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别名苜蓿、紫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古老的豆科牧草。从南纬40°至北纬60°的广大地区均有栽培,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广泛种植,并形成如关中苜蓿、晋南苜蓿、新疆大叶苜  相似文献   

2.
前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简称苜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原产于西亚伊朗,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那一地带,将苜蓿带到我国西安,从此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广泛流传,成为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栽培牧草之一。上述地区的群众对种苜蓿有丰富的经验,如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豆科牧草,有"饲草之王"的称誉.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广大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如我省的肇东苜蓿、陕西武功苜蓿、新疆和田苜蓿、大叶苜蓿等.  相似文献   

4.
陕西关中地区用苜蓿根喂牛的宝贵经验,早在一百年以前,三原县杨一臣所著的“农言著实”中就有所记载。关中地区种植苜蓿的年限,一般是3、4年。这是因为加速倒槎和苜蓿生长力趋向衰退的缘故。农民为什么挖苜蓿喂牛呢?原因如下:挖苜蓿根,可以  相似文献   

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6.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7.
苜蓿播种量从10.0~45.0kg/hm~2设8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对越年草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苜蓿越年草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量10.0~35.0 kg/hm~2,苜蓿越年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播种量超过35.0 kg/hm~2,苜蓿越年草产量不再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陕西关中农区苜蓿播种量控制在15.0~35.0 kg/hm~2,有利于提高其越年草产量。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十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Medicago sativa)原产小亚细亚、高加索、土库曼和伊朗,2000多年前引入中国。系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陕西长安。后广泛在北纬35-45°的西北、东北和华北栽培,成为这些地区最重要的高产优质豆科牧草。近年苜蓿的栽培面积约1650万亩(110万公顷)。本试验于1980-1984年在北京本所进行。试验品种有4个来自我国陕西、新疆、河北和青海,有6个分别引自埃及、美国、秘鲁、苏联、英国和匈牙利。试验目的为比较它们的干草产量、生物学特性和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9.
播种量对秋播苜蓿越年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播种量从10.0~45.0 kg/hm2设8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对越年草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苜蓿越年草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量10.0~35.0 kg/hm2,苜蓿越年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播种量超过35.0 kg/hm2,苜蓿越年草产量不再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陕西关中农区苜蓿播种量控制在15.0~35.0 kg/hm2,有利于提高其越年草产量.  相似文献   

10.
1我国肉驴品种及利用现状1.1我国的主要驴品种我国的驴按体型大小分为大型驴、中型驴和小型驴。大型驴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平原地区,品种有关中驴、德州驴、晋南驴和广灵驴等。中型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及河北省的高原和河南中部平原,如佳米驴、泌阳驴、庆阳驴、淮阳驴等。小型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长城以北和东北平原以及荒漠半荒漠的草地、宽广的农区平原地区,主要有新疆驴、西南驴、华北驴等。1.2我国肉驴的利用现状及选育的必要性我国的驴品种除关中驴、德州驴、晋南驴、广灵驴和泌阳驴等少数地方品种经过了系…  相似文献   

11.
苜蓿种植业将成为我国一大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21世纪的中国奶业是一大朝阳产业。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草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草业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苜蓿种植业必将成为一大朝阳产业。 一、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 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掀起一阵“苜蓿产业热”。西部地区的宁夏固原地区计划发展6.67万公顷的苜蓿产业;甘肃酒泉苜蓿产业化生产建设正在进行之中;陕西、陕北地区“山川秀美”工程中把苜蓿产业列入重要建设内容;河北省黑龙港地  相似文献   

1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13.
据西北草业通讯(曹致中)报道,我国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后已进行了4次品种审定,共报审品种材料167份,通过审定76个品种。如西北5省区被审定通过并发给品种合格证书的有新疆大叶苜蓿、北疆苜蓿、陕北苜蓿、关中苜蓿、新牧一号苜蓿、  相似文献   

