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以‘开远’滇杨幼嫩茎段为实验材料,用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对‘开远’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比较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处理浓度以及不同处理时间下秋水仙素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开远’滇杨幼嫩茎段在分化培养基上预培养3d后,再在添加有40mg/L秋水仙素的分化培养基中处理3d,其诱导效果最佳,变异率可达50.79%。‘开远’滇杨多倍性材料"同质化"处理的最佳次数为6次;对所得的多倍体材料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倍性为四倍。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设计,首次建立了丹红杨离体培养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丹红杨叶片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0.20 mg/L+6-BA1.00 mg/L,诱导率为57.50%;叶柄、无芽茎段最佳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基诱导为MS+6-BA0.30~0.80 mg/L+ZT0.30~0.80 mg/L+NAA0.02~0.05 mg/L,诱导率为82.26%;根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0 mg/L+KT0.50~1.00 mg/L+NAA0.50~1.00 mg/L.胚性愈伤组织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BR0.10 mg/L+NAA 0.10 mg/L.胚性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最佳培养基为WPM+6-BA0.20 mg/L+TDZ0.001~0.003 mg/L+KT0.50 mg/L+NAA0.05~0.10 mg/L.  相似文献   

3.
以84k杨成熟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分化,经过壮苗、生根过程获得再生植株,建立了84k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新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6-BA 0.8mg/L+NAA0.1mg/L,诱导率100%,平均丛生芽数为15.06;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IBA 0.6mg/L+6-BA 0.1mg/L;最佳生根适宜培养基为MS+IBA 0.6mg/L+NAA 0.4mg/L,生根率100%;将生长良好的组培苗移栽并扣瓶培养1周,成活率达97%。  相似文献   

