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2012年投放"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的农田害鼠群落次年的恢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投药区的雌体繁殖率为26.67%,而对照区的雌体繁殖率为53.85%,比对照区降低了50.47%,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投药区和对照区的害鼠群落密度也有显著差异,对害鼠密度的控制率可达到67.64%。说明该药剂至少2 a内可以控制害鼠群落的繁殖和密度,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建议在使用抗凝血杀鼠剂降低害鼠数量基数的基础上,使用抗生育剂达到长期、持续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0.2%莪术醇饵剂防治农田害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鼠用植物性不育剂0.2%莪术醇饵剂对以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为优势鼠种的农田害鼠的抗生育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鼠密度的校正控制效果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高,亚成体下降明显,雌成鼠怀胎率及胎仔成活率下降,抗生育效果显著;害鼠对0.2%莪术醇饵剂取食适口性好,没有人、畜、禽误食及天敌2次中毒现象,说明0.2%莪术醇饵剂是一种生物环保的农田害鼠不育剂。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农田鼠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成都平原农田害鼠的种类、种群大小、群落结构及区系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Kotila,P.M.的微机程序分析了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相似系数和相异指数。  相似文献   

4.
2012年3—11月,在山西省五台县农田调查了农田害鼠的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当地农田害鼠群落为长尾仓鼠(Apodemus peninsulae)+大林姬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群落,这可为当地在灭鼠工作中确定投饵量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当地害鼠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低,而其优势度指数偏高,主要是由当地优势鼠种之一——长尾仓鼠所占比率过高(77.12%)所致。对农田害鼠季节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五台县农田害鼠数量一年中有1个高峰(6月),这不仅与群落自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而且与当地气候、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为干扰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抗生育剂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2006年,在山西隰县进行了0.2%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防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显示:(1)害鼠前三天对毒饵的平均摄食系数为0.47,大于0.3,接受性较好。(2)使用药剂后,雌体繁殖率降低了18.80%;平均胎仔数下降了7.5%,平均子宫斑下降了6.83%;亚成体所占的比率下降了72.28%,对害鼠的繁殖影响作用明显(。3)通过密度检测,试验药剂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在增加,第三次校正控制效果达到了44.73%,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降低害鼠的种群密度。(4)投药后,在试验区未发现天敌二次中毒及其他非靶动物出现异常现象,也未发生人、畜、禽误食中毒现象,大田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对西吉县农田害鼠发生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县不同生态区域的农田害鼠发生种类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达乌尔黄鼠和鼠兔为优势种。在年周期内,害鼠的发生总体上呈现4-6月和9月两个高峰期。分析了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天敌因素对害鼠种群消长的影响,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家川县农田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调查,摸清害鼠种群分布和生活习性,为大田综合防治提供了比较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用0.5%溴敌隆液剂防治农田害鼠,结果表明,该药剂适口性好,灭鼠效果较敌鼠钠盐高。每hm^2用0.005%溴敌隆毒饵3.75-4.5kg,对农田害鼠的相对灭鼠率达86.4%,对照药剂敌鼠钠盐则为49.5%。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对雄性小鼠繁殖性能的影响,设4个剂量处理组,按每千克体重分别皮下注射0.5、1.0、1.5、2.0mg的氯化镉,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适宜环境下饲养35 d后,按照1:2的比例与母鼠交配,检测母鼠的妊娠率、分娩率、后代产仔数、后代初生重和后代性别比例等指标,判断镉对雄性小鼠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 mg剂量的氯化镉影响下,雄性小鼠的体重和睾丸重显著性下降,配种后的母鼠妊娠率、分娩率和后代产仔数也显著性下降,但是观察后代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相比并无任何异常.试验结果表明,镉对雄性小鼠的繁殖性能有严重损害作用,但对所繁殖出来的后代的生长发育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鼠母体糖尿病(DM)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后,运用体外受精技术研究母体高血糖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选取6~8周龄ICR母鼠2次腹腔注射小剂量STZ构建小鼠糖尿病模型,并设实验对照组。成功造模后对实验小鼠眼底静脉丛采血并测定14项血生化指标。通过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实验母鼠进行超数排卵,所得卵子与正常ICR公鼠的精子体外受精并培养24h后,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01),空腹血糖值≥9.5mmol/L的小鼠比例为76.6%。14项血生化指标中,实验组的谷丙转氨酶、肌酐、低密度脂蛋白、胆碱酯酶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高血糖模型小鼠卵子与正常精子体外受精后的受精率较正常小鼠低,且有血糖越高比例越低的趋势,说明体外受精技术虽可以改善糖尿病母鼠胚胎的受精率,但母体高血糖仍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木霉菌多功能生防菌剂对瓜类枯萎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甜瓜枯萎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绿色木霉菌T23、哈茨木霉菌Ta22及添加少量营养元素为增效剂的木霉菌多功能生防菌剂对瓜类枯萎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温室盆栽甜瓜枯萎病防效达67.34%~76.59%;田间大棚甜瓜枯萎病防效达69.67%~88.06%,黄瓜枯萎病的相对防效为66.04%,西瓜枯萎病的防效达70.58%~89.75%。  相似文献   

14.
药剂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丝黑穗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采用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侵染,控制其为害。为了筛选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拌种药剂,2010年对山西省市售的8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拌种对玉米出苗基本没有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降低了发病率,相对防效达到50.6%~86.9%,其中,以20%吡.福.戊唑的防治效果最好,丝黑穗病株率最低,为3.1%,相对防治效果为86.9%;其次为戊唑醇,病株率为3.7%,防治效果为84.4%。  相似文献   

15.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的主要天敌,人工饲养和大田释放黑肩绿盲蝽,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在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温度(19,23,27和31℃)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连续3个世代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19℃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若虫历期缩短,子代数量降低;31℃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成虫寿命缩短,子代数量降低;其他温度对若虫存活率、雄若虫历期、雌虫体重、成虫寿命和子代数量持续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相对低温19℃和相对高温31℃下,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推广实施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了香根草种植诱杀水稻螟虫试验。通过调查,田埂种植香根草大螟2代和3代危害穴率分别达到92.3%和82.4%,种植香根草的田块水稻枯心率显著低于未种植区。香根草诱控大螟产卵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轻大田螟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拌种剂对连作花生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8种不同的拌种剂对连作花生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戊唑醇、醚菌酯、百菌清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明显地提高花生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且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多抗霉素、戊唑醇、醚菌酯处理对花生锈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百菌清、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处理对花生的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可有效防治秋葵叶斑病菌的化学药剂,该试验进行了8 种不同药剂对秋葵叶斑 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秋葵叶斑病菌对8 种药剂均表现敏 感,其中对氟硅唑最敏感,从抑制率来看,对500mg/L 的丙环唑最为敏感;室外结果表明:8 种杀菌剂对 秋葵叶斑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环唑防治效果最好,达到70%以上。综合得出丙环 唑和氟硅唑对秋葵叶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1-6812
[目的]为了探讨控制生殖生长对丹参根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单株根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2月的田间试验中,采取全部摘除花序处理控制丹参根的生殖生长,每10 d摘一次。不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摘除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Α和丹酚酸Β含量以及单株干鲜重。[结果]除7月外,其余各月控制生殖生长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均比对照显著增加。11月摘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分别比对照增加提高28.12%、15.49%、9.78%、22.82%和34.12%。[结论]该研究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