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长江和沿江灌江水纳苗的池塘中收集野生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放入池塘中进行人工驯养和亲鱼培育,挑选性成熟的健壮个体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的长春鳊能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培育成熟并用于人工繁殖。先用LHRH-A3催熟,14~15 h后再用DOM+LHRH-A2+HCG混合催产。2011~2013年,前后催产了7批共608组,其中有484组产卵,共获卵6 050万粒,孵出鱼苗约3 039.2万尾,其平均催产率79.6 %,受精率65.0 %,孵化率70.0 %。水温23~27 ℃,效应时间为8~10 h,孵化时间为19~32 h,出苗率达46.5 %。  相似文献   

2.
2008年4月16-28日在浙江湖州地区进行了花于水温15℃条件下的人工催产生产性试验。用常规催产剂和方法,催产花亲鱼540尾,其中雌亲鱼355尾、雄亲鱼185尾。试验结果表明:排卵率为91.5%,催产效应时间为29.5 h,群体排卵时间为2.5 h;受精率为98.7%;孵化鱼苗(下塘鱼苗)380万尾。与常规生产水温17~18℃以上催产情况比较,在水温15℃条件下,花也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催产;除效应时间和孵化时间延长及卵膜难以溶解外,其排卵率、受精率、群体排卵时间和孵化率等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安宁河支流热水河中的西昌高原鳅作试验对象,对发育良好的成熟个体进行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观察仔鱼的形态发育并进行苗种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药物的组配以每尾雌鱼注射HCG 100 IU+LHRH-A2 5 μg效果最佳。试验共催产亲鱼140组,48 h效应时间后,两次催产率分别为69 %和62 %;成熟卵卵径为(0.9±0.1)mm,呈浅黄色,遇水后具强黏性;在15~17 ℃下,胚胎历时72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2 mm,受精率分别为65 %和63 %,孵化率分别为74 %和77 %。仔鱼的形态发育结果表明,仔鱼发育较快,与摄食相关的器官在胚后很短时间内得到较快发育;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 %。  相似文献   

5.
黑脊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闽泉 《水产科学》2002,21(5):8-10
采捕于溪河的野生黑脊倒刺Ba,在池塘生态条件下进行人工驯养使其达到性成熟。雌雄亲鱼的成熟率为83.8%和92.1%。采用HCG、LRH-A2等外源激素对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25组新鱼,获产18组。当水温为20-27℃时,效应时间15-23h,共得卵31500粒。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分别为72.0%和62.6%。受精卵在21-31℃水温下孵化,经52-110h仔鱼大量出膜,共孵仔鱼11947尾,育成夏花10956尾,成活率达91.7%。  相似文献   

6.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 ℃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 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 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 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7.
云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使用外源激素诱导法所得的云纹石斑(Epinephelus moara)雄鱼和雌鱼作为试验用鱼。亲鱼经营养强化后,进行人工催产和采卵授精,受精率达68.5%~83.2%。研究结果表明:该鱼受精卵在水温20~22℃、盐度28~31‰、pH 7.9~8.0的外界水环境下,44 h后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76%~91%;初孵仔鱼经56d培育,完全变态成为幼鱼。在试验中收集到人工授精上浮好卵(受精24 h后)9.6 kg,共获体长>3 cm的云纹石斑鱼苗23万尾,成活率为1.5%。研究结果将为云纹石斑鱼在我国大规模人工繁育提供数据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几种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锦鲤亲鱼注射HCG+LHRH-A2(A组)、PG+HCG+LHRH-A2(B组)、DOM+LHRH-A2(C组)、复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组)和“双生”牌注射用高效鱼用催产剂(E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激素对锦鲤亲鱼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催产剂均能在水温20~22 ℃下诱导亲鱼排卵、排精。其中,注射两种复合催产剂的D组、E组催产效果最佳,雌鱼效应时间为11~18 h,催产率均为100 %,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3.93±2.31) 粒/g、(22.62±2.81) 粒/g,受精率分别为(86.44±2.9) %、(85.28±3.2) %,孵化率为(79.44±2.70) %、(78.65±3.10) %;雄鱼24 h内的采精量分别为1 461、1 456 mL,精子的寿命分别为(125.34±8.70) s、(125.26±9.40) s,精子的活动强度分别为(48.31±8.90) s、(47.89±8.40) s,且采精率分别为(69.57±5.25) %、(68.74±4.32) %,产后亲鱼的死亡率均为0。各组精子的寿命、采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B、C组精子的活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潘志 《水产科技情报》2020,47(3):126-129, 134
以人工养殖的巴丁鱼(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本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注射不同外源激素诱导巴丁鱼排卵和人工催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地欧酮DOM药物组合的林彼方法,注射剂量为(10μg LHRH-A+5 mg DOM)/kg鱼体质量,可促进巴丁鱼血清促性腺激素Gt H水平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并成功诱导巴丁鱼排卵,催产率100%,排卵率100%,高于其它试验组。当水温在26~33℃时,采用林彼方法进行了7批次催产工作,注射剂量为(6~7μg LHRH-A+5 mg DOM)/kg鱼体质量,效应时间9.0~13.5 h,平均催产率80.6%,排卵率100%,生产性试验共获得巴丁鱼卵黄苗2430万尾。  相似文献   

