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毛竹林地采用不同覆盖处理(稻草覆盖、稻草谷壳覆盖、竹叶覆盖),研究其对笋高及地径的影响,为毛竹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春季对样地竹笋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地表覆盖能明显促进笋高、地径的生长,但是,不同的覆盖物产生的作用大小不同。3种覆盖物中稻草覆盖产生的作用最大,稻草谷壳覆盖次之,竹叶覆盖最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地表覆盖的管理措施对毛竹的生长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采用稻草覆盖作为改善毛竹低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竹笋成竹率和胸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较适宜的毛竹抚育措施,研究了垦复施肥型、稻草覆盖型、稻草谷壳覆盖型、富硒垦复型、竹木混交型、林下经济型、竹叶覆盖型及半荒芜型等8种不同抚育措施对竹笋成竹率及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覆盖型与竹木混交型、林下经济型、垦复施肥型和稻草覆盖型成竹率较高(37.73%~28.64%);稻草谷壳覆盖型、稻草覆盖型、富硒垦复型和竹叶覆盖型的胸径差异较大(10.60~9.65 cm)。  相似文献   

3.
毛竹笋用林覆盖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林业科技》2017,(3):18-20
研究不同覆盖培育方法对毛竹林土壤温度变化、出笋规律和竹笋产量的影响,对于提高毛竹冬、春笋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稻草和谷壳为覆盖物,通过设置不同覆盖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林地各土层显著高于未覆盖林地的土壤温度,各覆盖处理地表(0cm)及地下(20 cm)处土壤最高温度分别在16.0~22.5℃和16.0~20.5℃之间;不同处理可使笋期提前42~65 d;林地覆盖后竹笋产量大幅增加,其中以稻草20 cm+谷壳20 cm的覆盖效果较佳,平均产量达1 547.68 kg/667 m~2,较对照增产66.40%。  相似文献   

4.
毛竹覆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稻草、砻糠和猪栏肥对毛竹林地进行覆盖催笋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材料采用稻草、猪栏肥发热增温效果理想;采用稻草20 cm、谷壳20 cm覆盖61 d后开始出笋,出笋时间比对照提早54 d,竹笋产量增加3.1倍;采用稻草20 cm、谷壳20 cm的毛竹林出笋时间比覆盖采用稻草10cm、谷壳10om的毛竹林出笋时间提早10~18d,产量增加38%.  相似文献   

5.
稻草覆盖对毛竹笋用林增产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地的方法,对桃江县林科所的毛竹林试验地进行稻草蓄水和保温试验以达到毛竹竹笋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试验期内,稻草覆盖处理土壤的20~30 cm剖面的含水量较相应对照平均提高2.056 g;稻草覆盖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7.9℃,而对照高达10℃;相同地径大小的竹笋,稻草覆盖处理的笋体质量较对照提高1.575%~69.348%,同时,毛竹总笋质量和笋体质量较对照平均增产34.974%、27.090%。可见,稻草覆盖是改善毛竹笋用林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冬季对红哺鸡竹林进行覆盖可提早出笋、延长出笋期及提高出笋产量;采取不同覆盖物及覆盖厚度,产生的效果不同。覆盖稻草+鸭粪对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提高早期笋比例的效果最好。覆盖竹叶在提早出笋上比覆盖稻草、谷壳好,但出笋数、早期笋数少。覆盖厚度30 cm促进出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使毛竹春笋期提前至春节前后,对试验林地分别用稻草、竹叶、砻糠、杂草等材料进行不同的覆盖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处理对毛竹林提高土壤温度、提早出笋时间、延长笋期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效果,其中以“稻草10cm+竹叶10cm+砻糠20 cm”覆盖模式效果最佳,平均提高土壤温度(20cm土深)10℃,始笋期提早57d,笋期延长31d,竹笋产量增长率为240.27%,产值增加1445.83%,投入产出比可达1:3.82.  相似文献   

8.
在12月份对黄甜竹笋用林地覆盖谷壳、谷壳+牛粪、稻草进行保温增温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竹林地面温度,使出笋期提早1个多月,竹笋在春节前就可以上市供应.同时,笋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红哺鸡竹笋期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进行覆盖技术可明显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早期笋比例。但采用不同覆盖物覆盖,其效果不同。覆盖稻草 鸭粪对提早出笋、增加笋产量及提高早期笋比例的效果最好。覆盖竹叶在提早出笋上比覆盖稻草、谷壳好,但出笋数、早期笋数少。  相似文献   

