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籽粒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3种大豆品种:贡秋8号、南豆25、桂夏3号;副因素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6-BA)、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烯效唑(S3307),并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CK)。结果显示:R8时期,与CK相比,DTA-6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籽粒的氮素含量与氮素积累量。R6时期,DTA-6处理的叶片氮素积累量增加17.7%~63.1%,茎秆氮素积累量增加7.0%~60.9%;R8时期,DTA-6处理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15.4%~24.9%。喷施调节剂促进了氮素向籽粒的转移与蛋白质合成。R8时期,与CK相比,DTA-6、S3307处理显著提高了南豆25和桂夏3号的大豆籽粒氮素占比;DTA-6处理后的贡秋8号、南豆25、桂夏3号中的籽粒蛋白质总量分别较CK增加45.8%,47.1%,29.0%,蛋脂总量较CK增加42.2%,45.2%,24.0%。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改善大豆花荚期叶片氮代谢,促进氮素积累与向荚果分配,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改善大豆籽粒品质,以DTA-6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在苗期叶面喷施调节剂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进行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和块茎间光合产物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3307和DTA-6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前期叶片内蔗糖和淀粉含量;喷施调节剂第34天(块茎膨大期),S3307和DTA-6处理促进叶片中淀粉含量向块茎中转运降低叶片内淀粉含量,利于源器官的物质输出;S3307和DTA-6显著增加各取样时期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S3307和DTA-6在喷施后第18和34天显著增加块茎可溶性糖含量;马铃薯块茎内淀粉含量的变化与叶片内蔗糖和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S3307和DTA-6处理均显著促进单薯重,同时DTA-6处理的单株薯数也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4个大豆品种在单、间作条件下进行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结果表明:1.大豆花荚脱落的顺序和开花习性是一致的,开花早的花朵,脱落早,同一品种,单作的花荚脱落比间作早。花朵开放早的部位,脱落也早,主茎花荚脱落早,分枝花荚脱落较晚。2.落花落荚在整个开花结荚期都能发生,花荚脱落的高峰期多出现在末花至结荚期,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出现得早,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则较晚,同一品种单作比间作出现得早,处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高峰期。3.花荚脱落的部位与大豆始花部位的商低有关,始花早,始花部位越低;始花越晚,则始花部位越高;开花早的部位,花朵数多,落花数也较多,但成荚数也多;开花晚的部位,则反之。同品种间作比单作最早出现花荚脱落的节位高1~2个节位;分枝上的花荚脱落大于主茎。4.单株开花数、花开天数、结荚天数与花、荚脱落率呈正相关,成荚数与花、荚脱落率呈负相关。5.耐阴品种的花荚脱落率低于不耐阴品种;除少数品种外,落荚率高于落花率;单作的落花率、落荚率和花荚脱落率除个别材料外,均低于间作,单、间作之间的t测验除落荚率接近显著水平外,落花率与花荚脱落率达到了显著水平。大豆花荚脱落是普遍而严重的,单作大豆一般花荚脱落率为50~60%;严重的可达70~80%。贵州,大豆种植多是间套作,尤以玉米、大豆间作为多,间作大豆的花荚脱落率未见详细报道。为探讨在贵州的生态、栽培气候条件下,特别是间作大豆花荚脱落的习性,我们开展了大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为贵州大豆增花保荚,减少脱落以及为提高杂交育种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施氮水平(0、180、240 N kg hm–2)对作物产量和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Pn、Gs、Ci、Tr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处理大豆的Pn、Gs、Tr在V5期(玉米大豆共生期)显著降低,但在R2、R4、R6期(玉米收获后)无显著差异,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呈降低趋势,R4~R6期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系数则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施氮显著提高了大豆花后叶片Pn、Gs、Tr和植株地下部、地上部及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与习惯施氮(240 N kg hm–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180 N kg hm–2)大豆的Pn在R4、R6期提高了3.57%、11.82%,总干物质积累量在R6、R8期提高了5.06%、10.21%,单株荚数、产量提高了8.30%、10.15%。减量施氮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总经济系数为0.49,LER达2.17。玉米-大豆套作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利于提高大豆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大豆产量和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总产。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明确大豆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研究播种出苗期和开花结荚期大豆在各干旱胁迫等级下各性状的生育特点。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出苗缓慢;株高和地上、地下干物质、株荚数、株籽粒重明显偏低,空荚率偏高,其中重度胁迫空荚率比无胁迫大豆高99%;开花结荚阶段大豆遭遇中度以上干旱,光合量减少,植株相对矮小,而空荚率高,其中重度胁迫比无胁迫高81%以上;大豆花荚期是水分的敏感期,即轻度干旱也会造成较差的产量表现。大豆播种出苗期遭遇干旱胁迫后产量偏低,主因是出苗率低、生育期短,株籽粒重低和空荚率高是次要原因;光合量少、株荚数与株籽粒重下降,且空荚率高是开花结荚期产量低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DTA-6对两种食用豆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DTA-6)对食用豆叶片的生理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选用芸豆(英国红)和小豆(龙垦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于芸豆和小豆的初花期叶面喷施DTA-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测定各生育时期叶片光合参数、碳代谢产物、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DTA-6提高了2种食用豆各生育期的SPAD值、盛花期和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显著增加了叶片蔗糖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叶片淀粉的积累;与CK相比,DTA-6提高了2种食用豆的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并且显著提高了芸豆和小豆鼓粒期荚分配率;DTA-6可有效调控2种食用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产量,DTA-6处理的芸豆和小豆产量分别较CK增加13.30%和12.91%,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7.
