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水稻坐蔸的发病时间长,从水稻分蘖前至分蘖后均可发生,早的甚至可发生在秧田里。其主要表现为:秧苗发根受阻,出叶分蘖迟缓,分蘖少而小,秧蔸萎缩,生长停滞。正常的秧苗叶色嫩绿,茎基宽大扁蒲,叶片披垂,而坐蔸秧苗仍直立朝天,紧束细小。坐蔸的秧苗如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理,则早栽不早发,最终导致无效分蘖多,穗小粒少,干粒重小,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2.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丘陵区,年均温13~24℃,日均太阳辐射量大于13小时,年有效日照数1200小时,年总有效积温大于5000℃。水稻移栽后的5月中下旬常年雨水均较多,气温偏低,水稻坐蔸较为严重,全县水稻坐蔸面积通常高达30%。一、缺素引起坐蔸我县部分农户喜欢偏施氮肥,在水稻上只施用碳铵和尿素,造成水稻缺磷、缺钾;另一部分农户只施用碳铵、过磷酸钙,造成水稻缺钾。缺磷的田块秧苗新生根较少、叶片呈暗褐色,尤其少数田块多年不施用磷肥,造成严重缺磷,导致秧苗根本就不分蘖。缺钾的田块秧苗根系生长弱,叶片短小且呈暗绿色,老叶上面有赤褐色斑点。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叶片发红。自推广杂交水稻以来,  相似文献   

3.
水稻坐蔸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红毛丛”、“稻锈头”、“化棵” ,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一般栽秧后 15天左右发病。如栽秧后遇寒潮、冬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深水田 ,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偏施单质化肥、缺钾、缺磷、缺锌的田块及栽秧过深的田块易出现水稻坐蔸。究其原因 ,主要是水稻栽秧后气温下降 ,水温和泥温低 ,水稻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根系停止生长 ;使稻根变黑腐烂 ,影响水稻吸收氮、磷、钾、硅、锌等营养物质 ,引起水稻营养和生理机能失调 ,直接影响了稻苗呼吸及光合作用 ,导致生长停滞 ,从而出现坐蔸。防治水稻坐蔸 ,应…  相似文献   

4.
一、症状水稻赤枯病,农民称之为"坐蔸病"。水稻移栽田块秧苗发黄、发红、发僵的症状大多属此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温、光、水、肥、气等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秧苗在移栽半月后,常表现发黄、久不返青或返青后迟迟不分蘖,逐渐萎缩,生长停滞,严重时稻叶发红成焦枯状,下部叶片枯死,全田翻黄,植株矮小,不发蔸,远看如火烧状。拔起病株,可见根部白根少或无新根,多混有黑根或烂根,并有臭皮蛋气味。二、发病原因秧苗产生坐蔸的原因很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正锌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水稻缺锌会导致移栽后迟迟不发棵、不返青,甚至返青后不分蘖直至萎缩,发生"坐蔸"现象。一般在秧苗移栽后20天左右达到发病高峰,病苗叶片失绿发白,出现褐色斑点,而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斑,先下叶后上叶依次出现;发病植株色深,  相似文献   

6.
水稻坐蔸在我镇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有逐年加重趋势,一般水稻坐蔸后造成水稻减产20%左右.近年来由于不少农户偏施氮、磷肥,影响了水稻对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水稻秧苗在分蘖期坐蔸.为了有效防治水稻坐蔸,2006年我们进行了吉祥雨牌稻多喜防治水稻坐蔸试验.  相似文献   

7.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生理性病害,一般在栽秧后15d左右发病。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坐蔸”主要分为浮秧型、中毒型、冷害型和缺素型等4大类型,通过调查,昭平县水稻“坐蔸”的主要类型是缺素型,占坐蔸面积的75%以上,主要是由于浮秧和施肥不科学等原因引发的。在实际生产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抛栽技术,提高抛栽质量,减少浮秧;科学配方施肥,防止缺素;科学使用有机肥、除草剂和多效唑,防止中毒;科学灌溉,促进立苗;开沟排渍,消除毒害等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坐蔸的发病时间长,从水稻分蘖前至分蘖后均可发生,早的甚至可发生在秧田里.其主要表现为:秧苗发根受阻,出叶分蘖迟缓,分蘖少而小,秧蔸萎缩,生长停滞.正常的秧苗叶色嫩绿,茎基宽大扁蒲,叶片披垂,而坐蔸秧苗仍直立朝天,紧束细小.坐蔸的秧苗如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理,则早栽不早发,最终导致无效分蘖多,穗小粒少,千粒重小,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9.
僵苗又叫坐蔸,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稻丛簇立,叶片僵缩,根系生长受阻,僵苗的产生会造成水稻植株分蘖迟而少,穗小,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坐蔸又名僵苗、赤枯病,表现为出叶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停滞;稻丛簇立,根系量少、细、瘦、色泽不正;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轻,从而影响产量,稻谷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介绍水稻坐蔸的症状、主要类型,分析坐蔸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以指导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12.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等,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僵苗,又称翻秋、坐蔸、迟发等,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朱兴奇 《农技服务》2014,(6):129-129
<正>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芽和幼苗腐烂的总称,其中包括1叶1心前的烂种、烂芽及2~3叶期的死苗。烂秧是水稻苗期的重要病害,种植早稻时,秧苗常发生烂秧,危害较大。烂秧会造成秧苗不足,影响移栽时间和栽插面积,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水稻坐蔸又叫发僵,一般在栽秧后出现。主要表现为分蘖生长迟缓,稻丛簇立,叶片僵缩,生长停滞,根系生长受阻等。水稻坐蔸是在水稻分蘖期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生长状态,属于生理性病  相似文献   

15.
水稻僵苗,有的也叫翻秋、坐蔸、迟发苗、翻砂、熬铜、赤枯病、湖田稻叶褐斑症等等,叫法虽然很多,实质都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这种病症早、中、晚稻均可发生,但以早稻僵苗最为普遍和严重,长江中下游各省都有,湖南以湖区和山区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正>一、前期防坐蔸连作稻栽插后,光温充足,禾苗一般都生长迅速,但也有些禾苗迟迟不发,叶片发黄,这种现象叫"坐蔸"。坐蔸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有机肥或稻草还田  相似文献   

17.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  相似文献   

18.
水稻坐蔸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中 《农技服务》2011,28(4):453-453
阐述了水稻坐蔸的类型、预防坐蔸的方法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坐蔸下涝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水稻坐蔸下涝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水稻坐蔸下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水稻田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的大竹县部分稻田在水稻移栽后开始分蘖至分蘖盛期常出现坐蔸病害。笔者结合基层农技服务实践,对大竹县水稻坐蔸原因和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详细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