10.
以"谷壳、稻草"为主要材料,对毛竹林地面进行覆盖,研究地面覆盖对毛竹林竹鞭生长及出笋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林地覆盖后,土壤的p H值有所升高;毛竹出笋时间显著提前,笋期延长,春笋产量大大提高;与未覆盖林地相比,在0~20 cm浅土层中分布的竹鞭鞭长比例明显增大,竹鞭的分布有上移趋势,鞭径有所减小,鞭侧芽的总数减少,但休眠芽中的活芽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对大头典竹笋用林开展林地不同覆盖物(有机肥、谷糠、稻草、木屑)及不同覆盖厚度(5、10、15、20 cm,)试验。结果表明:4种覆盖物及覆盖厚度对大头典竹出笋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笋产量在不同覆盖物、覆盖厚度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覆盖物以有机肥最好,木屑、谷糠次之,稻草最差,覆盖物厚度以10 cm最佳,其次为15、20 cm,5 cm厚的产量最低。说明覆盖物、覆盖厚度对提高笋产量有重要的影响,可增收10875~51000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挥毛竹林生产潜力,增加竹农经济收入,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研究认为: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中采挖鞭笋,不会影响整体的竹鞭鞭径和竹鞭总量生长;毛竹林地覆盖稻草和砻糠能显著提高第3年的鞭笋产量;培育高产鞭笋的最佳施肥时间为每年的5月;鞭笋采收时间为5-10月。毛竹鞭笋丰产培育技术可在毛竹笋材两用林经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盖模式对毛竹林出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竹林开展传统促笋覆盖(糠壳+鸡粪+稻草,记作F1),两种新型覆盖(糠壳+鸡粪+高粱秆、竹酒糟+鸡粪+高粱秆,分别记作F2和F3),以及不覆盖(对照,F0)的对比试验,分析了相应的发笋历程、笋体大小及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结果表明:1)3种覆盖模式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毛竹笋早出,F2和F3模式效果好于F1,3者在3月20日前出笋的比例分别较对照多出约20%、18%和4.5%;2)就同期笋高而言,仅F2、F3显著大于对照,F1的影响不明显,但3种模式均显著地增加了毛竹笋基径;3)尽管F1对笋早出和个体大小的促进作用不突出,单位面积出笋数量却远较其他模式大。毛竹林采用F1、F2和F3模式后,笋产量分别可达对照的2.5倍、1.9倍和1.6倍,收益则分别为对照的2.5倍、2.2倍和1.8倍。建议在山区毛竹林笋用经营中,就地取用农林废料实施覆盖是可行的,既节约成本和增加收益,又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毛竹笋用林冬笋覆盖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提高毛竹笋用林冬笋产量 ,对试验竹林采取冬季覆盖加温技术 ,分别用稻草和竹叶 2种覆盖材料进行不同厚度覆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它们均能提高冬笋产量 ,覆盖样地冬笋平均产量比对照提高 119.4 % ,覆盖栽培后对第 2年春笋和新竹产量影响不显著。对覆盖材料进行了正交分析 ,其中以稻草 2 0 cm加 2 0 cm厚的竹屑的处理效果最佳 ,产量提高了 186 .3%。覆盖后冬笋的投入产出比约为 1∶ 2 .5 7,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5.
对连续覆盖2 a后的毛竹笋用林地下鞭丰产潜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春笋小年竹林地覆盖能提高第2 a的鞭笋产量(增加159.22%)和第3 a的产量(增加174.34%),对地下竹鞭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总鞭长增加18.5%,平均鞭径粗度增加4.2%。表明在集约经营化程度高的毛竹笋用林里,应用覆盖栽培技术对鞭笋生长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3种覆盖条件(切碎稻草、新鲜苔藓和地膜)下,南方红豆杉大田播种育苗苗木的种子出苗率、苗木保存率、苗高生长及地径生长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盖条件对种子出苗率、苗木保存率、苗高和地径的影响从优到劣的顺序均为苔藓覆盖>地膜覆盖>稻草覆盖.不同圃地覆盖物对苗木的苗高生长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新鲜苔藓覆盖下苗高生长最大,达到26.1 cm;而切碎稻草覆盖下苗高生长最小,为18.4 cm.不同圃地覆盖物对苗木的地径生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新鲜苔藓覆盖下地径生长最大,达0.55 cm;而切碎稻草覆盖下地径生长最小,仅达0.43 cm.综合分析可知,新鲜苔藓是南方红豆杉大田播种育苗的首选覆盖物.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冬笋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稻草+砻糠、稻草+地膜2种覆盖方法对毛竹笋用林进行覆盖试验,对比分析冬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经过覆盖处理的毛竹笋用林能大幅度地提高冬笋的产量;其中,砻糠+稻草处理可提高冬笋产量155.06%,地膜+稻草处理可提高冬笋产量97.30%。投入产出方面,地膜+稻草处理效果最好,投入产出比达到1:3.02。生产中建议采用地膜+稻草的覆盖方式提高笋用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分和覆盖措施及竹鞭性状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扩大厚竹繁殖系数,完善厚竹埋鞭育苗技术体系,以厚竹竹鞭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水分条件、覆盖措施、埋鞭方式和竹鞭性状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条件对出笋率和出笋时间影响极显著,对竹笋地径影响显著,埋鞭时边覆土边浇水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埋鞭后不同的苗床覆盖措施对出笋率、竹笋地径和出笋时间的影响均显著,用茅草或遮阳网覆盖有利于促进笋芽萌发和提早出笋。泥浆处理后再用茅草覆盖苗床是厚竹埋鞭育苗效果最好的组合措施,而浇透水处理后用地膜覆盖苗床或不进行苗床覆盖的组合措施效果最差。鞭段长度、鞭节长度、有无鞭箨、埋鞭角度、埋鞭深度对厚竹埋鞭育苗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覆盖栽培能够促进雷竹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试验研究了新型覆盖材料麦灰和砻糠的覆盖厚度和施用方法对雷竹林地温及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材料的覆盖厚度以23.0~23.5 cm为宜,即下层施用2.5~3.0 cm的麦灰作为增温层,上层以20.0~21.0 cm的砻糠作为保温层,竹林土壤可保持较高的温度,竹笋产量较高;在覆盖材料的施用方法上,以麦灰2次施入为好,第2次施入麦灰后覆盖上砻糠,可延长出笋期,而且有利于地表温度的平稳变化和提高雷竹笋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 12月 ,对黄甜竹笋用林地覆盖谷壳、谷壳 +牛粪、稻草进行保温增温处理 ,可以明显提高竹林地面温度 ,使出笋期提早 1个多月 ,在春节前就可以上市供应。同时 ,很大程度上可提高笋产量 ,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