4.
秋水仙素对离体培养辣木多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印度辣木栽培品种PKM(Moringa oleifera PKM-1)一年生植株茎尖为外植体,采用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诱导染色体倍性变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茎段培养的增殖影响,结果表明:辣木芽初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mg/L,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6mg/L,增殖系数为3.57,用0.1%秋水仙素处理24h左右,可诱导获得四倍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5.
以银腺杨无性系HYS-1组培苗叶片为材料,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L16(45),探究不同浓度TDZ、6-BA以及不同生长素种类对银腺杨无性系HYS-1叶片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并筛选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不定芽主茎高于1cm的芽占总芽数的比率随TDZ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定芽再生频率随6-B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DZ(0.05~0.10)mg/L+6-BA(0.50~1.50)mg/L的范围内,叶片通过愈伤组织间接诱导大量不定芽,无明显主茎;只有6-BA(0.50~1.50)mg/L时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且主茎明显。叶片基部是最佳不定芽诱导位置;TDZ0.05mg/L+6-BA0.30mg/L+NAA0.05mg/L处理15d后即出现不定芽,且主茎较高,是银腺杨无性系HYS-1叶片诱导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培养基。再生不定芽在1/2MS+0.50mg/LIBA生根培养基上,5d开始生根,生根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多倍体连翘的快速繁殖,以多倍体连翘幼嫩叶片、茎尖、茎段为外植体,开展了初代培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茎段比茎尖和叶片更适合作为多倍体连翘芽诱导的培养材料;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适合腋芽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 6-BA 2.0 mg/L+ NAA 0.2 mg/L.诱导产生的新芽生长迅速,而且长势较壮,有利于组织培养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倍性滇杨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诱导获得的5株多倍体滇杨一年生无性系植株为材料,二倍体滇杨为对照,对其叶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其解剖结构差异,测定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分析多倍化后滇杨叶片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倍性滇杨在叶片解剖结构各性状间均存在不同表现。不同个体间叶片厚度、CTR、SR、上表皮相对厚度、下表皮相对厚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滇杨经多倍化处理后能引起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变化,表现为基因的剂量效应差异。同时,不同倍性滇杨叶片CTR、SR的变化并不与滇杨的倍性成正相关趋势,这为滇杨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滇杨的抗性育种相关性状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建立二穗短柄草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二穗短柄草成熟种子经1%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20min,接种于MS+4%蔗糖(pH 5.5)培养基中培养5d,萌发率为90%,褐化率为10%,污染率为0;萌发种子转入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1mg/L 6-BA+1mg/L 2,4-D+0.5mg/L NAA+4%蔗糖(pH 5.5)上继代培养,光照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6%,黑暗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4%;二穗短柄草愈伤组织在MS+2mg/L 6-BA+0.1mg/L 2,4-D+0.5mg/L NAA+4%蔗糖(pH 5.5)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发生率为90%;无根丛生芽继代转入到不定根诱导培养基1/2MS+0.5mg/L IBA+0.25mg/L NAA+4%蔗糖(pH 5.5)中,5d以后可以见到不定根的形成,15d后不定根发生率为91%;在研究中还发现,二穗短柄草种子萌发后可直接继代转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形成健壮不定芽,不定芽诱导率为94%。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铺茎栒子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带腋芽的茎段和茎尖作外植体,用0.1%氯化汞消毒2min可获得79.4%的存活率;外植体接入1/2MS+6-BA1.0mg/L+IBA0.1mg/L培养基中,30d时叶腋芽伸长4cm;在培养基MS+6-BA1.0mg/L+IBA0.3mg/L中培养40d,增殖系数达9.12;用培养基1/2MS+IAA0.3mg/L诱导生根,35d时生根率达80.89%;用200mg/LNAA进行瓶外生根试验获得50%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0.
欧美杨108生产性状优良,是基因工程转化的理想受体,高效的组培再生系统是转化工作的基础。以欧美杨108茎段、叶柄、叶片3种外植体为起始材料,确定了植株再生过程中诱导丛生芽、芽的茎伸长和生根培养的最优培养条件,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再生培养系统。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MS优于WPM;最适从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TDZ 0.05 mg/L+6-BA 0.05 mg/L+NAA 0.05 mg/L+蔗糖30 g/L,茎段、叶柄、叶片3种外植体丛生芽诱导率分别达100%、100%和86%。丛生芽需要进行茎伸长诱导的环节,茎伸长诱导效率最高是MS+KT 0.5 mg/L+GA3 2 mg/L+果糖30 g/L培养基,茎段和叶柄丛生芽茎伸长诱导最好,诱导培养20 d,得到平均芽长3 cm的有效芽,增殖系数大于4。抽茎芽转入生根培养前,须经MS基本培养基壮化培养。在1/2 MS+IAA0.02 mg/L+IBA 0.02 mg/L+AC3 g/L+蔗糖30 g/L培养基上,试管苗生根率可达100%,苗体健壮。欧美杨108高效组培再生系统为其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优良单株半木质化茎段诱导的初代芽为材料,研究培养基对继代增殖、生根的影响,建立组培再生体系。结果显示:初代芽在MS+6-BA 3.0 mg/L+KT 0.3 mg/L+NAA 0.06 mg/L+琼脂4 g/L+蔗糖30 g/L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增殖系数可达2.17以上;在1/2 MS+6-BA 0.3 mg/L+NAA 0.4 mg/L+IBA 0.8 mg/L+琼脂4g/L+蔗糖30 g/L的培养基上生根培养,株平均根条数3.12以上,平均生根率67%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金钱树(Zamioculcas zamiifolia)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开展基本培养基以及激素组合的研究,筛选出各培养阶段的适宜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0 mg/L+NAA 1.00 mg/L,诱导率达95.00%;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50 mg/L+IBA 0.10 mg/L,分化率为100.00%,增殖系数达3.91;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IBA 0.50 mg/L,生根率为90.56%。金钱树可以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建立其高频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大叶杨幼嫩的带腋芽茎段为试材,建立以腋芽诱导途径为基础的植株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大叶杨腋芽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NAA0.1 mg/L+6-BA0.1 mg/L,接种30 d,腋芽萌发率可达100%;最适宜增殖培养基为MS+NAA0.1 mg/L+6-BA2.0 mg/L,培养30 d,增殖系数可达4.0,幼苗生长健壮;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mg/L+IBA0.2 mg/L,培养30 d,平均生根达4条,平均根长为4.7 cm。  相似文献   

