下部向地上部转运。  相似文献   

19.
苎麻是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繁殖容易发生变异,难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地下茎分蔸繁殖法,又有速度慢、繁殖系数低的缺点。因此,研究既能保持品种纯度和优良特性,又能快速繁殖的方法,是当前苎麻生产上的一个新课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协作研究的苎麻嫩枝与茎梢带叶水插繁殖法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化指标预测苎麻产量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1987年对10个苎麻当家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以及果胶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研究,根据苎麻根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中主酶带SS和FF的表现特征,把苎麻品种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的苎麻品种为低质类型;类型Ⅱ的苎麻品种为优质类型;类型Ⅲ的苎麻品种为中质类型,酯酶同工酶中具有强活性的5C酶带或4C和5C酶带是高产苎麻品种的特征,苎麻叶中果胶、可溶性总糖和非还原糖含量与苎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