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明放牧引起的土壤硬度变化的机理,用土壤表面硬度计测定比较了放牧与围封禁牧草地栗钙土的硬度,结果表明:长期禁牧的典型栗钙土、暗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的表层土壤硬度分别只有3.14±1.06、2.67±0.60和2.14±0.54kg/cm2,持续过度放牧使它们分别增加了2倍、2倍和3倍。禁牧4 a的暗栗钙土其表层土壤硬度增加部分已下降了92%(以栏外放牧区与禁牧24 a的土壤硬度差为100%),但仍显著高于禁牧24 a的土壤硬度。禁牧8 a的沙质栗钙土,由于放牧而增加的硬度已下降了97%,与禁牧20 a的土壤没有显著性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湿度及容重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土壤硬度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只略高于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通径分析显示土壤重量含水量和容重对土壤硬度的表观决定率分别为74.4%和0.03%。根据土壤含水量与容重之间的回归方程从土壤含水量中减去容重的影响后,两者的决定率分别为9.8%和67.6%。说明土壤被压缩后不但直接对土壤硬度产生作用,而且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而间接影响土壤硬度。放牧造成的土壤压实,及禁牧后恢复都是首先从表层开始的。因此,如果...  相似文献   

2.
在一块面积为60m×60m 的样地上用重复距离倍增的方法布置了72个取样点,初步研究了草原地区普通栗钙土(暗栗钙土)湿度的空间变异及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在天然植被覆盖下的暗栗钙土,浅层的土壤湿度大,其变异程度也较高,计算平均含水量的土层越厚,则相对变异程度越小。各层土含水量的统计特征都遵循正态分布。浅层相关距离较短,多层平均含水量的相关距离近于各层相关距离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64 m×64 m、80 m×80 m和112 m×112 m取样面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适宜样本容量。结果表明,不同取样面积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中等变异程度,随取样面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先增加后降低,变异程度逐渐增加,但两者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取样面积空间相关范围分别为66.69、85.02和12.00 m,空间相关性均为中等,随取样面积增加,空间相关范围先增加后减小,空间相关程度先降低后增加;精度系数相同时,随取样面积增加,适宜样本容量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取样面积相同时,随精度系数增大,适宜样本容量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陕西定边盐渍土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陕西省定边县堆子梁镇盐渍土综合整治提供基础资料,对该地区盐渍土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的平均值为0.54%,高于强度盐渍化土标准(0.4%),属于强度盐渍化土;pH的平均值为8.90,属于碱性土壤;同时,pH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高含盐量区域pH低的特点。分析半方差函数可知,土壤含盐量变化符合指数模型,自相关距为2 010m,块金系数C0/(C0+C)为0.50,表现出中等变异程度;pH变化符合线性模型,自相关距为2 377m,块金系数C0/(C0+C)为0.21,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根据盐渍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盐渍土土壤综合整治中,可采取分区域、分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与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暗栗钙土的腐殖酸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在羊草草原上,经过8~10年的围栏禁牧,栗钙土表层腐殖酸的羟基、羧基的吸收峰与吸光度比在自由放牧或过度放牧条件下的高;而在1600~1660cm 处的吸收则相反。说明尽管腐殖酸的性质和结构比较稳定,但由于长时间的人为措施的影响,腐殖酸的红外光谱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四子王旗荒漠草原的12个不同放牧小区进行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荒漠草原淡栗钙土在不同载畜率的情况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空间变异的复杂因素,结果表明:从未放牧到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到重度放牧,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未放牧小区土壤有机碳具有最强烈空间相关性。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而土壤有机碳空间的变异不仅仅是因为放牧,还会有更多的因素在影响草原土壤。  相似文献   

7.