14.
矮牵牛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利用矮牵牛种子建立无菌系,在启动培养基MS培养21d得到的嫩苗切成茎段,在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1.0mg/L+NAA0.1mg/L培养14~21d产生丛生状不定芽。不定芽在继代增殖培养基MS+6-BA0.5mg/L+NAA0.1mg/L经21d培养增殖9.7倍。经MS培养基壮苗14d后,在1/2MS+IBA0.1mg/L生根培养基上再培养14d即可获得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5.
以长穗桑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继代增殖及对最佳增殖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秋水仙素溶液浸泡法以获得四倍体新材料。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采用MS+BA2.0mg/L+NAA0.2mg/L+蔗糖30mg/L最佳,其最高的增殖系数为3.2。四倍体诱导率达到26.7%,其染色体数目为2n=4x=56,最佳诱导条件为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泡3d。所获得的四倍体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BA0.1mg/L+NAA0.05mg/L+30mg/L蔗糖,生根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6.
山地杨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日本王子造纸公司培育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简称DD)与辽杨(P.maximowiczii,简称MM)的杂交品种MD110品系的2a生穗条为材料,以水培萌条的顶芽、叶片、叶柄为外植体,在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时,以芽的生长点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MS+1.15 mg/L 6-BA+2.5%蔗糖为最佳诱导培养基。在愈伤组织的芽分化培养中,在琼脂固体培养基1/2(N)MS+0.30 mg/L6-BA+0.10 mg/L NAA+2.5%蔗糖上,分化率可达94%。在MS+0.20mg/L6-BA+2.5%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上,芽的分化率也可以达98%。在生根培养中,与萘乙酸相比,吲哚丁酸更有利于生根,且根生长粗壮。生根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1/2(N)MS+0.05 mg/L NAA+2.5%蔗糖。  相似文献   

17.
胡杨是我国西北荒漠珍贵先锋树种,但扦插繁殖难以生根。本文以胡杨的枝段为外植体,通过筛选最佳消毒方式和优化培养基,建立胡杨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值的培养体系。结果显示:胡杨外植体最佳灭菌法为0.1% HgCl_2处理6 min;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MS+0.50 mg/L 6-BA+0.10 mg/L NAA,诱导率80%;愈伤组织适宜增殖培养基MS+0.05 mg/L 6-BA+0.05 mg/L NAA,增殖程度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日本小菊花蕾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植体诱导、扩繁、生根、炼苗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30s+0.1%HgCl26min,污染率低至3.8%;初代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1.5mg/L+NAA 0.1mg/L,萌发率达到88.2%,平均株高达2.4cm;增殖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是MS+6-BA 0.5mg/L+IBA0.05mg/L,平均株高达2.8cm,增殖系数达9。生根培养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 0.15mg/L,生根率达96.0%。  相似文献   

19.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增殖系数高达4.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0.3mg/LNAA+6.5g/L琼脂+30g/L蔗糖,培养30d,其生根率达96.7%。炼苗后,移栽到珍珠岩∶蛭石∶泥炭土体积比为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菊花脱除花叶病毒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患花叶病菊花0.5~0.8 mm幼嫩茎尖为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在MS+BA2.0mg/L+NAA0.1 mg/L培养基上效果最好,诱导率达96.0%;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以MS+BA3.0 mg/L+NAA0.1 mg/L效果最佳,分化率达60.0%,每块愈伤组织平均分化出4个芽;幼苗在1/2MS+NAA0.1 mg/L培养基中生根率达92.0%,株平均生根5.1条。组培苗经症状观察和汁液传染实验试验检测,以后种方法结果为依据,获得菊花脱毒苗19株,脱毒率为6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