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联结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自80年代初以来,高等农业院校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招生就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如定向招生、招收实践生、面向农业中专对口招生、招收保送生、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以及“3—1—1”制综合改革等。逐步形成了“多方式招生、多规格培养、多渠道就业”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改革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农业院校的特点,成效是显著的。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高等农业院校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促进了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改革措施已经扩展到其他科类,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院校的改革也为全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国己决定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从1989年起将逐步实行“按需招生”和“不包分配”的制度。这将是对高等农业教育最大的挑战,也是高等农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最好机会。高等农业教育在面临的挑战中,要建立起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 以往,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工作在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境地。近年来,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制度的改革,实行部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开始改变了过去“招不来,下不去”的局面。实践证明,积极改革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工作,对进一步开畅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同时,由于招生制度的  相似文献   

4.
“3─1─1”制综合改革的有益探索孙翔农业高校自1982年以来,在校生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工作,其宗旨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使人才流向基层,更好地为生产第一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3一1...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贵州农学院立足于为发展贵州农业经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针对农科院校学生“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不断探索招生、培养、分配改革一条龙的优化方案,并紧紧抓住招生改革这个“龙头”,寻求多渠道、开辟多生源、实行多层次办学,为拓宽农业人才通向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教育第一线的路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 ——从1983年开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跨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高等学校要实行招生并轨改革。按照天津市的改革部署,1996年各院校的本科专业实行新体制运作,1997年本、专科专业全部完成“并轨”改革。我院是市属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当然也不能例外。众所周知,高等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着“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是我们城郊型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并轨改革更引起高等农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成为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从1996年的招生实践看,由于实施了一些招生改革措施,我院的招生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今年6~7月间,我们对辽宁省的农业科技人才进行了典型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打开农科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使农科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是我们农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活力的真正所在。改革农业院校的招生分配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是解决农科人才通向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下,建国以来共培养了37万余人,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发展,我们的招生工作和所培养的人才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现行的统一招生制度,统得过多,抓得过细,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是招生计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招生专业和人数,主要是根据各校的培养能力,即现有教师和校舍容量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制订,因而造成毕业生分配的供需矛盾,社会  相似文献   

9.
自1986年以来,我校在招生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试点。从农业高校的角度上讲,进行招生改革试点的目的主要有三点:第一,从改革招生制度和招生办法入手,探索和解决长期以来农科高级人才在招生、培养、分配、使用上存在的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干农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第二,通过招生制度和招生办法的改革,着眼振兴农业这个大局控制“源头”,理顺渠道,探索和解决生源合理分布,使农科高级人才直接通向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农业生产第一线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问题;第三,从我国这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和解决农业高等教育在招生、培养、分配上,如何建立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运行机制的问题。从我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发展改革试点以来,我们主动适应河南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改革招生、就业制度为突破口,以专业改造、结构调整为增长点,以保证质量、办出特色为生命线、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农业高职的办学之路,取得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校生规模达到3262人,师生比为l:14.6.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浪潮中,面对农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中国的农业国情,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农业院校中的农学专业在改革大潮中怎样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经过三年恢复和“六五”期间的大力发展以后,在“七五”期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全国有高等农业院校65所,在校生达11.9万人,其中研究生0.38万人。“七五”期间,不断探索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如何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形式招生、多种规格培养、多种渠道就业的“三多”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方针;在  相似文献   

13.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提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应明确定位,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按此精神检查高等农业教育,可以发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层次结构、专业结构、招生分配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招生分配制度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环节。现行招生分配制度不仅影响人才的质量,而且阻塞了人才通往农村的道路,是高等农业教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症结所在之一,已经到了势在必改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一、高等农业院校“并轨”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它是深化高等农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招生收费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等农业院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刘信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要实行招生并轨改革,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体制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新的体制转轨。由于高等农业院校长期以来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7.
针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探讨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科(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才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现状,提出非农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例,提出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非农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以适应天津地区乃至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满足京、津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实现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牧渔业部教育司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关于编制1988年硕士生和研究生班招生计划通知的精神,对部属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1988年硕士生招生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1.1988年硕士生招生的原则和计划招 生数 1988年硕士生的招生工作,必须贯彻“保证质量,稳步发展”的方针和按需招生的原则。招生人数与1987年持平。要求各招生单位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近年来毕业研究生分配所反映出来的供需情况,统筹安排好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努力做到按需培养。还要与人事部门共同研  相似文献   

19.
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是:面向21世纪,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科技、文化改革所需要的办学新路子和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建立起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框架,更好地为社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行专业设置的建设与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运行机制,是高等农业教育内部改革的根本,也是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活力所在。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出现的新形势,增设了一些急需的新专业,对老专业进行了初步改造,修订了农科专业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