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落叶松是辽宁省主要的造林树种,尤其是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A.Henry),其材质及用途更优于其它落叶松。为实现长白落叶松造林良种化,我场营建了该树种无性嫁接初级种子园,进行选择育种。就长白落叶松按表型进行个体选择是否有效、子  相似文献   

2.
日本落叶松是我省东部山区主要造林树种,生长速度不亚于南方的杉木,材质坚硬,适宜建筑、矿柱用材。国家攻关计划定为北方主要选育树种之一。近年来,林木遗传改良工作进展较快,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益。越来越多的林木育种工作者都注意到了把产地、家系、个体三个层次联合进行选择的潜力。为了研究探讨日本落叶松选育合理途径,我们进行了林分、家系、个体三个水平的联合选择试验。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是日本北部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战后国土绿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落叶松人工林的间伐材在较小龄级收获时,木材一经干燥便产生木纹扭曲,材面开裂,从而严重降低了落叶松木材的利用价值。据三上等人(1975和1980年)的试验证明,木材扭曲度与纤维倾斜度为紧密相关(r=0.75)。于是,人们提出了纤维倾斜度小的系统育种。对于这种育种的可能性,三上等人(1975年)从遗传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扭曲度小的个体选择。其结果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适应性强,是黑龙江省东部山区主要造林树种。一面坡林场从1956年建场以来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人工林,现有数万亩已经郁闭成林,并于1972年开始间伐利用。由于立地条件不同,林木生长发育和林地生产力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来,南朝鲜在林木育种工作中,一方面强调引种、杂交的实用性,如世界著名的刚松引种、刚松×火炬松杂种、意大利杨树品系的引种等均已广泛运用于生产中;另一方面,从1960年起开展选优建园工作,对全国10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科学规划,并强调群体与个体选择的实用性.因此在引种、杂交与选择联合运用的实用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林木育种体系.一、林木育种研究所南朝鲜在战后即开始林木育种工作.1956年,在中央林业试验场下设立了育种科与水原林木育种支场.在此基础上,于1963年成立了中央林木育种研究所,隶属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枯梢病,1960年后在北海道和东北两地发生最严重,面对当时的情况,采取对病原菌进行基础研究和药物防治相结合,通过林业措施以减轻病害等各项政策,使本病逐渐有所减轻。另外,鉴于落叶松属内品种不同,或者既使在同一林分内,由于个体不同,该病的发生情况也不同,所以想以培育抗病品种为目的,而选拔本病的抗性个体和进行繁殖。笔者从东北各地的重病林分中,选拔了抗病予选树,并进行了繁殖。得到东北林木育种场的协助,在本病发源地设立了鉴定林,做了一次测定。然后,从其中选出一些耐病性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优良无性系,对大同市长城山林场华北落叶松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40个华北落叶松无性系树高、胸径生长量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7509、113这3个华北落叶松无性系长势最好,是华北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的重点选择对象;而123、713、124、204、94、7511、67这7个华北落叶松无性系长势最差,可作为种子园遗传疏伐的对象。研究结果为华北落叶松种子园后期高世代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日本《林野时报》1979年8月发表农林省林野厅造林课文章,介绍日本林木育种事业的发展。 日本林野厅造林课于1956年增设育种组,1957—1960年间在全国按地域建立了五个国立林木育种场和四个分场(1978年调整为三个)。育种场负责选育和培育良种,繁育原种,收集保存育种材料,是地区的林木良种中心,普及并指导林木良种技术。 一般造林需用的苗木供应、优树选择、种子和采穗园的建立管理以及子代鉴定林等业务,在国有林归营林局负责,在民有林则由都道府县的机构负责。在每一林木育种地区、林木育种场、营林局、都道府县、林业试验场和大学等共同组成地区性林木育种协会。 日本有组织的进行林木育种已经二十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林木速生,缩短林木培育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于1989年春我们对人工落叶松林进行了追肥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东丰县一面山林场一面山林班65小班,26年生的人工落叶松纯林。林地  相似文献   

