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丁玲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由追求个性解放到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这样几个不同的时期,而她的小说创作也同样经历了不同的创作历程,使她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描写了丁玲女性肉身叙事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变化过程,最后在延安彻底转变;丁玲在延安走过了三步:战士化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化和新的叙事方式的建立,由此探讨了话语卫生学的治疗机制和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台湾女权运动迅速发展,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写呈现出生存空间的“女权文学”的反抗书写和性别空间的“欲望文学”的多维书写。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凸显出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感应,勾勒出台湾女性知识分子在探讨现代女性前途和命运时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意识形态成为主流话语左右着文学创作时,丁玲试图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革命救赎寓言化书写将女性书写融入主流话语体系之中。女性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被深度扼制。然而,女身书写的自身逻辑却在另一层面干扰着文本意义的生成,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未被泯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包法利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自由平等思潮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序幕,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信仰自由,女性对于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选择权以及自我决定权开始广泛受到关注。《包法利夫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同时也揭示出在父权制主流社会下女性(书中的女主人公)注定要走向堕落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6.
“好政府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极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邵力子作为反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实际,为革命思想立论,对“好政府主义”的政治目标、实施方案进行评价,深刻揭示了其失败的原因,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家创作除去内在心理结构机制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鲁迅曾揭露邻里间的噪音严重影响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思考。丁玲日记体小说同样传递出女主人公对都市噪音的无奈和厌烦,这些城市噪音无时无刻不在打断写作者的思路,不得不说城市噪音也是女性写作者彷徨苦闷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为 20世纪20年代以郑正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确立了伦理情节剧娱乐与载道相结合的创作方向;20世纪30~40年以代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把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相结合,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5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主要是通过对政治的反思与传统道德的重置,表达了对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9.
革命很奇妙     
谢涛 《百姓》2006,(9):42-43
黄慕兰是一位奇女子.这位出身湘中名门的女性,本可以像大多数的世家小姐一样,读一所教会大学,或写诗,或学艺,相夫教子,悠闲平稳地过日子.可是,她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作为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横跨差不多一个世纪,所接触的知名人士,所亲历的重大事件,足令后人喟叹.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文学紧密相联却不能休戚与共,揭示了文明发展困境的存在。沈从文的都市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研究者对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认识有变化、有共识,也有争论。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和接受表明:文学与城市之间的张力和纠结关系,正是作家视野和研究者视野的交融区;人类在走向城市的进程中存在困惑,但又一直执著地追求和谐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最早开始政治、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但直到19世纪妇女仍被桎梏在家庭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英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并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女性运动。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对英国妇女的研究。进入到新世纪,学术界对英国女性的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社会角色和女性教育等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余芳 《农业考古》2006,(3):173-175
当前批评界对当代中国农村女性形象研究过少,对其进行一个整体性的关照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对其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大概来说,转型期文学中主要有两类当代农村女性形象,这两类女性形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同时也各有自身独特的创作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国家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科领域、女性高等教育的形式等方面,对我国与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的女性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阐明影响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范围内的女性高等教育早期发展较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得到迅速和全面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文学、商务、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而在工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中女性的比例较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女性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女性以及女性对教育的需求,也利于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叶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爱丽斯《紫颜色》与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进述了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大背影下, 作为少数民族女性的黑人女性与华裔女性分别走向自由历程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在在表现其主题上有着诸多的相似性, 如相似的受压迫背景, 相似的麻木状态, 相似的反抗精神源泉及最后走上相似的自由之路等等。但是, 这两部作品在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 仍不可避免地打上只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烙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信息》2006,(4):14-16
在过去的20世纪,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是发达国家的农业在世纪中叶相继实现常规(高投入、高产出)现代化;加上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部分地区实施了“绿色革命”,以及中国在稍后实现了类似绿色革命的农业科技革命,使全球人口在由20亿猛增至50亿(1990年)的30余年中,粮食生产平均年增率达到2.4%,得以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尽管当前全世界还有8亿人不得温饱,但其原因不在于粮食总量供给.事实上,自1950年以来,除极少数年份外,国际市场粮价一直在下跌.进入90年代,国际农业和农业科技出现了不少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16.
受传统观念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李清照与丈夫之间稳定、深厚的感情基础并未给她带来生活安全感,因而她在忧伤中写出了许多女性对理想情感的渴望与追求[1]。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人公杜十娘,虽然经济独立,但由于当时社会人们把金钱的价值看得高于真情,而杜十娘却依然偏执于真情,但终未逃脱悲剧的命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陈染作为当代女性意识极强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形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心理,也流露出女性在追求理想中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和寓言诗人刘征从小就喜欢文学.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诗体寓言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三次创作高潮时期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刘征寓言诗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都是非常广泛而又深刻的,刘征寓言诗对语文教学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道路”不能通天下 ,但符合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决不是政治激进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从多方面分析了酿成中国暴力革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 ;着重阐明中国革命采取激进方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从广义上讲,泛指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则是指具有鲜明女性意识、表现女性真实自我、并从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的文学。本文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发展、现代性的特征三个方面对什么是女性文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