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水。海洋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哺育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并且对维护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础是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海洋环境。目前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正承受着一场…  相似文献   

2.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东侧、广东雷州半岛西侧,总面积46864.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是环北部湾建区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海洋生物资源,是维持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重要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限制因子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繁殖地和栖息地,温度、pH以及盐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限制因子。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二氧化碳(CO2)过量排放引起的全球性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海水温度和表层CO2分压(pCO2)的急剧升高,改变了海水pH以及盐度的动态平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对近岸海洋渔业发展以及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海水pH以及海水盐度变化三个方面,综述了海洋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种群迁徙等方面对海洋环境限制因子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其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当前的研究热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其发文量的增长趋势、来源期刊和区域分布以及学科类别等进行分析,并基于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及其热点。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上呈动态递增趋势,且文献的科研影响力及国际关注度非常高;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机构间均形成了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Miloslavich P、Danovaro R和Mouillot D等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以詹姆斯库克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机构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主要涉及的学科类别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淡水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主要有5个方向:(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3)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域生物多样性研究;(4)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的观测及其评价;(5)海洋遗传多样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区系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秀霞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水产学报》2017,41(11):1734-1743
黄海南部海域具有复杂的水团结构和海流环境,使该海域鱼类群落产生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为研究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根据2014—2015年对该海域进行4个季度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相对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等结构特征。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将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划分为海州湾群落与江苏近岸群落;海州湾群落的平均相对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江苏近岸群落,而暖温性与暖水性鱼类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海州湾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日本鳀等,季节变化显著;江苏近岸群落的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途、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等,季节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海州湾区系与江苏近岸区系,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海流、水团、底质类型及水深等环境因子是形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序利用和合理保护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根据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以往调查资料,对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南海北部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保护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峰  喻龙  郝彦菊 《齐鲁渔业》2008,25(7):44-46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岸海域生态压力不断增加,生境恶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外源性营养盐的大量输入导致海水营养盐结构失调,这对近岸地区的生态系统构成很大的威胁^[1]。滨海湿地是保护近海海域的一道天然屏障,来自陆地的点源污水和面源污水经过河口和沼泽湿地的缓冲与净化作用后人海。因此,滨海湿地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粤西海域饵料生物水平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8~1999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调查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该海域饵料生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分布趋势,即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整个海域以冬季的饵料生物水平最高,其密集分布区范围最广,达5级水平;春季和秋季密集区的分布范围较为相似;而夏季饵料生物的密集区范围较小,仅为3级水平。在季节变化趋势上,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数量为冬季大于夏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冬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总体以冬季水平最高,春季水平最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各个季节之间饵料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相差不大,其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02~3.43和0.60~0.72,显示出稳定的多样性水平。多样性阈值的分布较为均匀,绝大部分水域为2~3级水平,个别水域达4级水平,其密集区基本分布于整个海域的中部或南部,总体上以离岸水域的多样性阈值高于近岸水域,但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表现为密集区出现的范围和水域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正式对外发布了《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2016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广东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全年近岸海域水质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约为85.2%,海洋生物多样性基本稳定,陆源排污压力依然较大。2016年,广东在近岸海域共布设295个水质监测站位。数据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评价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研究较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收集和监测2003-2013年山东省长岛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等数据,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为研究方法,结合长岛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特征,筛选出14项指标组成长岛县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统计年鉴和长岛县各相关指标历史监测数据,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基准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建立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体系评价。结果表明,长岛县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较好,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MBDI)最大值为2006年(0.766),最小值在2012年(0.600),评价等级均为良;生物多样性所受压力较小,生物物种较丰富,局部地区生物种类高度丰富,生态系统功能较为完善,受到干扰后一般可以恢复,生境质量一般适宜生物生存。分析其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的变化,水质和保护生物组成的状态指标非常稳定;压力指标有一定程度的上下起伏,2008-2011年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响应指标值2003-2013年基本稳定并略呈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看,长岛县海洋生物多样性状态优良且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广东是一个拥有丰富水生生物资源的大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有什么意义? 刘思远:我省河网密布、水系交错、海岸线长、海域广阔,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其他省区.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与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章重点阐述了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保护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探讨了近期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5年春季、夏季两个航次对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初步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天津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低,其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和历史比较都有较大的降低,也低于同期渤海相邻海域水平,呈现不健康的群落状态。  相似文献   

14.
高英霞 《齐鲁渔业》2007,24(6):54-55
1我国海洋药物研究我国海岸线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长1.4万km,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km2,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不同气温带。拥有4大类型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1~12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101种,其中底层鱼类52种,中上层鱼类8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8种。辽东湾近岸海域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总体上JACCARD相似性系数超过50%。优势种分析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口虾蛄(Oratosguilla oratoria)为辽东湾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除夏季外,渔获物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渔获量季节变化上以夏季最高;群落多样性指数(D、H'、J')季节变化上均以秋季最高。与历史数据相比,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变化不明显,但中上层鱼类如黄鲫(Setipinna taty)、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下降,本地性资源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大泷六线鱼、口虾蛄、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成为主要渔业生物。两个海区近岸海域2006~2007年各季节渔业生物总平均体质量均小于40 g,各季节的更替指数均大于80。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总体上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稳定性较低。平均体质量的结果表明,渔业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个体和大中型的低龄群体组成,与历史数据对比,其小型化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湛江雷州市西部海域,即国家一级渔港企水港和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之间。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以及珊瑚礁、海藻场与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从保护单一物种起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雷州半岛西侧这片海域的珍珠贝,特别是白蝶贝(学名大珠母贝)就已名声在外,不少贩卖者看中其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肆意捕捞,对白蝶贝生长造成很大伤害。1983年,广东雷州珍稀海洋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15种,隶属于7科12属,其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多为小型饵料型蟹类;双斑蟳(C.bimaculata)在4个季节中皆为优势种,三疣梭子蟹在8月和10月航次为优势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时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32~0.53,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3~0.37,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32~0.55,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4季节蟹类群落结构均可以划分为西南部海域组、东北部远岸海域组和西北部近岸海域组3个组群,季节间组群站位组成变化明显,群落结构不稳定。研究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蟹类群落不稳定;2)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蟹类群落划分较为明显,特征种主要为双斑蟳、泥脚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a)等小型饵料型蟹类。  相似文献   

18.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是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与洄游通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为系统掌握庙岛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11、12月和2021年3―12月对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115种,其中,鱼类49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8种,腕足动物1种。鱼类主要为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类和其他鱼类;甲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其他甲壳类。3―6月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东南部,7、8月集中分布于调查海域西南部,其余调查月份没有明显的高密度集中分布区。7―10月整个调查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11、12月则具有较高的渔业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白姑鱼和日本鼓虾在生物量(r= –0.75, P<0.01)和丰度(r= –0.73, P<0.01)方面均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生物类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水深和温度可能是影响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的主要因子(P<0.05),其中,棘皮动物和酸浆贝(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水深表现出正相关性,其他大部分种类与温度表现出正相关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 ABC曲线)分析发现,庙岛群岛毗邻海域ABC曲线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W统计值为负,仅有3个月的W统计值为正(接近于0),说明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整体受到较高程度干扰,仅部分季节呈现中等程度干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探究典型岛屿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环境与人为因素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但典型岛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尚需进行长时间序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相似文献   

20.
王娜  王诗成 《齐鲁渔业》2007,24(12):51-54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与生境之间的生态复杂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物种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