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与不同药剂组合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对果桑的危害,2014年进行桑园冬耕、整枝、清洁田园、喷洒石硫合剂、地膜覆盖等越冬防治;2015年春季用20%爱可悬浮剂(SC)2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WP)1 000倍液、40%菌核净WP 1 000倍液和50%多菌灵WP 500倍液等进行不同组合的农药防治试验,至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结果表明,春季桑芽萌发后间隔7~10 d交替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等杀菌剂3~4次,即可控制桑椹菌核病,防效均在91.00%以上,其中20%爱可SC 2 000倍液与70%甲基托布津WP 1 0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在98.50%以上;进行越冬防治也可减少桑椹菌核病初侵染源,但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几种农药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菌核病是果用桑树的重要病害,为高效、安全控制该病对桑果生产的危害,进行了大田农药防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硫磺粉剂500倍液和1 000倍液对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桑叶和桑椹无明显药害;70%甲基托布津粉剂1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和3 000倍液以及40%嘧霉胺粉剂1 000倍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桑椹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药剂,用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进行了防治试验,在桑椹采摘前25 d停止用药。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好,校正防效达95.74%;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次之,校正防效为54.47%;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较差,校正防效只有16.01%;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药液的防治效果最差,校正防效仅为11.19%。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上使用的安全性,在果桑花期喷施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不同浓度稀释液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中的含量,并研究两者在桑椹中的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风险。结果显示,UPLC-MS/MS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3 mg/kg和0.03 mg/kg,回收率为80.2%~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01%~4.13%之间,表明检测方法可信;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桑椹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30~7.45 d和5.87~5.97 d,属易降解物质。用42.4%唑醚·氟酰胺SC 1 000倍稀释液喷施桑树3次,每次间隔7 d,末次喷药后15 d检测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在桑椹中的残留量,其对2岁及以上人群慢(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小于100,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确保果桑生产的安全、高产、优质,在田间条件下以树龄15年的果桑品种大10供试,将生防真菌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防治桑椹菌核病,调查防治效果及桑椹中的农药残留.木霉菌和甲基硫菌灵交替使用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可达到99.49%,比单独使用木霉菌的防效提高24.56%;桑椹始熟期抽样检...  相似文献   

6.
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试验结果显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96.23%、81.18%和82.77%,各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经过检测,各种农药用药后在桑果上的残留量依次分别为3.90 mg/kg、1.34 mg/kg、2.10 mg/kg和0.98 mg/kg,其中50%多菌灵WP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7.8倍,70%甲基硫菌灵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2.68倍,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残留标准(5 mg/kg).综合田间防治效果和药物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分析,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比较适用于果桑园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研究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对香蕉幼苗的安全性,以期为该药的药剂使用及香蕉病害防治提供借鉴。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药剂的室内毒力,发现该药剂对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17.38 mg/L。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2000、1000倍药液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均高于75%,表现出较好的防效。通过手动喷雾器喷施800、400、200倍药液于南天、巴西及粤科品种幼苗叶片,并未出现叶色变色、叶片变形、生长停滞等药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的高效低毒杀菌剂,本实验分析测定了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6种化学杀菌剂对沙糖橘采后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其在果皮、全果和果肉中的残留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有效防治沙糖橘采后腐烂。药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失重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根据GB 2763-2016规定,在柑橘中咪鲜胺、抑霉唑、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最大限量分别为5 mg/kg、5 mg/kg、1 mg/kg和0.2 mg/kg。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参照葡萄中的最大限量分别是2 mg/kg 和3 mg/kg。经抑霉唑、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处理的沙糖橘,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全果和果肉中杀菌剂残留量低于最高限量。经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中药剂残留量高于限量,全果和果肉中药剂残留量低于限量。经苯醚甲环唑处理的果实在处理后第3 d果皮和全果中残留量高于限值,果肉中残留量低于限值。  相似文献   

9.
李法喜  王琼  段廷玉  聂斌  封成智 《草业学报》2021,30(12):172-183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危害严重,影响箭筈豌豆种子和鲜草产量,然而缺少化学防治在内的有效防控技术。选取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和苯甲·嘧菌酯5种杀菌剂,采用菌落生长抑制法对该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发现5种药剂对菠菜炭疽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32.5%苯甲·嘧菌酯(J3)>25%吡唑醚菌酯(J2)>50%多菌灵(J1)>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对毒力效果最好的前3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显示:J1∶2J2和2J1∶J3处理下的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利用这3种杀菌剂(J1、J2和J3)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J2、J3和J1的防效分别为68.88%、63.50%和20.62%。综上所述,25%吡唑醚菌酯、32.5%苯甲·嘧菌酯以及50%多菌灵和25%吡唑醚菌酯复配剂能有效防治由菠菜炭疽菌引起的箭筈豌豆炭疽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