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番茄条斑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 ,介绍了番茄条斑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规律 ,并从选用抗病品种、严格种子消毒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采用生物防治和及时喷药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调查,明确了二化螟在哈尔滨地区的田间发生规律,并通过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提出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2008年对草坪铜绿丽金龟幼虫的田间系统调查,采用扩散系数(C)、Taylor幂法则和Iwao法等计算测定,并对其田间药剂防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幼虫在草坪地为聚集分布;田间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进行浇灌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番茄晚疫病在黔北地区的危害,于2004年,采用田间观察方法,对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该病暴发原因并结合田间药物防治试验,研究出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在大面积生产应用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穿孔病是园林苗木的主要病害之一,大多数核果类苗木都是易感病品种,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枝干和果实,防治难度比较大。笔者借助显微镜,利用观察法对田间病菌孢子传播情况和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测报分析,取得了测报结果,总结出了田间发病的始期、盛期和末期,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方法,并用于田间防治,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广西丝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田间悬挂昆虫物理诱黏剂的方法,明确了广西丝瓜瓜实蝇的方法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提出了包括农业防治、性诱杀、药剂防治以及套袋保果等防治丝瓜瓜实蝇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今年在富锦市开展了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田间示范试验,通过对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大面积田间适用性、实用性试验示范,并为进一步优化该技术方案和扩大辐射面积提供理论依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牡丹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特征,为各病害的防治提供基础.[方法]对我国近年来有关牡丹主要病害田间识别特征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相关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结果]截至目前,共报道牡丹病害27种,其中田间识别特征描述较清楚的有23种,各牡丹病害在田间表现的症状不同.[结论]通过识别田间病害特征,能为准确有效地防治牡丹病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西稻纵卷叶螟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调查,分析了广西昭平200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15%安打悬浮剂120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喷施7d后防效可达93.81%,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研究明确了北沙参锈病病原是一种缺锈孢型的、单主寄生锈菌;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夏孢子不断侵染导致锈病流行;通过室内和田间药剂筛选,明确了多菌灵和代森锌是防治北沙参锈病的有效药剂,粉锈宁对北沙参锈病无效;防治北沙参锈病应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梧州凉粉草的适宜栽培环境,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田和旱地栽培环境对梧州凉粉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栽培环境下的凉粉草移栽成活率与旱地相当;株高、叶长、叶宽分别较旱地高11.62%、13.17%、18.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和多糖含量分别较旱地高10.89%和18.51%,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水田比旱地更适合凉粉草生长和产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明确西洋参产量与土壤肥力、微生物和酶活性关系,为西洋参高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分布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西洋参产量的关系。[结果]西洋参高产田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低产田,但低产田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高于高产田;高产田土壤细菌数是低产田的7.5倍;高产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比低产田高15.6%,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低产田高14.6%;高产田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均高于低产田。[结论]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类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都与西洋参的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4种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号)对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双价 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但与常规棉常规施药田差异显著;转双价基因 棉田昆虫群落的物种数(50种)与常规棉田(50种)和转Bt基因棉田(53种)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常规棉常规 施药田(44种);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个体总数和相对丰盛度与其他棉田无明显差异;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 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物种数的时空动态无明显影响,而常规药物防治对棉田物种数的时空动态分布影响较大;棉铃 虫已不是转双价基因棉田和转Bt基因棉田的优势害虫,但仍然是常规棉田和常规棉常规施药田的优势害虫。  相似文献   

14.
吨粮田玉米与常规田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吨粮田玉米和常规田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吨粮田玉米采用高密度种植、二次追肥和化控技术,延长了生育后期光合功能高值持续期,从而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对稻鸭共生稻田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生生物种类组成上看,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共39属,水生动物共33属,都以对照为最高。藻类植物在数量上以对照为最高,为6.075×106ind/L,显著高于放鸭小区,在生物量上以放4只鸭为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藻类构成比较分析,在数量上以硅藻、蓝藻和绿藻占优势,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3.96%、29.45%和23.58%,在生物量以蓝藻和裸藻占优势,它们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23%和26.72%,养鸭后绿藻的优势度下降,裸藻、蓝藻优势度上升。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其数量上以原生动物优势,而生物量上以蚌虫占优势。在多样性方面,藻类植物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65。可见,稻鸭共生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鸭子在稻鸭种养共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对病虫草害及蜘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放入鸭200只/hm2,适当早放鸭(7月10日、7月17日放鸭)有利于提高地表水层中的溶解氧.7月17日、7月24日放鸭,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硝酸根、有机碳、总碳、铵态氮营养积累.稻鸭田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90%.稻鸭田、苦参碱田、常规施药田每50穴稻飞虱发生量分别为200头以下、300头以下和350头以下.稻鸭共作田的蜘蛛群落少于生防田和化防田.稻鸭群在稻田中觅食可以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新疆新扩田埂地棉花优质生长的原因,为棉花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新疆新扩田埂地和连作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自生固氮菌、无机磷细菌、钾细菌等微生物区系变化,探讨新扩田埂地棉花优质生长的原因。[结果]试验样地的pH值均在7.40左右,近中性,微偏碱,新扩地偏碱更甚;含水率均在19.0%左右,新扩地和连作地无明显差异。新扩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无机磷细菌、钾细菌的总数均高于连作地,而真菌总数刚好相反,连作地具有更高的真菌总数。[结论]土壤微生物是导致棉花生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功能性细菌能够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有利于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18.
张川  严家顺  王穗  张建生  彭尔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71-1372,1377
总结了小水电弃渣场水土流失的特征,按照弃土、弃渣组成物质的不同将弃渣场分为以石质为主的弃渣场和以砂、土质为主的弃渣场,并分别对2类弃渣场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地区田间禾本科杂草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结构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 9点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不同作物田禾本科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哈尔滨市田间禾本科杂草主要有 8种 :稗草、狗尾草、马唐、野燕麦、荩草、芦苇、稻李氏禾和长芒野稗。各作物田内优势杂草种类不同 :大豆和玉米田优势杂草主要是稗草 ;小麦田优势杂草主要是稗草和野燕麦 ;水稻田优势杂草主要是稗草和稻李氏禾 ;蔬菜田优势杂草主要是稗草 ,偶有荩草和狗尾草。总体上 ,各群落都有稗草 ,其发生量最大、分布面最广。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实地测定0~400 cm土壤含水量,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苜蓿地、轮作苜蓿地的4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0.6%和11.4%,均低于土壤稳定湿度,其干燥化指数为24.6%和37.2%,分别属强烈干燥化和严重干燥化,而小麦连作的干燥化指数为86.4%,属轻度干燥化.连作苜蓿地土壤干层最厚,400 cm处仍十分干燥,而轮作苜蓿地和连作小麦地到240 cm以下时,土壤水分开始有所恢复.连作苜蓿地和轮作苜蓿地通过降雨可恢复部分土壤水分,可恢复的土壤深度为40 cm和60 cm,而连作小麦地可达100 cm.不同施肥措施下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程度都很严重,施肥措施不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轮作系统中不同轮作年限苜蓿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均没有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与连作苜蓿相比,轮作苜蓿不会大量消耗土壤深层水分而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