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香菇的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蜡烛菇"(有柄无盖)、"松果菇"、"荔枝菇"(菌盖结团无菌柄或不开伞),这些都是香菇的畸形变异,属于生理性病害。主要应采取以下办法预防。1.正确引种:栽培前先弄清菌种特性,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品种,合理安排接种季节,推算好预定的接种时间。2.熟悉特性:脱袋过早,菌丝未达到生理成熟,变异菇就多。菌丝生理成熟应掌握"一个菌龄、三条标准"。"一个菌龄"就是从接  相似文献   

2.
香菇代料栽培的转色期是指菌筒脱袋后至现蕾前的这一时期。此期菌筒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浓白的绒毛状菌丝,接着倒伏,并开始分泌褐色素,最后形成一层树皮状的褐色菌膜,完成转色过程。这是菌丝生长发育与菌丝成熟的正常标志。转色一般需10~20天。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转色适宜,  相似文献   

3.
正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堆放场所持续32℃以上便会造成菌棒生理障碍,致使菌丝受到烧伤,活力下降,出现变黄、变红,严重的导致菌体死亡,使菌袋松软发臭报废。为了防范香菇菌棒闷棒烧菌,降低损失,建议高温季节菌棒管理做好以下工作。1.室内堆放培菌的,要加强室内通风、遮阳管理。培菌室向阳面要搭遮阳网,防止阳光直射菌棒、窗口及墙体。一般情况下,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正>在代料栽培香菇过程中,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会在栽培料表面形成褐色菌膜,而后在低温、温差等刺激下,褐色菌膜下方开始形成原基。原基形成后不断吸收周围菌丝细胞内积累的营养而逐渐长大,突破褐色菌膜,进一步分化形成子实体。然而,我们在实际栽培和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原基的形成不是在褐色菌膜下方,而是在栽培料  相似文献   

5.
<正>反季节栽培香菇或菌草栽培香菇时,常常产生菇筒未转色先出菇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会导致菌筒发软或霉菌爆发,对香菇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其不利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栽培管理实际,谈谈香菇菌筒未转色先出菇产生原因及补救技术措施。一、香菇菌筒未转色先出菇的原因代料栽培香菇,当菌丝长满菌筒后,在适宜的通气和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表面菌丝分泌红棕色酱液并逐渐倒伏,使菌筒表面菌丝由白色转为粉红色、红棕色,最后形成一层具有保温保湿隔热避光、抗杂菌增韧性的棕褐色菌被,称之为转色。转色是香菇代料栽培的正常生理现象,也是袋栽香菇菌丝  相似文献   

6.
香菇菌丝生理成熟特性及其生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菌筒通过培菌,只有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其菌丝生理成熟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佳为18-22℃;在成熟适温下累积够一定的日数才能达到成熟;不同香菇品种所需成熟适温日数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1.选择适宜秋栽品种秋栽香菇品种,除具备所需要的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外,还应耐高温、抗杂菌能力强,发菌快,生理后熟期短,出菇早.目前,较适于秋栽的优良品种有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的Cr-04,Cr-02,Cr-42,Cr-62,Cr-63,L26等,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全国农业菌保中心选育并保藏的ACCC 50826,AC-CC50827,ACCC50830和AC-CC50840等,这些品种除具菇形圆整、产量高等优良性状外,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后熟期短,出菇早,在正常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下,秋栽接种60天左右即可完成发菌,70天左右完成转色,80-85天即可采收第一潮菇.  相似文献   

