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蕾 《农技服务》2008,25(10):53-53
介绍了绿肥聚垄免耕增产的效果,分析了其增产的原因,并总结了绿肥的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潜在石漠化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不同方式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法,在15°左右潜在轻度石漠化坡耕地上进行马铃薯套玉米横坡聚垄配置地埂绿肥、马铃薯套玉米横坡聚垄和马铃薯套玉米顺坡聚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玉米横坡聚垄配置地埂绿肥种植处理的马铃薯单产15 853.95 kg·hm-2,玉米单产6 285.75 kg·hm-2,马铃薯+玉米复合产量22 139.70 kg·hm-2,复合产值13 878.90元·hm-2;与马铃薯套玉米顺坡聚垄种植处理相比,马铃薯产量增10.94%,玉米产量增8.29%,复合产量增10.17%,复合产值增9.36%;能有效减轻土壤水分、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3.
以威宁县秀水乡为例,阐述了绿肥聚垄免耕增产的效果,分析了绿肥增产增值的原因,并总结了其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不同生物措施对玉米抗旱能力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别用光叶紫花苕、白菜型油菜和满园花萝卜3种绿肥聚垄种植玉米,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用光叶紫花苕聚垄种植玉米产量最高,达1.1万kg/hm2;其次为满园花萝卜,达9 048 kg/hm2;白菜型油菜聚垄种植玉米产量第三,仅8 760 kg/hm2,不种绿肥(对照)种植玉米产量最低,仅8 361 kg/hm2。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比较法,在坡度27.左右的坡耕地上进行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顺坡聚垄种植相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的马铃薯增产2 253.6 kg/hm2,玉米增产657.0 kg/hm2.马铃薯和玉米的复合产量增加2 910.6 kg/hm2,纯收入增加1 887.78元/hm2;而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能有效减轻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提高坡耕地产出率.  相似文献   

6.
用光叶紫花苕、肥田萝卜+光叶紫花苕(混播)等5种绿肥聚垄种植玉米省工省肥,增产效果明显,尤其以光叶紫花苕作为绿肥还土种玉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研究土壤的重要生物指标。针对起垄、堆肥、绿肥对滨海盐碱地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平作、起垄、起垄+堆肥、起垄+绿肥、起垄+堆肥+绿肥5个处理展开试验,研究其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处理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影响效果基本相似,均表现为:起垄+堆肥+绿肥起垄+堆肥起垄+绿肥起垄平作,且5种处理中细菌的增幅最大,其次是放线菌,真菌的增幅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总菌数与土壤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有机质、水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 H值无显著正关系。本研究为今后滨海盐碱地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均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成功地推广麦肥分带种植、绿肥聚垄耕作和玉米育苗移栽配套新技术,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及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种地温较沟种明显增加,垄种5,10,20 cm地温分别较同一层次沟种日平均增加2.08,1.61和0.50℃,且早晚温差明显增大;整个生育期,沟种较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9%;收获时甘蓝植株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是垄种显著大于沟种,所有处理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也叫抗旱丰产沟耕作法),是山西省水土保持科研所发明的一种适于干旱地区和丘陵坡地的耕作新技术。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就是沿等高线将宽65厘米、深165厘米条带上的土壤,重新组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二者统称抗旱丰产沟)。种植沟深50厘米,把熟化的表土都集中在种植沟里,填满肥料,从而为作物提供了深扎根系,蓄纳雨水的条件。“生土垄”种植豆科绿肥,可拦蓄径流,挡风积雪,并使土壤熟化。抗旱丰产沟垄高沟低,作物高矮搭配,行距加大,通风透光好。地表沟垄相间,粗糙度加大,地面接受太阳光辐射面积增大,较好地解决了土、水、肥、气、热的矛盾,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栽培模式 1、纯播:播带1.2米,起垄双行栽培,行距60cm,株距25cm,采用地膜覆盖,于元月下旬至2月初播种,“五一”可陆续收获上市。 2、薯、棉、菜套种:播带1.6米,马铃薯种植带起垄,垄宽80cm,垄高10-15cm,元月底2月初种两行马铃薯,地膜覆盖。棉花预留行冬季种两行早熟甘蓝,甘蓝收后,起小垄移栽一行标杂A1棉花,株距27-28cm。  相似文献   

