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2.
对屏边县3个样地天然毛花酸竹林1 455株竹秆进行每秆调查,分别调查秆龄、胸径等因子以研究其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屏边天然毛花酸竹3月19日前后开始发笋,6月14日前后结束,其中4月26日至5月24日发笋较为集中;竹秆数随胸径变化呈正态分布;发笋存在大小年之分,初步判断奇数年是小年,偶数年是大年;相对直径为0.27~1.91,比一般树木林分的直径变动幅度更大;立竹整齐度为2.564,立竹均匀度为2.108,说明为不整齐竹林、不均匀竹林;林分密度与胸径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4.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西省14个毛竹主产县的34个样地毛竹立竹度、平均胸径、林分高度和立竹整齐度等4个林分因子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竹林结构因子在垂直地带性变化上均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立竹度总体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林分胸径、高度和整齐度则与之相反,即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初植密度相同分别于2008年4月、2009年4月营造的四季竹林主要林分结构因子的调查及其变化规律、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延长,林分密度、新竹胸径极显著地增大,新竹相对全高极显著地减小,新竹全高、枝下高逐渐增大,新竹相对枝下高逐渐减小,四季竹幼林林分结构向着占据更多环境资源的方向演替.林分密度与造林后年限呈二次多项式关系(Y=4 037.5 t2+887.5 t+400 (Radj2=0.843 8,F=52.32,P<0.000 1)),立竹全高、立竹枝下高分别与立竹胸径呈极显著线性关系(TH=17.751 1 D+16.058 4(Radj2=0.586 4,F=374.34,P<0.000 1))和二次多项式关系(BH:0.347 6 D2 -2.534 D+41.861 6 (Radj2=0.486 4,F=149.37,P<0.000 1)).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苦竹林中采用样竹调查法,进行了立竹结构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节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胸径呈S型曲线关系.立竹枝下高、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随立竹全高增大而增大.立竹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枝下高,立竹胸高壁厚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正相关.立竹壁厚率与立竹胸径呈线性负相关,不同胸径立竹壁厚率均呈"U"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海拔对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拔梯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海拔对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对江西省贵溪2个海拔的毛竹林年龄结构、整齐度和均匀度等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拔对毛竹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对竹高影响显著。低海拔和高海拔毛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0.84,10.99cm;平均竹高分别为13.53,12.35m;立竹度分别为2 525.00,2 829.27株/hm2;海拔改变了毛竹林年龄结构,并对各龄竹胸径和竹高生长产生了影响。海拔对竹林整齐度和均匀度影响显著,随着海拔升高,整齐度和均匀度增加。毛竹生长和竹林结构在海拔上产生了分异,主要受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大河镇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的立竹度在不同的坡向表现出从阳坡向阴坡逐渐增大趋势,枝下高和高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半阳和半阴两个坡向;(2)工艺利用紫竹林分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立竹度呈减少的趋势,而紫竹的立竹度、平均胸径和枝下高从沙、轻、中壤和重壤的不同土壤质地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在四旁地栽植工艺利用紫竹林的立竹度、平均胸径、枝下高和分株全高都大于林地植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胸径逐年显著增大,而相邻年际间立竹胸径增幅趋于降低;立竹枝下高、全高与立竹胸径呈线性增长关系。立竹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总体上随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立竹胸高壁厚随立竹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较立竹胸径缓慢,不同年度立竹的相对胸高壁厚差异不显著;随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平均节间长增大,相对平均节间长减小。不同年度立竹的平均节间长与立竹胸径的差异性表现不一致,相对平均节间长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退耕还林区撑绿杂交竹林分的调查,分析了撑绿杂交竹林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以及生物量和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线形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得出结论:撑绿杂交竹林分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枝盘数、竹秆节数等因子间相关关系密切.其中,竹高、胸径与节数、枝盘数、地上部分总重、秆重、枝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和秆重、地上部分生物量总重的拟合方程分别为:W=0.135 7 D1.7389,R=0.976 6;W总=0.192 732 e1.757 9D,R=0.952 05.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的胸径主要集中在2.31~2.40 cm之间;(2)标准竹胸径与竹秆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壁厚、秆高、枝下高、全高、秆重、竹节数呈显著性相关;(3)无性系分株的节长随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平稳到缓慢下降的规律,整个无性系分株竹节长度在20~30 cm的竹节数占全秆竹节数的71.42%。  相似文献   

13.