华劲松 《作物杂志》2013,29(2):111-114
在芸豆开花、结荚期进行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土壤水分亏缺对芸豆光合生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叶比重降低,同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增大.水分胁迫15d后,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13.7%、28.6%、46.4%,最大光合速率下降3.9μmol/s·m2、6.2μmol/s·m2、8.1μmol/s·m2.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各器官的光合生产量下降,地上部分(荚果、茎秆、叶片)下降幅度大于地下部分(根系),根冠比增大;同时芸豆开花数、结荚数和单荚粒数显著降低,导致产量较大幅度下降,轻度、中度、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41.29%、66.37%、85.02%.由此可见,芸豆在开花结荚期对土壤水分胁迫十分敏感,加强该期水分管理是提高芸豆产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干旱胁迫降低大豆产量,探究提高大豆耐旱能力和降低产量损失的机制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施褪黑素能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和氧化损伤。本试验于2017—2018年研究叶面喷施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抗逆、碳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表明,外源褪黑素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和细胞膜损伤,缓解干旱胁迫对光合能力的抑制,提高碳氮同化能力,最终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与干旱胁迫相比,褪黑素处理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两年平均提高了2.9%、0.8%和17.2%,产量(单株粒重)平均提高了14.7%。  相似文献   

9.
郑殿峰  赵黎明  冯乃杰 《作物学报》2008,34(7):1233-123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以大豆(Glycine max)垦农4号为材料, 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 比较叶片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 研究喷药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在喷药后5~30 d, SOD模拟物(SODM)明显提高了IAA、GA以及CTK的含量。喷药后15~30 d, 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提高了IAA和CTK的含量, 氯化胆碱(Cc)则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IAA和CTK含量。另一方面, 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续, 3种调节剂提高了叶片中的SOD和POD活性。其中以DTA-6对SOD活性作用最强, SODM次之; 而对POD活性则以SODM调节剂的作用最好, DTA-6其次。此外, 调节剂DTA-6和SODM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叶片中的CAT活性, 减缓了MDA含量的升高, 而调节剂Cc则作用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 叶面喷施DTA-6和SODM, 可调节叶片内源激素水平和保护酶的生理功能, 有效控制叶片的衰老进程, 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化学调控技术对糜子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果,以糜子品种粘丰5号和齐黍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播种前1mg/L烯效唑(S3307)和50mg/L胺鲜酯(DTA-6)浸种2个处理,以清水浸种为对照(CK),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糜子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S3307和DTA-6浸种均可提高糜子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S3307和DTA-6均可增加糜子茎粗,降低株高。S3307可提高灌浆盛期2个糜子品种茎干重、叶干重和穗干重,DTA-6对灌浆盛期糜子叶干重和穗干重有增加作用;S3307可提高2个糜子品种穗粒数;DTA-6增加了粘丰5号有效穗数,提高了齐黍1号穗粒数和千粒重。S3307和DTA-6处理下粘丰5号分别较CK增产11.05%和5.43%,齐黍1号分别较CK增产5.73%和16.24%。因此,S3307对粘丰5号、DTA-6对齐黍1号作用效果更好,增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从源、库的角度阐释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对绿豆碳水化合物代谢与氮素代谢的影响机制,以冀0816毛-3和安绿7号2个不同基因型的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始花期叶面喷施60 mg/L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S3307后,绿豆叶片与荚皮中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2个参试绿豆品种叶片中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与荚皮中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均在籽粒建成中期比CK降低,在后期增加。S3307处理增加了参试绿豆品种籽粒中蔗糖、淀粉和总糖含量,而对绿豆籽粒还原糖含量的调控存在基因型差异。针对氮代谢相关指标的结果表明,叶片、荚皮与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和总氮含量在调节剂处理后籽粒建成时期整体增加。综上,S3307可有效促进绿豆籽粒建成中期“源”端同化物的合成和输出,增加“库”端同化物的积累,同时增加了绿豆各器官氮素含量,通过调控不同品种绿豆器官生理代谢实现增源扩库。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溉条件下冠菌素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限制大豆丰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生物调节剂提高大豆耐旱性是生产中一种新型的生物节水管理模式。本研究在常规灌溉与无灌溉条件下,采用生物调节剂冠菌素(COR)于大豆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COR对植株农艺性状、叶片水势和光合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 COR处理对大豆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等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其产量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在生长季无灌溉的雨养条件下,COR处理会显著提高大豆开花后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加叶片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改善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增加。总之,在雨养条件下, COR对大豆光合特征和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3.