12.
一、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为小麦-甘蓝(或菠菜)-玉米-青椒(或番茄).以250厘米为一带,秋种3耧9行小麦,占地160厘米宽,留90厘米空档于早春3月中下旬及时整地起垄,垄宽60厘米,用80厘米宽微膜进行覆盖,3月底在垄上定植2行甘蓝,行距40厘米,株距33厘米,667平方米留苗1600株.  相似文献   

13.
一、品种选择必须选用耐高温、抗病、丰产、整齐度高的早熟品种。适宜作为夏甘蓝栽培的品种有H-60、夏光、夏王、日本K K等。二、整地施肥耕地前,亩(1亩=1/15公顷,下同)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三元素复合肥50~60公斤,尿素20公斤,撒施均匀翻于田中,并亩撒施1000克苦参碱(重茬统克)或康绿功臣500克,以防地下害虫。待地整平后起垄,垄宽1米(含沟),垄高12~15厘米,垄长15~20米。三、定植与密度夏甘蓝苗龄30天左右即可定植。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定植为宜。每垄栽植2行,窄行距40厘米,宽行距60厘米,株距33厘米。亩定植夏光甘蓝品种为4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免耕稻田绿肥、蚕沙有机肥投入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稻田土壤碳固持及稻田减肥增效的农业有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前期粉垄与常规耕作基础上,2018—2019年连续开展田间免耕试验,在同等养分投入条件下,设置绿肥、蚕沙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模式,以常规施用化肥为对照,同步设不施肥空白对照,保护性耕作试验第2年,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稻田温室气体CO2和CH4排放通量,同时在水稻返青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收获期采集0~15 cm耕层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在粉垄免耕模式下,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返青期和分蘖期较常规免耕模式提高56%和19%;水稻返青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收获期粉垄免耕稻田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11%、30%、74%和31%,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90%、22%、58%和22%;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48%、90%、48%和39%,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13%、78%、35%和29%.粉垄免耕模式下,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降低16.9%,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降低15.1%;CH4排放通量出现2个峰值,常规免耕和粉垄免耕模式下,绿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峰值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7.69和7.61倍.绿肥和蚕沙有机肥配施化肥降低了稻田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增加了CH4累积排放量.[结论]粉垄免耕稻田施用绿肥、蚕沙有机肥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减少CO2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一种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可持续生产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旱地绿肥垄作法的增产效应及变化条件,给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2001~2004年在毕节地区8个县(市)62个基点上开展了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绿肥垄作法全年粮食平均产量达7 854kg/hm2,比传统耕作增粮食3 513kg/hm2,增幅80.93%。绿肥垄作法增产的变化条件:一是粮食平均产量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增高,呈负相关变化趋势;二是粮食平均产量随地形坡度增大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变化趋势;三是不同土壤之间,单位面积增产粮食呈潮沙泥土>大土泥土>黄沙泥土>黄泥土>灰泡土的变化趋势;四是不同耕作模式之间,单位面积增产粮食呈玉豆—芋肥>玉豆—麦肥>玉豆(豆)—坑冬休闲的变化趋势;五是在一定范围内,绿肥垄作玉米的增产效应,随有机肥(绿肥和圈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呈明显的正相关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春我们来到圻春县横车公社一大队办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样板。这个队属丘陵地区,垄田多。粮食复种指数大,水田双季稻多,冬季能起坂冬播的塝田都种大、小麦和油菜,其余的田绝大部分是泥烂水冷的冬泡田。过去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形成粮食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肥料不足。1964年各我们建议他们引种发展水田红花草绿肥,以解决缺肥问题。但是垄田能不能种绿肥?这个队  相似文献   

17.
进行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防治甘蓝蜗牛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对甘蓝蜗牛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施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600 g 1次,药后5 d的防效为94.96%和91.28%,高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450 g及对照药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药后10 d的防效仍可高达95.04%。生产上建议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使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紫云英不同种植方式对植烟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绿肥种植方式对植烟土壤的保育效果,通过开展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起垄和不起垄种植紫云英对烟叶生长发育和植烟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紫云英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容重,为烟株的生长发育提供更有力的土壤条件。同时,起垄种植条件下,紫云英对植烟土壤的改良效果优于不起垄处理;而不起垄种植条件下,烟株的生长发育和产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9.
配备起垄设备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在试验田里实施无人化起垄作业,无人植保机紧随其后,执行飞行防控喷药作业.这一幕发生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园区露地甘蓝无人农场示范观摩活动现场. 这块露地甘蓝无人农场是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研究的试验田.“这项技术是我们与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联合...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在榆中县发展旱作甘蓝双垄三沟播种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