利用烘干法测定玉米地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土层土壤容重,运用半方差函数和克立格插值等方法对农田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值介于1.23~1.33 g/cm~3,均为弱变异,空间相关范围介于20.40~75.64 m,空间相关程度介于28.89%~73.55%,空间分布图中均存在明显的斑块结构;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平均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变异程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由指数模型变为线性模型,空间相关范围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空间相关程度未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土壤容重低值区和高值区的分布数量和位置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果实硬度的变异特征及果实硬度的分级标准,为桃果实硬度的深化研究及桃种质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进的果实硬度计测定果实胴部的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统计所有品种(系)果实硬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各性状的取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然后各自以0.5~1.0倍于标准差的级差等分为7级,统计落入各级的品种(系)数、进而用Nonparametric test-1-sample K-S检验桃果实硬度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根据(X-1.281 8 s)、(X-0.524 6 s)、(X+0.524 6 s)、(X+1.2818 s)4个点可以分为5级,使1~5级出现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其中X代表硬度的平均值,s代表标准差。[结果]带皮硬度的变异系数小于去皮硬度,说明果实带皮硬度除去皮硬度之外,果皮的变异也较大。带皮硬度是去皮硬度的近2倍。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的Sig值分别为0.08和0.279,均大于0.05,说明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均符合正态分布。为便于记忆和推广应用,对计算所得理论分点值进行了规范化调整。原则和方法是:每个分点值的"舍"、"入"值不得超过相应标准差的1/10,调整前后的分点值尽可能的概率变化不超过2%,调整后的分点值尽可能好记,第1、2和第3、4分点值之差相等。调整后的概率分级标准为:带皮硬度1~4级分值点分别为12.0、18.0、24.0、30.0 kg/cm^2:去皮硬度1~4级分值点分别为4.0、8.0、12.0、16.0 kg/cm~2。[结论]该研究中桃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果实硬度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基础,蕴藏着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夏初不同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夏初不同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本试验在鄂尔多斯高原几种地形的沙质荒漠化土壤上,用时域反射仪(TDR)测定表层土壤(0-30cm)含水量,对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不同地形部位选择典型土壤剖面,测定各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在2个地形断面上,随着地势降低,表层土壤水含量升高,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其独立间距为16.38m和28.90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表层土壤水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均呈球状模型,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异向性,独立间距分别为18.86m和22.50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C0/C0+C值分别0.33和0.16,表明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程度固定沙丘比半固定沙丘大;半固定沙丘迎风面水分变异比背风面大,而固定沙丘则相反;从土壤剖面上看,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最低,其次是底层,而剖面中间的层次土壤含水量较高。总之,鄂尔多斯高原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异特征,这将影响草场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农垦地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为研究该区土壤表层有机质空间插值精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农垦九三鹤山农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按照30 m×30 m的网格采集表层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Arcgis9.3进行空间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的空间插值随着参入插值样点距离的增加,其空间分布误差逐渐增大;(2)60 m×60 m、90 m×90 m、120 m×120 m三种样点分布的空间插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91%,9.35%,12.04%;(3)该区坡度低于3.5°时,样点分布可为120 m×120 m,坡度处于3.5~4.5°,样点分布可为90 m×90 m,坡度大于4.5°,采样密度应低于60 m×60 m,并需要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及分布规律,为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六分场数字农业示范田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棉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并存储在服务器里面,分析石河子总场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规律、棉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异规律。【结果】(1)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随着灌水量增加和棉花生育期推进,上层0~30 cm比下层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明显。0~20 cm土层土壤补偿水比较充分,各个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土壤各层温度受大气温度影响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随着土层深度的逐渐加深滞后时间相对延长;受棉株逐渐长高变大以后遮阴等造成的影响,7月以后各土层温度逐渐持平,波动不大。(2)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现出中等程度变异;(3)土壤速效钾的块金值在25%~75%(块金值为0.497)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土壤全氮、速效磷指标的块金系数小于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论】应用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指导棉田灌溉,较往年没有任何减产减质的情况下,棉花灌溉在全生育期内比以往灌溉次数下降了1~3次,节约水资源约20%左右。研究区域内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呈现中等程度变异特征,全氮、速效磷表现为极强空间自相关性,速效钾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放牧强度的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土壤水分、养分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牧(LG)处理土壤速效氮、磷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CK)、中牧(MG)和重牧(HG)处理。土壤水分表层大致呈现出:CK>LG>MG>HG。而深层土壤水分呈现相反的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逐渐下降,群落高度降低,尤其是一些优势种以及杂草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减少,LG对地上植物生物量影响不大。土壤各因子之间及其与生物量之间都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大部分指标之间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而生物量与有机质之间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围栏封育和适度放牧有助于土壤水分、肥力和地上生物量的保持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草原、维护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流域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放牧强度的天然草原试验样地,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碳-氮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其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梯度上植物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为:轻牧中牧重牧;不同放牧梯度上的土壤有机质碳含量有显著差异性,变化表现为:轻牧重牧中牧;不同放牧梯度上的土壤氮含量有显著差异性,且轻牧重牧、轻牧中牧,中牧、重牧变化关系不显著;不同放牧梯度上,土壤C/N值与植物生物量均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豫中植烟田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中烤烟种植区土壤颗粒空间变异性特征的分析表明:>0.1 mm和0.01~0.05 mm粒级的都符合高斯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155700和763500 m;0.05~0.1 mm粒级的符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为370500 m;0.001~0.01mm粒级的符合球形模型,空间自相关距离为10600 m。