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粘型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杂种小麦的研究以提型不育系为主,提型不育系的最大弱点是恢复源少,培育恢复系的时间长。常胁等(1978)报道粘果山羊草(Ae.kotsyi)的胞质除引起小麦雄性不育外,没有其他副作用,也容易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恢复,认为是很有希望的雄性不育胞质。 为了探索粘型不育系的价值,笔者1982年春用引自中科院遗传所的粘果山羊草作母本,普通  相似文献   

2.
法国普通小麦品种普里美皮(Frimepi)是对普通小麦提型胞质雄性不育的一个有效恢复源。我们对 cmst 盖奇(Gage) (cmst 是提型胞质雄性不育的代号)与普里美皮的杂交 F_2和回交群体的育性分离作了观察并研究确定其恢复基因的数目和作用。两个群体的观察数据表明有两个位点基因控制育性恢复。当两对基因同时存在,不论纯结合或杂结合,都表现为完全恢复。如果其中只有一对(不论纯结合或杂结合)存在则表现为不完全恢复,其结实率低于97%。两对基因中有一对在杂结合状态时其育性恢复作用较小,因此,可以将其列为次要基因。普里美皮两对育性恢复基因的高度育性恢复能力表明在纬度近以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小麦生长区的地方,这个恢复系在杂交小麦育种方案中可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一、国内外研究的经过及进展1962年美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威尔逊和罗斯,从提莫菲维/普通小麦比松杂交组合后代中,成功地分离出提莫菲维胞质(简称提型)小麦厷性不育系比松。同年又成功地把提莫菲维恢复基因转移到表现型与马尔奎斯相同的普通小麦上,即育成了马尔奎斯恢复系。这就使得小麦提型三系配套,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但是威尔逊和罗斯却不是最初发现小麦胞质厷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人。远在1953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研究小麦的进化起沅和细胞质遗传等问题,就曾应用连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选用3个高恢复度K型小麦杂交种的F2群体、1个化杀杂交种F2群体、1个K型杂交种F2高恢复度株系及1个常规品种群体,以自交结实率作为育性判断标准,通过对分离群体的田间育性调查.对小麦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F2群体中,可育单株与不育单株的比例经卡方检验符合63:1的理论比例,因此可以推断小麦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由3对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并表现为孢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5.
偏、粘和易型非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偏、粘和易型1B/1R稳定全不育系ms(Ae.ventricosa)-77(2)、ms(Ae.kotschyi)-77(2)和ms(Ae.variabilis)-77(2)为不育质核背景,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诱导单倍体性和易恢复性为重要选择指标,采用测交、置换回交和转育等方法,并结合细胞学镜检,首次成功地将带有rfvl基因的非1B/1R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与偏凸、粘果和易变不育胞质结合,培育出稳定的偏、粘和易型非1B/1R全不育系ms(ven)-90-110、ms(kots)-90-110和ms(var)-90-110.测交和育性分析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主要由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2)从不育系自身完全克服了1B/1R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缺点;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不育性的易恢复性,其不育系与一般只要含有主效恢复基因(Rfvl)的小麦品种(系)测配,F1杂种恢复度大都在85%~90%以上.(3)其育性恢复基因分析广泛,一般生产中的非1B/1R优良品种(系)都带有它们的主效恢复基因,可以自然恢复系形式恢复其育性.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现阶段提高产量的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效途径。小麦中目前除Timopheevi不育胞质(以下简称T型胞质)外,小麦属其它种及其近缘属多种胞质也先后应用于杂种优势研究,但只有T型胞质杂交小麦进入小面积试种和小规模推广阶段。目前T型胞质应用于生产的主要障碍是杂种粒少、秆高、产量优势不。大Wilson认为T型胞质对成熟期、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无明显付作用,但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生理差异;但另一些人认为T型杂交小麦杂种优势主要表现是营养器官体积增加,主要经济性状不存在明显杂种优势,T型胞质抑制恢复基因表达,因而主张放弃T型胞质;常协的研究认为不同材料反应不同。Roi和Doig认为T型胞质杂种籽粒瘪瘦和穗发芽呈伴性遗传。综上所述,T型胞质的利用价值及前景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T型胞质对杂种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来估价其利用价值。其二是探讨T型胞质对杂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相关性的影响,进一步摸索T型杂交小麦的生育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玉米C 组群内两类不育胞质(ES、C)的三个不育系、两个恢复系,以及一套Wx 易位系为材料,对C 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能使ES、C 胞质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主效因子Rf_4位于第七染色体长臂端。除此之外,几个影响育性恢复的辅助因子(ElB73的Rf_5,Cms 黄早四的Rf_6、Rf_7)也被定位。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选用3个高恢复度K型小麦杂交种的F2群体、1个化杀杂交种F2群体、1个K型杂交种F3高恢复度株系及1个常规品种群体,以自交结实率作为育性判断标准,通过对分离群体的田间育性调查,对小麦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F2群体中,可育单株与不育单株的比例经卡方检验符合63:1的理论比例,因此可以推断小麦K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由3对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并表现为孢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10.
选用 6个 T型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 5个恢复系配制了 30个 T质杂种和 30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4个 K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 2个 K型恢复系配制了 8个 K质杂种和 8个相应的 A质杂种、选用 6个普通品种配制了 5个化杀组合 ,以研究杂种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面团流变特性在 F1和 F2 中的表现。结果表明 :1胞质杂种 F1和 F2 籽粒蛋白含量均呈近正态分布 ;78%的组合 F1籽粒以超高亲为主 ,12 %的组合表现倾高亲 ;F2 籽粒以超高亲和偏高亲为主 ,约有 2 5%的组合表现近中亲。普通品种间的化杀杂种 F1籽粒以偏高亲和超高亲为主 ,F2 籽粒以近中亲和偏高亲为主。 2 T质杂种和相应 A质杂种的蛋白含量在 F1代差异不显著 ,但在 F2 代 T型胞质可显著提高籽粒蛋白含量 ;K型胞质可显著提高杂种籽粒 F1和 F2 的蛋白质含量。 3T型胞质可提高杂种小麦的面团流变特性 ;K型胞质使面团流变特性变劣。普通品种间的化杀杂种 F1和 F2 的面团流变特性都介于双亲之间 ,某些组合如早优 50 4×核生 2号组合的 F2 杂种表现倾高亲早优 50 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两个恢复系Cms-El 87-1(Rf4Rf4),Cms-C 6233(Rf5Rf5)与3个转座子材料杂交的F1群体进行田间鉴定,在74 549株的F1群体中找到表型明显的插入突变体329个,涉及到的性状有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穗分化、穗部性状、子粒性状以及植株矮化、叶片宽窄、叶皱等农艺性状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候选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胸质的AL型和其它几种类型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其成熟花粉粒的绝大多效呈瘪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也有极小数呈饱满圆形。但这类不育系的不育度仍达100%。面T型不育系的成熟花粉粒则全部呈瘪三角形。AL型等普通小麦胞质型不育系与T型不育系成熟花粉形状的差异,可能与胞质—胞核间的差异程度大小有关。质—核差异越大,不育系的花粉粒则越瘪(如T型)。这可作为鉴别新型不育系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83—1987年对CHRIS 小麦不育胞质单体系进行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确定单体的最好时期是后期Ⅰ、中期Ⅰ。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进行恢复基因染色体定位,如果恢复基因在这一条单体上,杂种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97:3:如果不在这一条单体上,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3:1。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作轮回亲本与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种后代回交,能够创造新的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添加系21Ⅱ+1ⅡR 和代换系21Ⅱ+1ⅡR~1ⅡA。  相似文献   