10.
关于落叶松人工幼中林抚育间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安落叶松是牙克石林区乡土树种。落叶松人工林郁闭成林后,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开始分化。据调查15—16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被压木占16%,中层木占65%,上层木占19%,林木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立木生长有适应的营养面积,合理调整立木密度,充分利用地力,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促进林木迅速生长,缩短培育周期,发挥森林的生产效能,尽快培育出材质好数量多的后备用材林基地。我们于一九七九年秋开展了对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85年我作为日本国际事业协力团的研修员,先后在国立筑波林业试验场和关东林木育种场白石进,古越隆信等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林木育种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现将学习期间,我所了解到的日本林木育种的概况整理成文,望能对我国的林木育种工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场林木良种选育工作,是在顶着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开展起来的,自治区林业局十分重视和大力支持了我场的林木良种选育工作,把我场作为自治区唯一的西伯利亚落叶松良种选育基地.组织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有力的协助了我场这项工作的胜利开展.目前,已建成西伯利亚落叶松种子园512亩(其中嫁接定植384亩),母树林250亩,普遍进行了2一3次疏伐,选择优树40株,西伯利亚落叶松与日本落叶松杂交成功,得到球果39个,取得了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初步成绩.  相似文献   

13.
序言日本的森林资源,由于战争时代的滥砍滥伐等原因而显著减少。为恢复森林资源,必须大力做好林木育种工作。日本从1967年以后,开始了选育优良母树的林木育种事业。但是,由于林木完成一个世代,需经相当长的时间,结实年龄很迟(在松类中,落叶松要15—20年,柳杉、日本扁柏要20—25年,椴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是我国北方的优良树种。我场自1953年以来,共营造落叶松人工林六万多亩,有四万多亩已郁闭成林,其中有五千亩划为速生丰产林!进行经营管理。落叶松人工林达到郁闭之后,林木个体之间对水份、养份、光照等条件需求量越来越大,群体中种内斗争尖锐激烈,并开始分化,应进行抚育采伐。但异,选择那种抚育间伐方法,间伐强度多大,间隔期多长等,这些问题都需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程鹏 《安徽林业》2008,(1):12-14
受日本林木育种协会和日本林木育种中心邀请,2007年11月我对日本林木育种协会、京都大阪森林管理事务所、京都府立北桑田高等学校、关西育种场、日本林木育种中心等7个单位进行了访问与学术交流,考察了日本的林木育种、森林组合模式、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所见所闻,很受启迪。一、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1.从历程看,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始于1957年,当时为满足战后重建对森林资源的激增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对提高林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借鉴欧洲林业发达国家育种工作的先进经验,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林木育种工作体系。从那时起,林木育种事业就一直作为日本的一项长期国策开始施行。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日本落叶松材随着材质的干燥易产生扭曲,使材质的利用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种缺陷,人们选择材质扭曲小的单株和以纤维度为指标选择的优良材质树杂种家系的优树进行无性繁殖。以往用的扦插繁殖,发根率低,故增殖困难。笔者曾用日本落叶松单株进行了组织培养,从休眠枝的顶端摘取芽培养成小苗,在加有激素的培养基中使其形成根原基,尔后移至没有加激素的培养基中,使其发根成苗。本研究是探讨从不同树龄的母树上摘取芽培养、母树年龄与小苗生长及发根的关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Larix SPP.)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叶用材林树种之一,我国落叶松遗传改良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开始,随着林木育种工作的进行,在遗传变异、生长性状、木材性状、分子方向及遗传测定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通过对落叶松遗传改良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落叶松发展方向和建议,为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林业近讯     
喀喇沁旗旺业甸林场在抓好造林育林的同时,狠抓了优良林木种子基地建设。从1965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长白落叶松母树林680亩,华北落叶松林3,579亩,樟子松母树林325亩。为了实现林木良种化,1972年该场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协作,经过八年的努力,采取无性系嫁接繁殖的方法,建成日本落叶松种子园1072亩,华北落叶松种子园180亩。现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1975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以选优建园为中心的林木育种工作。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了林木育种机构。各级机构职责清楚,分工明确。林野厅负责制订计划和统筹经费;林木育种协会、国立林业试验场和五个林木育种场负责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组织鉴定和检查;都道府县林业试  相似文献   

20.
韩国林木育种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前身是中央林业试验场的水原育种场,1963年成为独立机构。1998年林木育种研究所与国立山林科学院合并,成立林木育种部。考虑到社会形势和未来目标,2001年又改名为森林遗传资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