1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0):219-226
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作,苜蓿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物产资源被许多方志记录在册。本研究试图以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对华东、华北和西北等地诸省的56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民国时期我国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察哈尔、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许多方志还对苜蓿植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苜蓿种分的较为清晰,在民国时期河北种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苜蓿(M. falcata),而山东既种有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还种有南苜蓿(M.hispida);苜蓿常常被种于碱地进行肥田;苜蓿不仅是饲喂牛马的重要牧草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相似文献   

15.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种植利用最为广泛的人工牧草,在我国主要适宜种植在气候干燥、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地区。不适宜在高温湿潮地带。经美国苜蓿育种专家制定的苜蓿的秋眠系统。以对不同气候地区苜蓿的生存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一、庆阳驴品种的形成 庆阳驴是庆阳地区饲养的小型驴种,经过引入关中驴进行级进杂交,经过长期的自群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秀的中型驴品种。庆阳市养驴业历史悠久。据记载,汉代“丝绸之路”开拓后就有养驴业。从地理位置上看,庆阳正处在关中驴、蒙古驴、佳米驴品种圈相互交界与渗透地带。过去,以董志原为中心的庆阳地区土质肥沃,地广人稀,盛产小麦、各种豆类、糜谷,并种植苜蓿和禾草,粮食及农副产品,素有“陇上粮仓”之称。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农户为增加收入,就将粮食以人推、畜驮方式运往陕西西安一带去粜,又将陕西的棉花布匹运回。在漫长的经济交往中,驴不仅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运输任务,也是商贾们的主要骑乘工具。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苜蓿产业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当前苜蓿产业建设形势的基本判断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建设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1.起步快,扩张迅速由于多年来发展苜蓿产业经验的积累,国内外市场的拉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性调整及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的共同作用,199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掀起一阵“苜蓿产业热”。西部地区的宁夏固原地区计划发展100万亩的苜蓿产业;甘肃酒泉苜蓿产业化生产建设正在进行之中;陕西陕北地区“山川秀美”工程中把苜蓿产业是列入重要建设内容;河北省黑龙港地区百万亩苜蓿产业建设工程已经启动;2000年北京苜蓿种植面积达13…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各地区畜牧业和苜蓿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积极阶段,紫花苜蓿作为主要的栽培牧草更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国内紫花苜蓿产业化、苜蓿种植分布、营养价值分析以及苜蓿品种育种等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我国不同地区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紫花苜蓿时如何筛选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也为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国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 产地及特点 秦川牛原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地区。其中,渭南、蒲城、富平、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长安、咸阳、兴平、武功、岐山、礼泉、乾县是中心产区。此外,秦川牛亦广泛分布于渭北旱塬地区,甘肃省庆阳地区。秦川牛主产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粘重肥沃,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豌豆、大麦、谷子、绿豆、黑豆、糜子和苜蓿,秦川牛除有充足的麦秸、豆秸青干草等粗饲料外,尚有充足的精饲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秦川牛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发育及肉用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秦川牛在陕西关中、陕北、陕南、西北、西南、东北6个地区的繁殖和发病情况无大的差异,说明秦川牛在这些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秦川牛的生长性能(体尺指标)在原产地陕西关中地区明显优于其它非原产地地区。陕西关中地区30月龄秦川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肌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达到481.67kg、250.83kg、227.31kg、54.15%、48.61%和8.51:1,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大理石花纹等级仍以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肉为最优,评分等级为3级,其它地区为5~6级;秦川牛公牛屠宰性能指标优于母牛,陕西关中地区秦川牛眼肌面积达到74.33 cm2,极显著的高于其它地区;秦川牛牛肉的干物质含量在30.03%~32.69%之间,陕西关中地区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蛋白含量在21.66%~24.25%之间,陕西关中和辽宁显著高于其它地区;粗脂肪含量在5.68%~6.42%之间,陕西关中、贵州和甘肃秦川牛肌肉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各地之间的粗灰分和钾、钠、钙、锌、铁、锰等矿物元素含量基本一致(P>0.05);不同地区秦川牛胴体脂肪酸含量不尽相同。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陕西关中和甘肃的秦川牛肉极显著地高于陕北、贵州和辽宁地区(P<0.01);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变化正好相反;不同地方的秦川牛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基本一致,同种氨基酸在不同地区秦川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