豫中植烟区土壤表层0.01~0.05 mm和0.001~0.01 mm粒级的颗粒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土壤表层<0.001 mm粒级颗粒含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土壤颗粒0.001~0.01 mm粒级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西南部一带,0.05~0.1 mm粒级的土壤颗粒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0.1 mm粒级的土壤颗粒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一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土壤的积盐规律,为研究其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以及制定合理改良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对土壤盐分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地下水埋深、耕层土壤含盐量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中、底层土壤含盐量属强等变异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水埋深、底层土壤含盐量呈强空间自相关性,耕层、中层土壤含盐量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对空间尺度上的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盐量定量分析表明,耕层、底层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性,中层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加强排水,制定合理灌溉定额并严格实施,从而控制并降低地下水位是当前盐碱改良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理统计学和Illumina 16S rRNA基因测序等手段,研究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25 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主要门级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34.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0.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2%);土壤细菌类群显示空间相关性的自相关范围为44.4~841.4m,其中大部分细菌类群的变程在研究区域范围(500 m)内;在研究区内,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而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则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斑片状分布,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呈单峰型分布,WS3(L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呈间歇性的低值条带和高值条带状分布。可见,喀斯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三峡库区秭归县典型马尾松林样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采用传统统计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样地尺度下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研究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细根生物量等因子对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呼吸时间异质性明显,土壤温度是导致季节动态的主要因子。各季节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系数在32.6%~46.3%之间,属于中等变异。不同季节土壤呼吸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斑块分布格局,可由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在样地水平上,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孔隙度和细根生物量是导致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凤翔县雍城湖湿地为对象,研究湿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群落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按照离岸0、10、20、30、40、50 m分别划取6个标准样方(D0、D10、D20、D30、D40、D50),以水体(W)、淤泥(S)为对照,采用多种土肥分析方法测定各样方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和多样性特征;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对比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群落变化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土壤均为碱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下降,全N(TN)、速效N(AN)和有机质(OM)含量均表现为D0~D20高于后D30~D50;全K(TK)含量变化不明显;速效K(AK)含量在D30~D50样方逐渐增加;全P(TP)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OM与TN、AN之间两两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H值与TN和OM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2)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呈现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0~D20和D30~D50群落结构各自相似,且两组间具有差异性。3)由D0到D50、植物呈现空心莲子草-青麻-稗草-野塘蒿的群落变化趋势。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4)变形菌门丰度变化与全N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变化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无论是土壤理化性质还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研究区域内总表现出前D0~D20与D30~D50间的显著差异性。距湿地水体50 m范围内,土壤TN、AN、OM、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随含水量减少、pH增加而下降,并呈现以30 m为阶梯的阶段性变化;TK、AK、TP变化规律性不强。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构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植物群落优势物种随与湿地水体距离的变化趋势明显。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放牧强度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以羊数量计)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轻度放牧(0.65只·hm-2)、中度放牧(2.09只·hm-2)和重度放牧(4.15只·hm-2)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三种放牧强度样地共获得土壤线虫1698条,分属于32科38属,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数量最多,达22属1427条,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种类最多,达到26属191条.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共同优势属为绕线属(Plectus)和前矛线属(Prodorylamus),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优势属为丽突属(Acrobeles)和微矛线属(Microdorylaimus).土壤线虫数量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中度放牧强度下食细菌类(Bacterivores)、食真菌类(Fungivores)、植物寄生类(Plant-parasites)和捕食/杂食类(Predators/Omnivores)线虫的数量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含水量、养分和pH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研究表明,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个体密度最高,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相对稳定,有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以宁夏毛乌素沙地荒漠草原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放牧与围栏对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放牧干扰下,甘草群落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显著降低;3种植被群落土壤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均显著升高;甘草与赖草群落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亦显著上升。从土壤酶活性变化来看,放牧条件下,赖草群落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蒙古冰草群落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而甘草群落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上升;蒙古冰草与甘草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整体来看,不同植被群落土壤4种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放牧与围栏对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土壤养分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应根据群落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以利于植被恢复及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