8.
在袋栽香菇培菌和出菇过程中,菌棒由于受害虫杂菌侵染而产生一种腐烂病,致使菌棒腐烂,生命力降低而减产,甚至完全失收。烂棒是因寄生虫和抑制香菇菌丝的杂菌引起的,除一些害虫直接食害菌丝和子实体外,多数害虫通过携带杂菌为害菌棒。防治方法如下:一、预防措施1.选料灭菌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适宜的温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至关重要,夏季持续高温会使菌丝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有资料表明,香菇的菌丝生长在16~20℃最适宜,16~24℃能正常发菌,28℃以上生长受抑,超过33℃菌丝停止生长直至死亡(俗称烧菌).如何预防香菇菌棒烧菌、闷棒、烂棒,对香菇的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浙江省庆元县为预防菌棒高温烧菌,进行了积极的摸索和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要在香菇生产全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完全可以防止香菇菌棒烧菌、闷棒、烂棒问题.使香菇菌棒安全越夏,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香菇的冬、春季管理,就是出菇期的管理,此期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出菇期是个菌丝发育向子实体发育的转折期。管理工作由发菌室转向出菇期,必须达到菌丝生理成熟。成熟的标准:一是手托菌袋有轻颤感;二是疣状物产生量占袋表面积的3/4,而且变软富有弹性;三是色素分泌占袋面2/3~1/2;四是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棚层架式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搭建菇棚、科学选择最佳栽培节令与品种、菌棒制作、发菌期管理、菌棒脱袋转色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干制等内容,以期为广大菇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灰树花脱袋覆土立埋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袋覆土栽培,是采用木屑作为培养基栽培菌袋,菌丝满袋后脱去塑料袋,将菌棒整齐地排列在事先挖好的畦内,在菌棒缝隙及周围填土,表面覆盖1.5-2厘米土层。采用该法栽培灰树花,其生物学效率可达100%-120%,远远优于常规的袋式栽培法。  相似文献   

14.
7.出菇管理。(1)割袋、排袋。茶树菇菌袋培养55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菌袋富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吐黄水,袋口表面菌丝带点褐色时即为转色。此时  相似文献   

15.
1适时转色:接种50~60天,菌丝发满菌袋后,会出现爆米花状疣状物,待菌袋表面出现大量疣状物后,菌袋进入转色期管理,香菇菌袋转色好坏直接影响出菇的快慢、产量和质量。同时,转色是靠调节干湿差而形成的,转色促熟的适  相似文献   

16.
<正>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菌丝转色。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香菇素来有植物皇后的美誉,种植香菇的方法主要以温室的袋栽为主,在香菇的生长过程当中会发生菌丝体从白色到棕褐色的转色过程,称为香菇转色。在香菇转色期间,常因环境条件变化或管理不当从而使香菇不能正常转色,影响香菇原基发育,降低香菇品质,因此转色期管理是香菇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香菇为什么要转色1.1香菇转色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一层褐色的菌膜,叫做香菇转色。转色后  相似文献   

18.
一、菌丝徒长 香菇菌块或脱袋菌丝简表面,不断长出浓密白色绒毛状菌丝,有的长后倒伏,倒伏了又长,这种菌皮逐渐变厚,有的甚至不倒伏,转色不能进行,这就是“菌丝徒长”现象。一则消耗养分,二则菌皮层层加厚,使菌丝体正常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坚韧的菌皮还会妨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和生长,对香菇生产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21,(12)
正随着设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香菇以其效益稳定可观(每棒利润2~4元)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得到了朝阳市广大菇农的认可,成为了朝阳市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品种,栽培模式主要以设施立棒栽培、层架栽培为主。要实现香菇稳产高产,做好出菇期补水技术尤为关键,下面将香菇温室立棒栽培模式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介绍如下:1需补水的原因香菇采收几茬后,菌袋重量明显下降,子实体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补水不及时,将严重影响产量及效益。以15.2厘米×60厘米的菌料袋为例,菌棒出菇周期干物质变化与含水量如下:菌棒接种后湿重2.5公斤,含水率55%,干物质1.125公斤。养菌期90天湿重2.3公斤,含水率54%,干物质1.025公斤。出菇1~4潮(10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5~6潮(60天左右),菌丝代谢和出菇消耗干物质每潮约计0.1公斤。出菇周期结束,菌棒风干重0.535公斤,经水分测定含水17.5%,干物质为0.44公斤左右。由此可见,为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加速分解和积累养分,给香菇后续生长奠定养分基础,及时适时给菌棒补水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快速见蕾。  相似文献   

20.
白灵侧耳菌袋发满菌丝后,在22~25℃,通风阴暗处经30~40天的后熟处理,白灵侧耳出菇快,产量高,商品性好。最佳栽培方式为半脱袋竖立畦栽且覆土至菌棒3/4处品质好,生物转化率可达122.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