笋材两用毛竹林冠层结构及其生产力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笋材两用毛竹丰产林的冠层结构特征与林地生产力功能间的关系 ,表明在一定立竹密度范围内 ( 2 2 50~ 3 150株· hm-2 )笋材两用毛竹林在人工经营措施的干扰下 ,竹冠冠幅受密度影响程度低 ,同胸径、枝下高、全高关系紧密 ,顺序为胸径 >全高 >枝下高 ;立地等级对竹林产量有显著影响 ,具体体现在对立竹度的显著影响 ,对冠幅影响不显著 ,笋材两用毛竹丰产林应选择半阳坡、半阴坡的缓坡林地 ( I类立地 ) ;毛竹林冠层具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二维分布规律 ,该分布规律有利于立竹充分利用地上营养空间。建立了竹林竹材产量同立竹结构因子间的数学模型 G=- 3 0 2 .2 7+42 .0 8M- 0 .0 0 0 56N+15.94 D+2 9.3 7h- 9.3 2 H,经微机模拟该模型计算值同实际产量间误差小 ,对生产中建立合理的竹林林分结构具参考价值 ,可采用冠层结构的代表因子——冠幅作为衡量林分生产力的补充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屏边大凹腰天然毛花酸竹林中选择中坡位、坡度12°~13°、坡向东南、土壤基本一致的林分,采用人工经营措施,进行林分复壮试验,观测人工经营对其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 a的人工经营,立竹度变动幅度由124.73%降低至67.98%;老龄秆减少了4.63%,而幼龄秆增加了7.98%;平均胸径增长了1.9%;改造后整齐度提高到2.876,均匀度提高到3.942,达到了一般均匀林。  相似文献   

15.
茶秆竹林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索茶秆竹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的关系,本文应用多种数学模型对茶秆竹林叶面积指数与年龄、胸径、立竹密度、留枝盘数等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紧密相关,当叶面积指数为7.47时,茶秆竹生物量最大。本文同时建立了叶面积指数与胸径、立竹密度的关系表,以为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绵竹是四川优良的乡土竹种。本研究在绵竹主要分布区沐川、叙永设置了125个经营水平大体一致的样地开展不同林分结构(年龄结构、均匀度、整齐度和立竹度)对绵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绵竹林的年龄结构、整齐度和立竹度对竹材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均匀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当绵竹林以1 a~2 a年生竹为主,整齐度为10,立竹度在10 000株·hm~(-2)时,绵竹竹材产量最高,是绵竹林最优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利用本县的实生毛竹林资源,从1982——1985年我们进行了实生毛竹不同立竹密度与挖取母竹数量关系的试验,现已取得了初步结果。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溧水县林场茅山分场无风凹山脚,坡向东至东北,土壤为质地较粘重的黄棕壤。深50厘米以上,含石砾较少。 供试林分为1971春用广西融安县2年生实生苗营造的竹林。至试验前(1982年),立竹覆盖度一般在80%以上,平均高达4.6—5.9米,枝下高1.2—1.9米,平均胸径2厘米左右,每亩立竹418—832株。抚育管理措施一般。 二、试验方法 试验竹林每亩保留400、600、800株三种密度。每种密度每年每亩分别挖取胸径3厘米,枝下高2米左右的竹母25、50、75、100株,并设对照(不挖母竹,只进行间伐),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为对象,对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相同,不实施人工干扰,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的2种造林年份(2003年、2005年11月)红竹林2007-2009年的新竹数、新竹胸径和枝下高、全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无显著差异,第4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显著下降,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新竹胸径逐年增大,相邻年际间新竹胸径增幅降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胸径差异显著,从造林后第4个出笋成竹年开始,新竹胸径趋于相对稳定;立竹枝下高、全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不同造林年份试验林不同年度相同胸径的立竹枝下高无显著差异,立竹全高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历时10年对大径级毛竹林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大径级毛竹林发笋率、成竹率和大径级新竹数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1.30倍、1.31倍和16.07倍,大径级新竹数量占成竹总株数平均值为62.8%;大径级毛竹林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分别为12.28 cm、17.03 cm,平均枝下高和最大枝下高分别为8.95 m、13.0 m,立竹密度平均达到4 705株/hm2。大径级毛竹林中,产材量和各解析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大径级毛竹比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径级越大其增长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毛竹纯林与竹杉混交林竹材形态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5个竹材形态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立竹平均胸径较毛竹纯林大5.0%;立竹全高、枝下高与立竹胸径呈正相关,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9.0%、8.7%,竹杉混交林对立竹全高、枝下高增大的贡献率小,分别为2.7%、3.1%;竹林经营类型对立竹胸高、竹壁厚度的影响较全高、枝下高大,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提高6.9%;尖梢度值与立竹径级不相关,与竹林经营类型密切相关,竹杉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增加幅度达20.9%。尖梢度值≥0.4的为竹材匀称竹林,<0.4的为竹材不匀称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