酚类化合物对大豆的生理调节作用和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会杰  林学梧 《作物学报》1995,21(3):351-355
大豆苗期喷施酚类化合物SA、Res和TA,对叶片生理特性,植株生长及开花结实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处理后,叶片的SOD、CAT活性提高,MDA含量减少,NR活性增强,蛋白质、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提高,主茎生长加快,开花期提前,单株开花数和结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提高,在三种酚类化合物中,以Res对大多数生理特性和产量的调节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4.
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品种生育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2 4个栽培品种为试材 ,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生育阶段的遗传差异对大豆花荚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各生育阶段的生育日数 ,遗传差异达极显著平准 ;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落花落荚时期基本相同 ,但出现的高峰期有差异 ;落花落荚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荚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大豆叶片冠层不同部位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以吉林省近几年推出的栽培大豆品种‘吉农40’、‘吉农41’、‘吉农43’和‘吉农48’为试验材料,在开花盛期(R2)、结荚盛期(R4)和鼓粒盛期(R6)测定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全氮含量、净光合速率、氮素光合效率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结果表明:4个大豆品种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全氮含量在R2和R4期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在R6期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在R2至R6期均表现出中部上部下部的变化规律;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上部中部下部的变化趋势;氮素光合效率和GS活性在R4期则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本研究可根据大豆品种的氮含量及氮素光和效率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产量的提高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生理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小豆喷施外源脱落酸(ABA)的作用,以龙小豆4号为试验材料,在三叶期和始花期叶片喷施浓度为50mg/L ABA,并连续、多次取样测定碳代谢、内源激素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喷施外源ABA后,龙小豆4号叶片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转化酶、蔗糖合成酶活性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酶活性降低;茎部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内源ABA含量减少;底荚高度和第1节间长度减小,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总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200Gy ^60Coγ射线处理大豆风干种子,对M1、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表现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M1植株生长缓慢,植株变矮,发育畸形,叶片缺绿、卷缩,出现不孕株、半不孕株、荚熟秆青株、成熟期推迟等现象。2)M1代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3)M2代的变异系数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茎粗、株高、荚长、荚宽依次减小。4)M2代株高与百粒重、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始节、单株荚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结荚高度与有效分枝始节、主茎分枝数成负相关。5)M2代株系间有显著性差异。6)M2遗传力顺序为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单株粒数、荚宽、茎粗、单株荚数、单株产量、荚长。  相似文献   

18.
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比较了大豆叶片中保护酶活性的差异,研究了喷药后对叶片同化物代谢的调控效应,为大豆鼓粒(R5)后期抗衰老和生理代谢功能的提高提供参考。试验于2006年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为了避免遗传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只选择垦农4号品种为材料,研究对其喷药后叶片内保护酶活性和同化物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喷药时间的延续,SOD模拟物(SODM)、氯化胆碱(Cc)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提高了叶片中的SOD和POD活性。其中SOD活性以DTA-6为最高,SODM次之;POD活性则以SODM调节剂的为最高,调节剂Cc次之。此外,DTA-6和SODM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叶片中的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硝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减缓了MDA含量的升高,而调节剂Cc则表现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DTA-6和SODM,维持了叶片保护酶和同化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有效的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和控制了叶片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9.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PGRs)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SN28)、垦丰16 (KF16)和合丰50 (HF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 (±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能够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大豆食心虫危害高峰期和最佳防治时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经济阈值和产量损失方面研究了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指标,即田间出现l对成A/m^2即达到了防治指标。对大豆食心虫危害与虫荚率、虫食率、产量损失和商品大豆等级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接虫量的增加,虫食率和虫荚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大豆的质量等级随之下降,大豆结荚盛期至始粒期是大豆食心虫易侵入豆荚的时期。豆荚太小或鼓粒太满,幼虫都不易入侵。只有大豆的结荚盛期至始粒期和大豆食心虫蛾盛期和产卵盛期相遇时,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