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伴随着水稻产业的发展,水稻的用途变得更加广泛。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饲用稻、功能稻和观赏稻的概念,重点阐述了特种稻的种类和部分稻米的调控机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及基因工程技术在特种稻研究方面的进展。此外,结合当前对特种稻的需求,对特种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苏中地区水稻旱直播的风险防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洪泽县水稻一直以传统的育苗移栽为主,但是随着2002年以来条纹叶枯病的大发生,再加上劳动力价格的飞速上涨,直播稻的面积扩张很快,现在几乎占本地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随着直播稻的扩张,这种粗放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产量潜力小、生产风险大).直播稻的风险具体表现为:苗期如遇连续性阴雨天气易烂种烂芽影响齐苗匀苗:中后期由于直播稻的群体大、根系浅,易倒伏;后期如遇低温会影响安全齐穗和灌浆:整个生育期中易受草害和杂草稻的危害.为了更好的服务生产,我们结合这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降低直播稻生产风险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红米杂稻群众俗称野生稻、自生稻或红米稻等。近几年来,随着麦套稻、直播稻等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红米杂稻的发生蔓延逐年加重,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田块杂稻率高达50%以上。红米杂稻不仅产量低、米质差,而且与正常稻株争  相似文献   

4.
<正>南通市通州区水稻机插秧、手栽稻、直播稻并存,稻田草相复杂,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危害重,特别是直播稻田、机插稻田恶性杂草及危害面积不断上升,对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稻田杂草危害,各地涉农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指导农户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贯彻直播稻"一封二杀三补"、机插稻"两封一补"的化除策略,采取分类指导,全面控制稻田草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一、水稻田杂草化除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苏中地区水稻直播方式条件下,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同一品种直播产量以及结实率、千粒重均低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直播稻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相比,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表现较差,营养品质表现较好,食味品质表现不一;不同稻作方式产量、产值、物化成本、纯效益、净效益均表现为机插稻最高,直播稻最低。  相似文献   

6.
直播稻田杂草发生与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稻田出现杂草发生严重、除草剂用量加大等问题,而杂草发生种类、优势种群出现多样化,增加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导致杂草防除困难,影响了直播稻的丰产与稳产;同时直播稻田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带来的生产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杂草发生种类、数量及成灾时期、发生差异性(稻作区域、种植方式、直播方式与播种期)、生态学效应及对直播稻生长发育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特性,分析了不同种类杂草的防除途径(化学除草、耕种制度与栽培措施),提出我国目前在直播稻田杂草发生与防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直播稻田杂草防治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与展望,旨在提高我国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促进直播稻生产的轻简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稻田红米杂稻的识别与防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米杂稻群众俗称"野生稻"、"自生稻"或"红米稻"等。近几年来,随着麦套稻、直播稻等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红米杂稻的发生蔓延逐年加重,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田块杂稻率高达50%以上。红米杂稻不仅产量低,米质差,而且与正常稻株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严重影响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长,已成为水稻生产一大公害。如何识别和防除红米杂稻,对于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自生稻,又称红米稻,是目前江浙一带栽培水稻田间生长的种皮为红色的杂稻,是当地技术人员对此稻的一种通俗称法。目前自生稻在水稻生产上,特别对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产生很大的危害和损失,对此,我们就自生稻在检验中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免耕、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直播稻种植后效应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直播稻连茬种植后优劣效应共显,直播稻可以直接节省种植用工,改变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特点,调整了稻田土壤理化性质,使得养分等有利生长因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种植收益相对稳定,但杂草(稻)危害逐年加重,水稻安全生产的风险增加。因此,应客观认识直播稻栽培后效应,加大宣传与指导力度,普及直播稻栽培技术及生产风险,树立粮食安全生产的全局观念,科学规划种植布局,从整个农业生态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直播稻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引进的农家品种籼型胭脂稻特种资源,与吉林省当地创新的粳型特种稻龙锦1号、红香1号、巨胚清香糯、红糯等杂交,采用系谱选择的方法,选育出创新的适合于北方寒地种植的粳型胭脂稻新种质资源:黏型巨胚胭脂稻、糯型巨胚胭脂稻和普通胭脂稻。结果表明:创新的胭脂稻新种质明显改进了原有农家品种的一些不良性状,具有产量高,不落粒,种皮颜色均匀一致,有香味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特种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早稻和晚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近些年来,在南方稻区发生和危害重。每年的7~8月份,从南方迁入的稻纵卷叶螟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尤其是在锋面天气多和台风雨多的情况下,迁入量突增,常造成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对晚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尤其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稻区迅速扩大,发生为害严重,稻曲病、穗腐病等在全国尤其是粳稻区蔓延,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直播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种植方式,因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和显著提高水稻种植的综合效益等优点,在国内外应用广泛。本文详述了国内外直播稻发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生产上主要存在的湿润直播、水直播和旱直播三种种植方式。从产量、杂草防治和抗倒伏特性分析了直播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适宜品种培育、氮肥施用、抗倒伏、杂草防治、农机农艺配套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展望了直播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直播稻的高产抗倒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独山县水稻直播技术推广,对独山县直播稻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发展直播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杂草稻的发生规律、植株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提出了“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控制思路:严禁杂草稻作为种源进入农田,在水稻生长季节,根据杂草稻和栽培稻特定发育阶段植物学形态差异,适时剔出、控制危害。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尤其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纹枯病在水稻主产区连年大面积暴发成灾,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稻区迅速扩大,发生为害严重,稻曲病、穗腐病等在全国尤其是粳稻区蔓延,严重威胁我国水稻生产。连作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豫南稻区特种稻香味和有色果皮基因型,进一步促进豫南特种稻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本研究选用53份特种稻种质资源,针对水稻第8号染色体上香味基因Badh2的第2外显子和第7外显子设计相应分子标记,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测序技术,分析特种稻资源中香味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53份材料中有18份材料Badh2基因第2外显子上出现7 bp碱基缺失,其中‘银香1号’为杂合基因型;19份材料Badh2基因第7外显子上发生8 bp缺失和3个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变异,其中‘黑香糯160’、‘鄂香1号’和‘美香占2号’属于杂合基因型。同时,对有色特种稻黑色果皮基因Ra和红色果皮基因R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份黑色稻米均在Ra基因第7外显子处缺失碱基“GT”;普通白米与2份红色稻米相比在Rc基因第6外显子处存在14 bp碱基缺失。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豫南特种稻香味和有色果皮基因进行了分析,为豫南特种稻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和分子设计育种选育或创制聚合多种优良性状的特种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正>近些年来,随着稻田轻简化栽培技术、直播稻、免耕稻或少耕栽培等的迅速推广,杂草稻种子存留在土壤表面,水分、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容易萌发,加上大力推广机械收获,杂草稻种子容易从一个地区携带到另一个地区扩散,据资料统计,全国的杂草稻发生面积已达3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20.
朱树贵 《种业导刊》2010,(12):34-36
阐述了河南省信阳市直播稻生产现状,对直播稻的主要特点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