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适应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地方玉米种质的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从23条引物对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种质的地方自交系对其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9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3个多态性好的引物扩增材料,产生出152条多态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6.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地方自交系划分为 6个类群.  相似文献   

2.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对贵州省的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有着重大贡献,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需要进行遗传改良和扩增,才能发挥良好作用。本文概述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特点及其改良情况,并对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杂交玉米新品种兴黄单206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黄单206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科所针对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特点,利用"热带种质×温带种质"的杂优模式,以红12511(从330×地方红玉米杂交后代中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为母本,素33411(是从泰国群改种苏湾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黄粒玉米单交种,是适宜贵州及周边省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易制种的黄粒玉米单交种.2006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2006022号).  相似文献   

4.
方平  姚启伦  陈发波 《种子》2012,31(1):5-8
以10个来自三峡库区的玉米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实验和设置低氮胁迫处理,研究低氮胁迫下玉米地方品种的苗期植株形态和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玉米地方品种幼苗植株形态和生理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不同玉米地方品种的耐低氮特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方品种的同一植株性状和同一地方品种的不同植株性状的耐低氮胁迫指数存在差异.侧根数、叶面积、根体积和植株干重可作为玉米地方品种耐低氮种质筛选的形态指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可作为耐低氮种质筛选的生理指标.此外,三峡库区玉米地方品种中有较丰富的耐低氮种质可供玉米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63对SSR分子标记,对川西高海拔地区的32份中早熟玉米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SR标记在63个染色体位点上共检测出298个等位基因,每个引物检测到2~10个等位基因,平均4.73个;自交系遗传距离范围0.31~0.79,平均0.55,表明川西高海拔玉米育种资源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优势类群,分析结果与系谱追踪有较好的一致性;高海拔地方种质遗传类型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6.
地处贵州高海拔山区的毕节地区是贵州省玉米主产区之一,我省于2010年进行了以下8个玉米新品种及栽培密度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7.
贵州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对策及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种质资源是玉米优良基因的载体,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限制我国玉米育种水平的首要问题;切实保护现有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地方种质改良创新是当前育种工作的一个重点。全面系统地改良创新地方种质是走出种质资源贫乏状态的出路之一,是实现玉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概述了贵州山区玉米地方种质改良创新的情况等问题,对其改良创新的对策及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玉米氮效率上的研究成果。玉米品种间在氮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氮高效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可遗传性状。利用与氮效率高度相关的生态、生理指标,筛选鉴定出氮高效的种质资源并加以改良利用,可以培育出氮高效的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山区固有的地质地貌,云南季风性气候特征的客观存在,造就了黔西南玉米种植性状差异的突出性表现。以2009-2013年持续五年的黔西南州杂交玉米新品种多点试验鉴定数据资料为素材研究区域环境条件下玉米植株性状变化规律,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从育种、栽培角度提出适宜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0.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间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以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各4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两水(共计10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466.58 kg/hm2。而且该处理的叶面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高于其余各处理,气孔阻力和叶温等生理指标则低于其余各处理,以上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是由于前茬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溉而造成的。本试验同时表明,研究作物的水分问题应与特定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