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其中2种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病品种酚类物质各组分的同体积分离液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比感病品种大,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测定了七个不同抗病性的油桐品种病叶(果皮)和健叶(果皮)的游离氨基酸、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健叶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病叶游离胱氨酸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低;健叶(果皮)多酚类物质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病叶(果皮)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健叶(果皮)相比下降值,从抗病品种到感病品种呈递减趋势;健叶(果皮)、病叶(果皮)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抗病品种均比感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1后若干生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对 SMV1 抗性不同的 4个大豆品种为试材 ,分析了感染 SMV1 后叶片中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 SMV1 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总酚含量增加而感病品种降低 ,而在发病后期抗、感品种均降低 ;抗病品种类黄酮含量在早期和后期均增加 ,感病品种在两个时期均降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接种株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接种株 PPO活性在两个时期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侵染对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6个不同抗病性的苜蓿品种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健叶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接菌后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其叶绿素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接菌后第20天,感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15.30%,而抗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只下降4.10%;接菌后第25天,感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38.26%,抗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13.60%,而且外观上叶色差异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时期开始上升且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高于中感和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正相关。接种发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高于感病品种。在健叶中,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病叶中SOD酶活性降低。接种后刚显症时,抗病、感病品种SOD酶活性均上升且感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发病后期,酶活性下降。 丝瓜与霜霉病组合中PPO酶活性的变化和黄瓜与霜霉病组合中的变化相类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植物次生物质与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测定了20个不同抗病性锥栗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均比感病品种高;树皮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但叶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锥栗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棉酚和单宁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确定该测定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病性的12个棉花品种进行接菌,测定了叶片和根部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棉花品种棉酚和单宁的含量与对落叶型黄萎病抗病性的关系,并且明确棉株不同组织中棉酚、单宁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该测定方法分析条件做了改进,试验精密度及重复性好(棉酚RSD=1.06%,单宁RSD=1.64%),准确度高(回收率为棉酚98%~102%,单宁98%~102.3%)。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酚含量比未经诱导高;未接菌根部棉酚平均含量比叶部棉酚平均含量高出8.65%,而接菌处理则高出4.56%;且抗病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36,叶片接菌处理r=-0.941,根未接菌r=-0.991,根接菌处理r=-0.939)。未接菌叶部单宁平均含量比根部单宁平均含量高出6.81%,而在接菌处理下高出1.90%。未接菌的抗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92,根未接菌r=-0.988);而在接菌处理下呈现相反趋势,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叶片接菌处理r=0.980,根接菌处理r=0.874)。  相似文献   

9.
水稻纹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试验选择5个对纹枯病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就它们的细胞组织结构、生化反应与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数目都明显多于感病品种;人工接菌后,抗病品种的过氧化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峰值都大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也强于感病品种。试验还表明: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性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叶霉粗毒素对番茄幼苗CAT酶及保护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叶片为材料,研究了番茄不同抗、感品种于苗期经叶霉病菌粗毒素处理后,叶部细胞CAT酶及保护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叶霉病菌毒素处理后,抗、感品种叶部细胞内CAT酶活性均降低,抗病品种(中杂8号)下降比率大于感病品种(823番茄),但抗病品种的CAT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从平均水平上看,两品种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对照增加,而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对照下降;处理后,抗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Vc含量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1.
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sp .niveum)后根部细胞的质膜透性、某些酶类和化合物 ,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受枯萎病菌侵染后 ,抗病品种克伦生在染病后的短时间内 (48h左右 )能使细胞内MDA、相对电导率、SOD酶和CAT酶的代谢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其自我调节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早花 ;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保持较高脱氢酶活性的能力 ;抗病品种Vc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要比感病品种低 ;接菌 1d后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能力和保持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能力明显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棉花幼苗枯萎病抗性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枯萎病抗性的棉花幼苗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接菌比不接菌处理 ,抗病品种幼苗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 1 5%~ 1 9% ,而感病品种则增高 1 3 %~ 2 0 %。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三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表明,感染白叶枯病的病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健叶,病叶与健叶之比分别为1.32,1.29和1.88。五个水稻品种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亦病叶高于健叶,以感病品种金刚30为最高。同一病叶上近病斑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远离病斑的叶片组织。 用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水稻苗期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酶带少于抗病品种。但是无论抗、感品种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病叶的酶带与健叶一致,成株期测定的结果与苗期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接种量、不同接种时期、不同取样部位对3个水稻品种茎基部接种小球菌核菌后,分别测定了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接种发病后,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病品种是94-341在感病后第2天PPO活性便达到峰值,其峰值是接菌前的2.53倍,而感病品种东农-416在感病后第3天PPO活性达到高峰,其峰值是接菌前的2.26倍,建议以分蘖末期接种3个菌丝块在距茎基部3-7cm的组织取样测定PPO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实验选用中国白梨(鸭梨、金花)和日本砂梨(新世纪、明月)的四个品种。通过对叶片接种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分生孢子后,分期测定各品种的总酚。结果表明:总酚特别是OD酚与抗梨黑星病相关。但在两个梨系统中表现不尽相同。白梨系统中、抗病品种固有含酚量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两者含酚量均增加,而抗病品种的酚尤其是OD酚含量增加明显。砂梨系统中感病品种固有含酚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感病品种的含酚量最初下降,以后才上升;而抗病品种则相反开始便增加,OD酚持续增加至第10天。  相似文献   

16.
抗性不同的甘薯品种以苗茎剪口接种蔓割病菌后第4天,6天,8天,10天,12天,分别测定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及蛋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后,抗蔓割病品种金山57叶片中蛋白酶活性降低,氨基酸含量下降,而感病品种岩薯8-6的蛋白酶活性升高,游离氨基酸上升。同时,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说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与甘薯抗病性有一定关系;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抗病品种的NR逐步上升,感病品种的NR活性降低,说明蔓剂病导致甘薯氮代谢发生变化,可作为筛选抗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玉米品种抗感玉米粗缩病毒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对玉米粗缩病毒(MRDV)表现抗病、中感及高感3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品种,分析了三叶期、五叶期室内盆栽及抽穗期田间采取的病叶及健康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旨在研究玉米品种抗感病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及感染病毒后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玉米三叶期、五叶期及抽穗期,感病品种的POD酶活性大于抗病品种,显示玉米叶片内的POD含量与品种的感病性有相关性。发病后,各品种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幅度最大,说明防御酶POD的应激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相关;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抽穗期,抗病品种健叶具有一条Rf 0.261差异酶带,而感病品种则没有,这一特异蛋白带的组成型表达显示出与品种抗病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发病后,抗病品种及中感品种又新增一条酶带,Rf为0.471;三叶期及五叶期,抗病品种同样都比感病品种多出现一酶带区,进一步证明了在玉米植株体内存在与抗玉米粗缩病毒相关的POD同工酶,这一结果将为抗病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生理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2)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较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3)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  相似文献   

20.
在甘薯抗病品种C180,金山57与感病品种岩囊8-6和南惠7号接种蔓割病菌后第2,4,6和8d,分别测定叶片脂质过氧化水平及体内若干保护酶活性,发现接种后第8d病株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高于未接种的健株。感病品种的高于抗病品种的;接种第4d,抗,感病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出现高峰,第6,8d活性下降,感病品种下降速率大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接种第6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出现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