14.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份来自美国的小麦研究材料的高蛋白含量基因GPC-B1进行分子标记分析。通过引物筛选和标记研究,其SSR分子标记为Xuhw89122。为鉴定其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对所有的小麦研究材料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来自美国的4份研究材料之一的PI638740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41%,明显高于其他研究材料。田间观察结果显示,PI638740的成熟期比别的研究材料提前衰老一周左右。本研究将为转移控制小麦高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到其他优良小麦品种(品系)中、推进小麦育种进程及改进小麦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在小麦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发现了二十多种近亲植物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体系,其中 T 型不育系是小麦杂优育种的主要基础材料。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T 型不育系在普通小麦品种群体中恢复系极少,T.timopheevi 胞质与大多数小麦核基因型互作造成不育系种子皱缩,增加了研究的难度。70年代  相似文献   

16.
利用RT-PCR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克隆到1个cyp基因,命名为Ta-Hv-cyp。该基因全长为599 bp,编码1条17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具有保守的功能位点W128和胞质型CyP蛋白特有的插入序列KSGKPLH48~54。BLAST分析表明,推导的Ta-Hv-CyP蛋白分别与小麦、水稻、玉米、拟南芥的胞质型CyP具有98%,88%,85%和8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构建的进化树显示,推导的Ta-Hv-CyP蛋白与单子叶植物胞质型CyPs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7.
世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仍然是现阶段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小麦是白花授粉作物,过去一直认为难以利用杂种优势。1951年日本木原均在探索小麦起源时,发现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导入尾形山羊草(Ae.caudata)的细胞质能导致雄性不育。1953年深泽广祐育成卵形山羊草(Ae.ovata)胞质硬粒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但是这些不育系都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胚不正常和抽穗期过度推迟,在生产上不能利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的深入开展,小麦近缘物种的部分优异性状已被导入小麦,极大地丰富了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然而,目前可用于检测小麦背景中近缘物种的通用分子标记还非常缺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小麦A、B和D染色体组上相关基因,通过综合分析基因结构和不同内含子长度,在长度适宜的内含子上下游外显子保守序列处设计引物,以13份小麦为对照,以17份小麦近缘物种和15份小麦-近缘物种杂交种质等为材料,进行PCR扩增验证,开发了25个能检测小麦近缘物种的通用标记,对筛选鉴定小麦近缘物种、小麦-近缘物种杂交种质以及选育含外缘物种血缘的小麦品系(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相似文献   

20.
脂肪氧化酶活性与小麦的耐储藏性密切相关,脂肪氧化酶编码基因Lpx-1位点的缺失对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Lpx-1基因的特异引物对39份从国外引进的硬粒小麦进行了Lpx-B1位点的缺失检测,结果表明,有8份为Lpx-B1位点缺失材料,约占20.5%. 本研究引进和筛选出的Kofa、Kronos、PI583723、PI470761等Lpx-B1位点缺失的硬粒小麦材料可作为耐储藏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育种的亲本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