10.
赵鑫  黄凯  谢瑞涛  张盛  林岗 《水产养殖》2010,31(1):13-17
对江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进行了试验。以PG(鲤鱼脑垂体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药物进行混合催产,水温24~26℃,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为90%以上。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进行人工授精,用塑料网片着卵板粘卵,在孵化池内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7%。研究结果表明:江黄颡鱼在广西的适宜催产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底,工厂化育苗的饵料可用丰年虫和适口虾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us Günther)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粗唇(鱼危)成鱼,驯养培育半年,使之达到性成熟.采用鲤鱼脑垂体与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混合催产剂,分两次注射.在27℃~28℃的水温下,其效应时间为15 h,催产率达90%.粗唇(鱼危)卵具强粘性,人工授精时用任氏液适当稀释,用网板粘卵,在"蜂巢式"孵化槽内微流水孵化.采用以上技术,卵的受精率为71%,胚胎发育时间为50 h.初孵仔鱼有3 d左右的附着期,出膜4 d后开口,其开口饵料为小型枝角类.  相似文献   

12.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_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相似文献   

13.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乌苏里拟鲿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2011年5月和6月从吉林省鸭绿江地区采购两批亲鱼运回安徽进行了繁育试验。注射人工催产激素促熟催产,人工授精,水泥池流水孵化,土池施肥培水并用粉料培育鱼苗。试验结果:第一批次催产雌鱼260尾、雄鱼56尾,水温22.0~22.5℃,产卵率为35%,平均受精率55%;孵化水温19.5~23.0℃,因感染水霉,仅获得300多尾鱼苗。第二批次催产雌鱼275尾、雄鱼60尾,水温24.0~25.5℃,产卵率50%,平均受精率65%;孵化水温24.5~28.3℃,由于孵化期间使用亚甲基蓝防治水霉,孵化率达到75%。两个批次共繁殖鱼苗19万尾,培育出全长4.5~5.5cm的鱼种6万尾,培育成活率31.58%。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和2006年共进行了6次斑鹱人工繁殖试验,12尾亲鱼全部来自野外;采用2次注射催产素的方法,4次催产成功,催产成功率67%,效应时间18~23 h,平均受精率51.25%,平均孵化率32.5%.斑鹱的卵粘性较好,孵化受水温影响较大,25℃时影响较为明显,保持在26℃以上孵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2006年,分别用4种不同的催产剂组合对经人工驯养的180余尾性成熟的野生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chongi)进行了人工催产,共获得受精卵50余万粒,孵化出仔鱼9万余尾。催产效果较好的催产剂组合为:鲤鱼脑垂体(PG)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联合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5 mg+600 IU)/kg鱼体重,第二次注射剂量为(12 mg+1000 IU)/kg鱼体重,在水温13~18℃效应时间为85~98 h。  相似文献   

17.
对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18.
根据催产激素注射后前期血清类固醇激素的水平变化,筛选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最佳催产激素组合。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催产激素组合的生产效果,在尼罗罗非鱼繁殖生产期间进行人工催产试验,观察催产后144 h内实际含卵雌鱼比例与催产效应时间,并从卵子形态变化方面观察催产效应。结果显示:水温21~29℃时,催产试验组平均获产率为57.5%,对照组平均获产率为27.5%,试验组的平均获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含卵时间集中在72 h内,对照组含卵时间比较分散;催产后72 h,试验组50%雌鱼卵子发育达到成熟期,对照组仅30%。试验结果为尼罗罗非鱼全人工繁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箱养殖四年的红鳍东方鲀经过人工促熟、人工催产、人工采卵和人工授精,孵化后取 10万仔鱼进行人工培育试验,经 50d培育,培育出平均全长为40.69mm,平均体重为1.78g的鱼苗3万尾,成活率约33.33%。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研究了蒙古红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系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鲌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万~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时水温在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共产卵663万粒,平均受精率83.0%。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0%,共得鱼苗361.2万尾,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共得全长达3.6~3.8cm的夏花鱼种80.4万尾,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